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琼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1):102-104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张爱玲是一位具有独特女性意识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不是男性,而是女性.如白流苏、葛薇龙、曹七巧、曼桢、许小寒等.这些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寄寓了张爱玲作为女性本身的生命思考.从这些女性形象中,可以看出,张爱玲书写都市女性被奴役的命运并不是简单地传递女性的悲剧,而是借女性世界的声泪事实来向男权社会控诉与挑战,颠覆与解构传统的男权文化.从中,我们可以探寻张爱玲对女性世界的体认与感悟,解读她特殊的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2.
如果明白张爱玲在个人生活中对母女之情有多么深刻的体察,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贯穿于张爱玲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她的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与此相关。张爱玲对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传统氛围的极其敏感,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或多或少都能在这独特的母女关系中体现出来。首先,张爱玲在本该十分亲密、融洽的母女关系上做反面文章,这就无形之中加大了悲剧的意味。人类最大的悲剧往往是内在的,女性最大的悲剧也就在于她们自身。《金锁记》中七巧努力挣脱传统家庭对她的钳制,可是她用尽了一生的精明也未能摆脱,于是她变态地摆弄女儿的婚姻,破坏她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幼年时代有着对人的关系完美统一的要求,这在她和世界之间形成某种对立与分裂,从而关照外界带有一定的审视与批判色彩,形成她启蒙主义人道关怀的思想基础。张爱玲作品启蒙色彩,一是对中国封建伦理关系的解构,她对人在社会中生存局面的现实状态作细致绵密的否定;一是对女性因袭的国民性垃圾及女性心理深处归属感与依附性的省视。  相似文献   

4.
荒凉、冷漠底下的温情--张爱玲散文中爱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里不时透出寒意并不断解构爱情神话、母爱神话、女性神话的张爱玲,在她的散中却留下了爱的意识的踪迹。她描画出来一种苍凉的、凄清的爱情情感体验,她所诉说的亲情之爱是隐在无言语的冷静与眼泪后面。她在叙述女性在男性社会的痛苦和悲凉时,流露出对女性弱势群体的关爱。张爱玲散中的爱的意识是隐在荒凉、冷漠底下的温情。  相似文献   

5.
杨璇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4):119-121
张爱玲在《惘然记》的卷首语中说,《色戒》这个小故事曾让她震动。可以说《色戒》是张爱玲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在作品里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忽略了革命与女性的关系,关注的是女性个体及其生存环境。本文将以文中王佳芝为分析对象,探讨女性的生命缺陷,社会舆论道德对女性的压迫,以及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工具地位。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走出女性神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理论观点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了阐释,认为以女性书写的世俗化走出女性神话是其创作的基本倾向。张爱玲拒绝了超现实的家庭神话和虚幻的女性本质,以平静的写实作底子揭开了家庭婚姻生活厚重的帷幕,让衣冠楚楚的“饮食男女”们一个个现出了他们的凡胎俗骨。全文从三个方面结合张爱玲的身世及个人感情体验对其作品中的情绪象征、意象氛围、人物心理分析及婚姻生活中的两性关系、亲情关系等进行分析,从而对其独到的女性意识从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历史的角度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母女好朋友     
女儿常说我是她的好朋友.在女儿的心目中,我不仅是抚育她成长的母亲,还是一个可以敞开心扉交谈的密友.亲情融入信任,使我们母女关系和谐、融洽.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代著名华裔女作家艾米·谭将自身的生活感受融入作品当中,她的作品反映了在美的华裔女性生活难求幸福,存在种种困惑、问题,尤其是母女之间的不和,并且探寻到其根源在于传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作品以女性为中心主题,通过婚姻和爱情反映出女性的生活和思想意识。镜像是构成张爱玲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镜像从侧面反映出她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爱情意识,从而反映出张爱玲追求男女平等、生活独立、情感自由的爱情意识,批判了传统观念中陈旧的婚姻中的奴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女性观与其人生体验,思想文化品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女性观就是拒绝简单的男性与女性,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拒绝对女性的神化和丑化,她以自己的作品,去掉了人生的浮华,在凡俗的生活中揭示出女性最基本的,最平实的生存本相,为我们重新思考女性的命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与苏青是同时代的人,她们均描写女性的经历,对女性的悲剧"哀其不幸".所不同的是,张爱玲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苏青是"哀其不幸,悲其无奈".在分析女性悲剧的原因时,张爱玲看到的是金钱对灵魂的腐化作用,苏青则认为是两性之间不平等的关系造成的.张爱玲的作品重在揭示,而苏青还希望在作品中为女性寻求一条出路.因为观察生活的角度不同,所以,张爱玲的作品较多的是讽刺,而苏青的作品则呈现出平实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解析与分类,揭示了张爱玲对女性神话的解构,以及女性在心狱中的非人性、非女性的奴性生活。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和王安忆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为对男性霸权社会进行强烈的批判和解构,同时揭示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在张爱玲笔下,女性是被压制、被奴役的,而王安忆的小说中女性的主体性才真正建立,她在解构男性霸权的同时确立女性崭新的性别身份,寻找建构迥异于逻辑性主体的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14.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在她的作品中,她塑造了"丑陋"的男人众生相,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解构颠覆了与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男性形象,以此警醒男权文化偏执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男性的性格与生活也严重扭曲。  相似文献   

15.
从《金锁记》到《怨女》,最显著的情节改动就是长安的消失。通过分析两个文本之间的异同与文本改写期间张爱玲母女关系的变化,可以发现《金锁记》多次改写并最终定型为《怨女》的前因后果。"消失的长安"像是一个隐喻,它既揭露了张爱玲多年来致力于不断改写文本的缘由,也暗含她对母女关系的独特体悟。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上个世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以女性孤独无力的生命为存在状态,由于受到生活坏境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她的作品也慢慢形成了孤独悲剧式的风格,奠定了其悲凉作品的主基调。本篇文章主要探讨我国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孤独悲剧式风格的形成原因,分别从个人经历,社会坏境以及作品特点来分析其作品风格的形成,全面解析张爱玲孤独苍凉式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一位具有成熟女性意识的现代女作家,她以自身的女性生命体验和理性思考写出了自然性别给女性带来的种种不幸,展现了"五四"妇女解放运动后闺阁女儿们的真实生存处境,从民族文化深处揭示出以父权文化为中心的宗法文化对女性精神与命运的奴役,解构了"五四"女性解放的神话。  相似文献   

18.
旷世才女张爱玲是我们熟悉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处处可以洞见爱情的虚假、人性的虚伪、亲情的缺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残缺现象"。她用残缺、空白的艺术感染着我们,带领着我们走进她所构建的文学世界,去欣赏她作品深处的残缺美。试就张爱玲小说的"残缺美"来探讨其作品所呈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黄艳 《考试周刊》2011,(29):28-29
以《苏菲》走进文学大门的白薇,她的创作带有自传性色彩,她的作品涉及到出走、女性情谊、母女关系、爱情等女性主题。基于对自身命运的切身感受和性别认同,她对女性和女性生存状态表现出特别关注,她的作品在同时代作品中不算特别出众,但却真实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传奇性的人物,她擅长描写女性,作品擅长关注女性的生存和感情命运,本文探讨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情感和命运悲剧的成因,揭示了张爱玲悲剧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