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前言"如果生命有末日,诗才会有末日。到了生命的末日,我们自无从顾虑到诗是否还存在。但是有生命而无诗的人虽未到诗的末日,实在是早已到生命的末日,那真是一件最可悲哀的事。"诗词的功用,不仅大师朱光潜重视,早在几千  相似文献   

2.
王萍 《考试周刊》2010,(39):50-51
近来好莱坞电影中频频出现"世界末日",在由灾难构成的视觉奇观中,人类的尊严和生命脆弱如纸。末日主题电影将世人对末日的焦虑和恐惧鲜活地表达出来,并使之扩散蔓延至整个世界。本文就好莱坞电影中末日主题的内容进行分析,深入剖析西方社会"末日情结"的根源,并阐明这一主题的电影在当下社会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体验到的“矛盾”情绪愈加浓烈时,他的诗也愈加“沉郁”起来。此外,“矛冒”的生命体验还带来了另一番景象,即诗的“残破”。  相似文献   

4.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人生最美丽的情愫出现在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赏析此诗,可以深深体会到诗中所蕴涵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5.
“末日”?难道你…… 别,你可别想歪,我现在活得好好的,能吃能睡着呢!此“末日”非彼“末日”,其实,今天是我们这学期的“末日”——期末考试的日子!  相似文献   

6.
生命之翼     
时间,去了……人生。去了……我们站在岁月的彼岸,眺望支离破碎的人生,毁灭,来了……末日。来了……我们站在生命的尽头。眺望一个即将逝去的过程。“暗月升上天空,带着人间灰色  相似文献   

7.
臧克家常说:诗就是他的生命,生命就是他的诗。关于诗,臧老说:青春时代。是属于诗的。古今中外多少诗人。都是青年时代就成名的。但是成名不是凭灵感,而是靠对生活的深刻感受,靠胸中的时代风云。生活的  相似文献   

8.
生命成诗     
记得有一个诗人说过:到最后生命总能成诗。当我看到这句诗,向另一个好友吟诵的时候,他不屑地说:我们都是农村人,生命能成诗?生命到最后就是一个包子,我们就是里面的馅。我语塞。想起了家人,想到曾祖母那双忧伤的望着远方的空洞的眼睛;想到爷爷奶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轮回的苦难;想到父亲用斧头砍就  相似文献   

9.
生存与环境     
路新民 《开放教育研究》2005,11(3):F003-F003
人类是最具生命价值的动物群体。因为人类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延续,才使得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从野蛮走向明、从贫困走向富裕。作为群体的人类永远不会灭绝,除非生命依附体的地球极至末日。尽管作为人类群体的单个人的生命十分脆弱和短暂,但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为人类群体奉献价值的体现。把话说得白些,就是说如果没有人人的奉献,社会明、国家昌盛将永远只是一幅画饼充饥图。  相似文献   

10.
陈兴奎 《现代语文》2006,(1):108-108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我们—提起诗,总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那么,诗是什么呢?马一浮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之起,如病之苏”。后来,加拿大籍的华裔女学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计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确实,—部诗歌史,多少“生命”篇,中国古典诗歌表现的常常是在生命里遭遇到的事物引起心灵的感动,即所谓生命意识,许多诗人写诗都是因为由于“生命意识的觉醒”而对社会、家庭、世道、人心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或强烈的感情。甚至有学认为“生命意识与故园意识,是古典诗歌中两种最基本的精神”。中国古诗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如羁旅行役、情爱怀春、遭际遇合、生离死别、咏史怀古……内涵非常丰富,本仅摭取现行高中语教材(人教版)古诗篇目中诗人先哲们的伤时感怀意识,愿以一孔,窥其全貌,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赵进良 《成才之路》2010,(21):88-89
当前中职生人文素养较低,有必要挖掘诗教功能。激活诗歌课堂,把诗教延伸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创建诗意校园,构建中职生的精神家园。把中职生培养成精神丰富、富有爱心,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立志高远的时代新人,让职业学校充满生命活力和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2.
诗是人类对宇宙生命本真的体悟方式,是人类生命意识醒觉的歌唱。伏羲时代是中华先民诗性醒觉的肇始,上古部落歌唱不绝的口传歌谣是诗自觉的前期积淀。伴随生命延续的劳动实践,随着夏商时代文明大幕的徐徐拉开,人的自我意识开始完全醒觉。《诗经》是中华先民自我意识诗性醒觉的标志,是中国文学伟大自觉的开始。《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生命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文学特质的确定和后世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生与死的尖锐冲突形成杜甫夔州诗的深层结构,赋予它生命体验的独特色彩:嗟老叹病的诗作,隐含着一种生命凋零的深切哀恸;絮叨琐细的生活诗真切流露出迟暮人对生的贪恋。杜甫反复在诗中咀嚼生命的痛苦,主要是因为壮志未酬,其仁政的理想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在整个新诗史上,海子的出现堪称一种奇迹,没有哪位诗人的抒情姿态比海子更为彻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紧紧围绕“幸福”二字展开,视野聚集于具有生命哲学深度与高度的生命存在的主题上。读罢此诗,我们似乎能清晰地审视到海子悲惨的处境及内心激烈的冲突——海子要寻找的幸福是那样简单,又是那样的遥远!他在痛并快乐的矛盾世界中挣扎着。我认为,这种矛盾的纠结在此诗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一朵野花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的思颍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文章主要立足于狭义上的思颍诗与续思颍诗,以其两篇序文为切入点论述欧阳修“思颍”所体现出来的主体生命意识。从欧阳修的肉体与思想两个角度剖析他的生命关怀与人文关怀,最终落实到以“人”为本的生命观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宏观比较视野探讨作为生命价值存在的诗的言说,意在追问原初意义的诗的本体论依据。认为:超越文化差异的原初的诗意精神是诗人的激情与诗人的祈祷。作为人的原初存在的生命欲望,在诗的世界中既呈现为浸透了诗人精神信念的诗的激情,也呈现为充盈着诗人生命激情的诗的祈祷。激情与祈祷是诗的最本然也是最高级的诗性品质,构成作为生命价值存在的诗的言说的基本内容。诗人在激情中生命敞开存在最幽深的领域,在祈祷中人能够倾听到最高远处“道”的言说,由此,诗人开拓人类精神存在的深广空间。  相似文献   

18.
《冬天里的花》是温若谷的诗集。在诗集中、既可以看到作者直面苦难、拥抱苦难的人格精神,又展露了作者追寻精神家园、呼唤人间真情的浪漫情怀,还可以感受到作者那宁静的生命、澄明的心境,从承验苦难到追求浪漫再到走向宁静,构成了温若谷生命人格实践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最高的哲学和公理,常常倾向于诗化的表达;而最高成就的诗篇也往往升华到哲学的境界。诗美向哲学靠拢,思辨向诗情渗透,已成为历代诗家在诗歌美学观念上的一种自觉追求。我国古典诗词就像一个缤纷灿烂的百花园,哲理诗则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对于刚刚从生命的朦胧状态步入自我觉醒的青年学生来说,一些含意隽永的哲理诗尤其能帮助他们提高人生体悟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弹性,是诗较于其他学样式的明显优势,是诗的能量与生命的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