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在“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研讨会”上,于漪老师又一次强调了“语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记得多年以前,于老师上《事事关心》一课,我有幸能够聆听并参与评析。我当时所得到的印象是,于老师的课,富有立体感,于是我便写了一篇评析,题目就是:《课,应当是立体的》。这次听了于老师的报告,联想到于老师教学的许多特色,我又一次对“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反复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张宏政老师按复习课的“五性”(重复性、概括性、系统性、综合性、反思性)特点,学习借鉴符永平老师的发现式复习课设计模式,展示了一节复习课教学,初看本课例,感觉不错,内容设计完整,学生活动充分,似乎就是一节“完美”的展示课.但深入研究后,发现了一些问题.因为张宏政老师是借鉴符永平老师的复习课模式上的这节课,所以有必要对两人...  相似文献   

3.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圆满地落下了帷幕。其间做课老师、观摩老师的种种喜悦和激动,沉思和感悟,叩问与反思,都让人难以忘怀。好课叫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很多老师认为获得赛课一等奖的王自文老师的课,就具有这样的魅力。王自文师从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他的课在师傅眼里,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好好品尝这师徒二人共同烹制的美妙大餐吧。  相似文献   

4.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兴,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为此就要激趣,调动学生的求知兴奋点,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天,我参加了一个教研活动,回到告别 20多年的母校去听课,当时,我很高兴,因为听课的老师中,有 20多年前曾教过我的老师。他的课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听完我老师的课,我愕然了。   我的老师的课,竟与 20多年前我听的课几乎一模一样。无论是教学语言、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就连导入的方式,提的问题,也完全是 20年前的照搬。唯一不同的是,随着老师年岁的增大,当年让我刻骨铭心的神彩飞扬,变成了让今天的学生昏昏欲睡的苦口婆心。   由此,我联想到这些年来,我听过的许多课,好些…  相似文献   

6.
雷清兰 《江西教育》2023,(18):54-56
<正>“确定位置”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8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能够用数对表示大家的座位,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积累活动经验。特级教师张齐华在全国很多地方都上过“确定位置”这节课。笔者觉得,欣赏张老师的课,最关键的是学习张老师怎么去引领学生,怎么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张老师的课是一场思维的盛宴,一线教师可以从张老师的课中学到:引领学生、发散思维、明思善辩。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张老师的精彩课堂。  相似文献   

7.
笔者偶有耳闻:中学时候喜欢历史课,因为历史课时,老师都给我们讲故事。作为历史老师,听后,我感到高兴,因为学生喜欢历史课。然而认真想想却不然。学生不一定真正喜欢历史课,而是喜欢历史老师讲的故事。喜欢历史老师讲故事和喜欢历史课是两码事。  相似文献   

8.
上课铃响后,张老师走进了教室。这节课,张老师将为全市的同行们上一节研究课,教学内容本身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是借用的。  相似文献   

9.
评优课     
评优课对于老师来说极具诱惑力,尤其对我这个刚毕业的新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它是一个标准,代表着老师的水平。如果评优课能拿到“优”,无疑是我教学生涯中的开门红。我接的是四年级,刚接班不久,就有同事告诉我,这个班最有个性,下课时震耳欲聋,上课时静若“死水”,尤其是一到了有人看课的时候,同学们就吓得不敢举手。给这个班上课的老师也没有办法,只好一个劲地讲,也不管有没有发言的了。眼瞅着评优课就要来了,我还是没有找到撬开大家“金嘴”的好办法。毕竟那个“优”对我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把评优课…  相似文献   

10.
王庆欣 《贵州教育》2009,(21):35-36
学校一位语文老师要带课外出交流,这次教学交流研讨活动的课是对方学校安排的,采用的是“同课异构”.选取的教材内容是人教版第四册的《纸船和风筝》。执教老师感觉接课压力大,因为这一课是经典课文,有不少人开过这一课.甚至包括一些名师、大家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压力?笔者分析:  相似文献   

11.
林湘 《广西教育》2004,(7A):45-47
北京的吴正宪老师作为中国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名师,在全国各地上过许多内容不同的课,在广西也有很多老师们听过她的课,相信大家都有一种共同感受:听她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2.
茶,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上等好茶,色润、味纯,其质绵长久远。用茶,且是上等好茶来形容特级教师李伟忠老师的课最是恰如其分的了。每次听李老师的语文课,好似品一盏香茗,唇齿留香,意犹未尽。在李老师的课上,  相似文献   

1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直是让许多老师头痛的一门课,如何才能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该充分认识到老师、学生、家长、活动主题这四个部分的重要性,只有整体上协调好了,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最近,听了两位老师的同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位老师采取的是直接截取中关于百草园、关于雪地捕鸟两处描写语段,不厌其烦地设置各种填充、问题进行训练。在这里,不妨把这种课称为井底之蛙型。第二位老师采取的是对课进行鉴赏评析,但只是走马观花,淡化感悟,竭力抽出“批判封建教育”、“反封建”的空泛的主题灌输给学生。在这里,不妨把这种课称为好高骛远型。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在南通中学,笔者和参加苏教版高中教科书实验的数百位同行一起,有机会“看”了苏教版教科书编写组核心成员唐江澎老师的一节演讲指导课。唐老师的课不止是有听头,更有看头,现场感十足,看他的课更有味,更有收获。  相似文献   

16.
闵老师进来的时候,教室里一下子就安静了。哈哈,是心理健康课!这门课上了两年了,两年来好评满满!同学们都说心理健康课对自己帮助可大了。闵老师成了大家的好朋友,谁心里有了疙瘩,都会去找她聊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有些“变味”的课堂:我喜欢听课,尤其喜欢听真实的随堂课,因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就是要靠一线老师一节一节真实的课堂来达成。可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往往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无视《课标》。2,生硬地“套”《课标》。3,“歪曲”《课标》。课堂与课标成了两张皮。在与上课老师的课后交流中我发现:上课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还是“知道”的,有的老师说起《课标》来还头头是道,甚是内行。我把这些现象称为“眼高手低”,把这样的《课标》称为“纸面课标”。也就是说:老师还没能真正领会《课标》的精髓,对《课标》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纸面”,所以一到课堂就变了味道。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辅导》2012,(16):46-48
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映吧。学生的大部分时问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对学生来说,怎么和老师交往呢?  相似文献   

19.
《草》是于老师二十多年前上的课。这个课例不知被多少人赞美过,写文章引用过。它的确是大家公认的古诗教学的经典。这节课好在哪里呢?好在深入浅出,变抽象为形象。于老师巧妙地运用板画演绎了一堂令学生永生难忘、也令听课的老师和理论家们津津乐道的古诗教学课。  相似文献   

20.
《宣武教育》2006,(12):24-24
分院二部中学教研室与区教委中职教科将2006—2007学年度确定为教师内在品质建设年,将2006年11月确定为宣武区“14—1”工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展示月。在本次“1-4-1”活动展示月中,展示课活动给全区老师提供了一次很好学习机会。让老师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尤其是名师的跨校做课,为基础薄弱校的老师和学生送课下校。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热烈欢迎。听课的老师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使他们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学生通过展示课,不但领略了做课教师的风采,学科知识的魅力。更增加了学习专业课程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