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哭泣的粮票     
小时候因为偷了家里的粮票,而被父亲狠狠揍了一顿的情景,时至今日,我仍记忆犹新。那年我还不满6岁。当时在我们村东的大道湾旁边,有一座小窑厂,烧制砖瓦,燃料主要用麻秆。麻秆一捆捆堆在一起,形成几个很大的麻秆垛,那是一个天然的游乐场,我们经常到那儿玩捉迷藏的游戏。  相似文献   

2.
依山傍水的山脚下有一座农舍,农舍的背后是一大片毛竹,农舍的旁边种着一小片麻秆花。毛竹绿意盈盈,麻秆花红艳若霞。一阵风吹来,毛竹伏地而避,麻秆花却迎风怒放。久而久之,麻秆花便瞧不起毛竹了,它说:“古今都有文章称颂你们有气  相似文献   

3.
设计一种整骨式黄红麻剥皮机装置,由动力、传动机构、喂入折秆机构、夹持牵引分离机构、伸缩放麻架等结构组成。在该剥皮机的左正上方设置由折秆支座、摆动体、转动体及安全罩组成的喂入折秆机构,折秆支座的前斜边与转动体的喂入折盘的后缘形成麻秆定位喂入V形口,喂入折盘位于斜立板和侧立板之间,摆动体的破秆刀刀刃对准麻秆轴心,破秆刀上的折秆刀位于中立板和斜立板之间。夹持牵引分离机构位于喂入折秆机构的右下面,由上下夹持牵引体和前挡麻杆和后挡麻杆组成,夹持带一正一反上下相互偶合,传动机构减速分动箱的两根输出轴分别驱动喂入轴、下夹持带和上夹持带。该整骨式黄红麻剥皮机能实现麻秆横向中间喂入,皮骨分离,适用于黄红麻整骨式剥皮,生产效率高,动力消耗少,以利麻皮、麻骨更好地利用。  相似文献   

4.
认识麻     
目的要求:通过看、摸、剥、说等活动,使幼儿了解麻的特征及用途;教育幼儿尊重麻农的劳动,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感情:通过自制玩具钻子,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及制作玩具的兴趣。晨间活动指导小值日生工作(照顾自然角、换水、浇水):分发活动玩具,用麻秆穿珠、造型。要求幼儿学习间色穿珠,用麻秆拼出各种形状。  相似文献   

5.
说起幺叔,我们方圆十里的荷花.村谁都知道.他是一个地道的"丑八怪".说他丑,是因为他身高只有1.4米,背上驮着"一座大山",左腿只能拖着走,右胳膊细得如一根麻秆儿.   ……  相似文献   

6.
在东北乡村,有一道地道的农家菜——“炒盐豆”。作为典型农家主妇的母亲,炒得一手好“盐豆”。从小到大,我没少看她当着家人或亲友的面,表演她颇为得意的“炒盐豆”手艺。母亲做“炒盐豆”时,先簸出一些籽粒饱满、成色较足、品质较好的黄豆。再刷好铁锅,在灶下架上麻秆。待铁锅烧热后,将簸好洗净的黄豆悉数倒入锅中。豆子倒入锅中发出欢快的叫声,母亲一边照看灶下的麻秆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根小小小麻秆,怎么长也长不胖,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长膘的秘方,这样的要求不高却很难办……”嘿!我改编的歌词不错吧!正唱得起劲,忽闻一声“狮吼”:“臭麻秆,你敢取笑我,看我不扁你!”人高马大的宇媛操起三角板,作势要打我。同样人高马大的李诗(名字挺纤细的)也嚷着不饶我,吓得我来不及抱头便鼠窜出了教室……  相似文献   

8.
葛绍萍 《教育文汇》2008,(11):31-31
还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我的启蒙老师是位男教师,瘦瘦的,戴着深度眼镜,一副十分严肃的面子上。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很偏僻的小学,只有3位教师,班级也是复式班。桌子是我们用麻秆和泥巴糊成的,等干了以后,在上面铺上塑料膜就是课桌了,椅子则是我们从家里带来的。对这样的学校,8岁的我充满好奇;对启蒙老师,我更是充满敬意。时间过得飞快,到了一年级的下学期。  相似文献   

9.
小型造纸生产工艺近年来,纸张市场非常活跃,而我国农村造纸原料资源又比较丰富,因此开拓造纸工业成为乡镇企业致富的重要项目.现介绍小型造纸的生产工艺:一、原料选备竹子、芦苇、山棉皮、稻草、麦秸、甘蔗渣、棉秆皮、高粱秆、玉米秆、麻秆,以及其它野生纤维类均可...  相似文献   

10.
改邪归正     
“死就死”(494)寝室住着八个人,那个“高粱秆”就是其中的一员。提起他,不免让人有点担心。瞧,一米八的个子刚满一百斤,瘦得三级风便能把他吹翻。但他每每都会坐在床头发号施令:“老大去给我端洗脸水来,老三把牙刷给我拿来,老六去……”命令下达完毕,如果有谁稍稍怠慢,“高粱秆”就会冲上前,挥动麻秆般的胳膊,雨点般地打去,虽然不是很疼,但是被打总不是件愉快的事吧!  相似文献   

11.
1 柚子是个麻秆一样的大男生。他总爱跟人打赌。他说:“猜我中午吃了米饭还是馒头?”苏蕾拉白了他一眼,“真够无聊的,我说你吃了什么,你怎么证明?难不成剖腹让我看看你的胃?”  相似文献   

12.
小盟,你猜猜我现在多重了?我又暴长了10斤。你还是像以前瘦得跟麻秆儿似的吧?小心营养不良! 小盟,新的一年到了,我们又长大了一岁,而且离高考也越来越近了,你准备好了吗?是不是还是老样子:不认真,不努力? 我正在强迫自己做很多事情,比如每天看一篇高考作文,虽然我对其不屑一顾,但我必  相似文献   

