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的艺术     
王淦生 《湖南教育》2004,(22):31-31
读文学理论,记住了一位西方文艺评论家说过的一句话:分析一个人物,不仅要看他做了什么,更要看他怎么做。此言也正与我国民间的那句俗谚“把戏人人演,各有巧妙不同”不谋而合。细思之.这“巧妙”二字中实在是蕴涵着无穷的学问。三百六十行中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状元”们的成功秘诀恐怕也正在于这“巧妙”二字。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作为“人类灵魂的  相似文献   

2.
读文学理论,记住了一位西方文艺评论家说过的一句话:分析一个人物,不仅要看他“做什么”,更要看他“怎么做”。此言正与我国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谚一“把戏人人会演,各有巧妙不同”——不谋而合。细思之,这“巧妙”二字中实在蕴涵着无穷的学问。“三酉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些为数不多的“状元”们的成功秘诀恐怕正在这“巧妙”二字。教育作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比之其他行业应该说有着更为苛刻的职业要求,其工作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更应在其他行业之上。  相似文献   

3.
打屁股     
虎王爱好书法,每到一地都题诗留字。其实,虎王写的字非常潦草,谁都认不清,但虎王自以为写得非常好。一天,虎王在大街上看到一块镏金的新店牌,上面的字鬼画符似的,看了半天还是看不懂:“这是什么字?”“我们也看不懂。”侍从们说。虎王越看越生气:“去把写这字的叫来,我要打他二十个屁股。”“这……”侍从不敢动手。“为什么不去叫?”虎王生气了。“虎王,这字正是大王你自己的墨宝呀。”虎王仔细一看,傻了眼:“真是我写的,上面还有我的金印呢!”虎王让侍从们打他的屁股。“是我写的,这二十个屁股就打给我!”侍从们谁也不…  相似文献   

4.
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校徽图案以“枝江”二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ZJ”组合而成,同时巧妙地融入了“1中”二字和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阿拉伯数字“1”和汉字“中”相辅相成,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5.
国学大师章太炎与康有为政见不合。一次康有为过生日。各界人士赠送寿联。章太炎撰联辱骂康有为:≯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这上联将《中庸》中“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一句隐去“妖孽”二字,下联把《论语》中“老而不死是为贼”一句隐去“贼”字,上下联末句又嵌入康有为的名字,构思巧妙,令人拍案叫炮。康有为的大弟子粱启超看了,不声不响,疾书四个事,分别添在两联的下面,使对联变成为:“国之将亡必有忠烈;老而不死是为人瑞。…众人读罢,称赞不绝。  相似文献   

6.
烟锁池塘柳,茶烹凿壁泉。这副对联的巧妙,除了一般的对称外,上联的左偏旁,下联的下半边,都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上联句子非常清丽雅致,简直就像是五言诗句;下联句子相对而言要差一些,下联据说是北大一位阎姓教授所对,他把五行分置于低部了,其中“凿”字繁体下部是“金”字,整联趣味盎然。张长弓,骑奇马,单戈独战;好女子,扶夫手,彳亍而行。上联“张”字是由“弓”“长”合成,“骑”字是由“马”“奇”合成,而“战”字,可拆成“单”“戈”两字。下联“好”由“女”“子”二字合成,“扶”字由“夫”“手”二字合成,而“行”字又可拆…  相似文献   

7.
词语巧解     
聪明:孙敬修老先生曾巧解“聪明”二字,现略作修改,使其成为语文学习的方法,即:耳朵要多听,眼睛要多看,口要多问,心要多思,成绩当然就会日新月异。几句话的关键字:耳、眼、口、心、日、月,合到一块,便成为“聪明”二字。我、找:二者之间,就差一点,“找”字加一点,便是“我”。其实,人有时候就是因为一点的失去而失落了自我,找到了这一点,也便找到了自我。词语巧解@马祥$山西大同市二中!037004  相似文献   

8.
一次阅读课上,同学们这样评价一位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他读错了一个字。”“他多字了。”“他第二句重复了。”“他有点结结巴巴!”再看那位学生,面对居高临下,毫不留情的点评,一脸羞涩,只好灰头土脸地坐下了。也许他的心已经在狂跳不已。这节课再也安静不下来了。果然,这节课,他显得坐立不安,注意力很不集中,听课的效果可想而知。这引起了我的思索:怎样能利用评价有效激起此类学生的信心呢?  相似文献   

9.
岂有此理     
唐朝大诗人李白骑着毛驴浪迹天涯。一天,他正行走在至金陵途中,忽见前边一家门前挑着一面小旗,上书“佳醋”二字。李白到了门前,他想,不如就尝尝吧。李白缓步走进店,一看,店内早已坐着一人,看穿戴像个做官的。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先生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我心潮起伏,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主席“金口玉言”,更是因为这定位恰如其分,我心里“圣人”二字有了最亲切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李老师上课,特别善于出谜语。那些生动的谜语,一个比一个巧妙! 比如,有一天讲到春天的“春”字,他曾出了一个这样的字谜。他是这样问的:“秦北晋南在一起,知道这是什么字吗?”见我们一时没猜到, 他又提示了一句:“秦是指古代的陕西,晋是山  相似文献   

12.
日子日     
合看“日子日”这仨字,二“口”为镜框,二“一”为闭目,中间“子”为镜架、鼻梁加一条额上的横皱纹一能否看出一个戴眼镜之人的闭目沉思状?很像一个读书人在啃读《论语》的样子。  相似文献   