13.
秸杆的心声     
耳名 《小学生导读》2012,(11):38-39
我们是农田作物收获后留下的麦秆、稻秆、玉米秆、高粱秆等,统称为秸秆。当我们尽情奉献了颗粒饱满的麦穗、高粱穗、稻穗和玉米棒后,人们却把我们当作废物一般抛在田野里,让我们在烈日下晒干,然后点起一把火,把我们烧成一片片灰烬,留下一团团浓烟和一股股难闻的气味。有的人虽然没有  相似文献   

14.
1柚子是个麻秆一样的大男生。他总爱跟人打赌。他说:"猜我中午吃了米饭还是馒头?"苏蕾拉白了他一眼,"真够无聊的,我说你吃了什么,你怎么证明?难不成剖腹让我看看你的胃?"柚子的嘴撇了一下:"你这样的女生  相似文献   

15.
100多年以来,"东亚病夫"这个带有强烈羞辱色彩的称谓,一直是几代中国人心中的彻骨之痛。清朝末年,从城市到乡村,吸鸦片者不计其数。这些瘾君子吞云吐雾,麻秆身体,面黄肌瘦,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1895年,甲午战争败给日本后,全国上下反思中国文化的声音开始萌发。改良派思想家,后来担任过  相似文献   

16.
陆星辰 《作文》2024,(14):40-41
<正>一望无际的田野,五彩缤纷的花朵,清脆婉转的鸟鸣……好一个世外桃源!我们的都市玫瑰园研学之旅开始啦!“瞧,黄豆成熟啦,豆秆上一个个像月牙儿似的黄豆荚多诱人呀!我们一起拔豆秆,体验收获的快乐吧!”带队老师边讲解边做示范。她弯下腰,握着豆秆的根部,用力一拔,豆秆就像听话的孩子一样,来到她的手中。同学们看后,七嘴八舌说起来,“小菜一碟!”“这小小的黄豆秆怎敌得过我的蛮力!”……  相似文献   

17.
这夜浓得令人心里发毛。什么都看不见不算可怕,可怕的是四周围充斥着""的声音,让人感觉有许多条蛇就潜伏在一丈宽的山路边的草丛里,正扭动着身子,贪婪地吐着芯子,随时准备朝人扑过来,啃上新鲜的一口血肉。蚕蚕麻秆一样的双臂插过我的腋窝,抱住我用力往上提:"明治你快起来,咱们得快点  相似文献   

18.
每天放学后,我都拖着饥饿的身子到村口去,双眼痴痴地望着灰蒙蒙的远处,望眼欲穿地渴望着一个熟悉的身影能闯入视野之中。父亲到平顶山拉煤已有十多天了。生产队在每年的春夏之交都要抽调劳力去平顶山拉煤。父亲是从上海来的知青,身子单薄得像麻秆一样,苍白瘦削的脸上还架着副近视眼镜。父亲递给队长一支丰收牌香烟,晃  相似文献   

19.
认识码头     
下面三个半日主题活动的设计者,都是在乡镇幼儿园第一线执教的教师。她们设计的内容虽然带有某种地域性,但活动的指导思想都有其共同的特点: 第一,选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陈鹤琴说过:“幼稚园的课程应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并强调“充分利用和为幼儿提供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无论是认识水乡集镇的码头,还是认识平原、山区农村所常见的麻和番薯,都把幼儿的视野引向当地的社会和失自然,为幼儿提供了接触农村实际的机会。乡镇和农村的幼儿或许都认得麻和番薯,但未必都了解它们是什么样的植物,有什么用途等等。现在教师选作教材,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从科学启蒙和情感教育看,也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让幼儿用萝卜、笋壳、麦秆做小船,用麻秆制作“钻子”,用番薯淀粉做芋饺,无一不是取材于农村特有的材料,反映当地的自然特色和社会生活。不仅能让孩子学到技能,而且会丰富幼儿学习和玩乐的内容,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第二,贯穿了整体教育的思想。设计者以常识教学为主线,把各科的教学要求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认识码头”,教师通过音乐游戏“划着船儿找朋友”、常识课“认识码头”、绘画“我心中的三界码头”、制作小船等,将常识、语言、美工、音乐等科的教学要求和内容有机地组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把今天的码头和将来的码头,把码头和与它有关的船通过半日活动串成一条线,既拓宽了弦子们认识事物的视野,又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这样,教师也就把认知、情感、能力的培养揉合在一起了。再如认识麻和番薯,教师通过让幼儿看看、摸摸、剥剥、玩玩,说说、做做等多种活动去感知、去认识,体现了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和综合性。教师还重视创设与主题活动相适应的教育环境。如认识麻的设计者,把麻秆、麻线制成的各种装饰物来美化教室:美工角有用麻秆拼搭成的房子、雨伞、飞机等,门窗上桂有麻秆穿织成的帘子,墙上挂有麻线编织的小袋。一进教室,麻乡的气息扑面而来,犹如进入一个麻的小天地,使主题活动与美化环境浑为一体。整个教学过程,幼儿参与成份较强,兴趣盎然,形成了教与学两方面的双流向趋势。这就使人们看到了整体教育思想所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读高二时,身高已有175公分,可体重却不足55公斤。即使是三伏天,我出门也不敢穿短裤,因为我的两条“麻秆腿”实在引人注目,如此高的回头率实在让我无福消受。可不管我怎样伪装,在同舍兄弟面前总是要坦诚相见的,于是我就有了许多绰号:老大叫我“竹竿”,老二叫我“芦柴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