13.
大家可能都知道明代大文人唐伯虎,相传他曾经写过一首极有趣味的祝寿诗。一天,邻居富翁为母亲过生日,请唐伯虎题诗祝寿。他稍作思索,提笔写道“这个婆娘不是人”,正当人们满怀疑虑的时候.只见他笔下生花“九天仙女下凡尘”,大家转怒为喜。一看第三句“生下儿子是个贼”,富翁正要发作,第四句出来了:“偷得蟠桃奉慈亲。”二十八个字的祝寿诗,一波三折,让人忽惊忽喜,妙不可言。这主要得益于“抑”和“扬”手法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前面为什么要冠上“政治”二字,叫“政治经济学”?从学说史和经济史的有关材料看,有这样两点感觉:  相似文献   

15.
一、引导发现,巧妙记字有些生字字形复杂,或者某些部件与熟字相近,学生往往张冠李戴。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生字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通过发挥想像、创设特定的语境,巧妙地记住字形,强化识字效果,形成识字能力。如“猎”和“猪”模样很相似,稍不留神就会出错。学生编了一则顺口溜进行比较:“猎人打猪猪少腿”。意思是:有个猎人去打猎,碰见一头野猪,猎人打伤了猪的一条腿,野猪只有一条腿能动,所以“猎”有两“|”,猪只有一“|”。以后再遇到这两个字时,学生马上就会想到那形象的提示语言,不会把字写错了。二、指…  相似文献   

16.
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要学生用“公”字组词,当小刚站起来回答说“公鸟”时,教师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当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明在读“琦琦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从此,他发奋学习”这句话时,由于他不认识“奋”字而把这句话读成了“琦琦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从此,他努力学习”。教师听见小明把“发奋”读成“努力”,则马上说,小明读错了,要他再读一篇。于是小明就着“发奋”两字的拼音将这句话再读了一遍,但他这次把“发奋”读成了“发疯”。试想想,小刚、小明遭遇几次如此模式化的要求后,他们还敢言说、还愿言说吗——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生活是文学的源泉。要想写好作文,就得做生活的有心人,记录下身边瞬间出现的闪光的字词句段,来丰富自己的作文语言。 一、记住闪光的字 一字千金,如王安石的“绿”;贾岛的“敲”。有一次听几个女生议论男同学的长发,其中有人说:“看他的耳朵都藏到头发里去了。”这里的一个“藏”字,多么含蓄地道出了头发之长。 二、记住生动的词 在秋天的一个集日上,我问家乡人秋收得怎样了,回答说:“割透亮了了”这里的“透亮”一词,简单明了,说没割完又快割完了,说割完了还没割完.准确而生动.且流露出喜悦之情,富于感…  相似文献   

18.
午饭后,姜旦旦回到小书房,又翻开作文本,看他那已经看了几次的评语:“姜旦旦同学,你的‘说’字为什么都是秃着头?你要知道,大多数‘说’字是要戴‘帽子’的。”姜旦旦还是没有看懂那评语的意思。他想:“同学们都说作文老师写的评语很有意思,我怎么就看不懂呢?”然而,姜旦旦还是看了又看,想了又想,轻声地自言自语起来:“‘说’字秃着头?要戴‘帽子’?戴什么‘帽子’?……”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说”字不放。他看着看着,那“说”字一颠,闪动了几下,从作文本上站起了一个小小的秃头“说”字人!那“说”字人一站起来,就朝着姜旦旦哀求说:“旦…  相似文献   

19.
细节不细     
一次给二年级的学生教古诗《咏柳》,不经意间发现这样一个细节:有个学生抄写这首诗的第一个字“碧”时,竟然看了三次才抄完。我便静下心来,对全班学生作了一次抄写观察,于是有了如下一个观察结果:一类学生,看一眼抄一句,如抄写“碧玉妆成一树高,”只看了一次,有12人。二类学生,看一眼抄一个词,如“碧玉”“、妆成”“、一树”“、高”共有四个词,抄这一句看了四次,有18人。三类学生,看一眼抄一个字,如抄第一句时,一共看了7次,每看一眼抄一个字,有13人。四类学生,抄一个字要看几次,如抄写“碧”“、妆”“、树”等字,每字要看三次,抄完全句一共看了14次,有9人。一类学生抄完全诗花时2分钟,四类学生抄完全诗花时5—6分钟。用时相差近三倍。再一琢磨,又发现一个新情况:那些抄写速度快的,学习状况大都比较好;而那些抄写速度很慢的,学习状况大都比较差。虽说抄写只是一个细节,可是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质量。细节不细啊!抄写速度为什么影响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质量呢?我想,抄写速度慢,可能产生以下连锁反应:(1)妨碍学习新内容。课堂上抄写速度慢,别的学生已开始学习新内容,他还在忙着抄写,就会跟不上学习进度。(2)妨碍参与其他活动。别人半...  相似文献   

20.
把相同的字放在三个以上的语句的开头、中间或末尾,使话语和谐悦耳,重点突出,这就是“同字”修辞格。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创新”、“新”等成了高频词,记者在新闻报道标题中运用同字辞格将它们巧妙地组合,既强化了表意的力度,又呈现结构的形式美。按照同字重复出现的位置,这些佳题有下列三种类型:一、同首式。这类同字的特点是把相同的字放在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的开头。例如:1.新世纪新阵容新气象——从十六大代表构成看变化(2002年11月7日《中国教育报》)2.盛世盛会盛举同心同力同行——全国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