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贾永青 《考试周刊》2011,(44):36-37
作为语用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语境是语用学热点研究之一。简单地讲,语境最基本的功能是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语境提示是互动社会语言学创始人约翰·甘伯兹在研究话语理解规律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在商务翻译中,语境是影响其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翻译者能否准确把握源语的内涵,并将其转移到译语中的关键,语境提示对于解释会话推理的过程与机制、揭示社会文化背景对言语交际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简要陈述语境提示理论及语境的基本功能,重点论述了语境及语境提示理论在商务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语用学从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为言语交际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提出了理论,方法和一套应该遵从的原则和准则.在言语交际中,语境对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言语行为理论关注的是人们以言行事,如何以言行事以及话语所产生的交际效果.会话含义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语境,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对翻译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美茹 《海外英语》2013,(22):298-299
关联理论是语用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该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为探讨语言形式与语用理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汉语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其中谐音文化更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生活之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在语言交际中,文化更是对言语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试图从关联理论出发,探讨在含有汉语谐音文化的言语交际语境中,汉语谐音文化对言语理解的重要作用。关联理论作为分析英语交际语境的重要理论同样也适用于汉语交际语境。该文把关联理论的分析引入汉语交际语境,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中具体分析了在含有汉语谐音文化的交际语境中,汉语谐音文化的掌握对交际对象进行语境认知假设和实现言语交际成功的重要性。通过运用英语中的理论分析,试图丰富用于分析汉语言交际的理论范围,同时使人们对汉语言的理解开辟新的角度,达到更好地理解汉语言交际,更好地传承汉语言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甚至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都会产生仅仅单纯依靠语法学所不能解释的不同含义。作为一种交际方式,会话隐含表现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不能仅通过字面意义来理解,相反双方共知的环境信息、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会话的隐含意义。从理论角度研究会话隐含将有助于提高交际效果,促进彼此沟通,让交际者更准确地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基于此,结合会话隐含理论的发展脉络,从语用分析视角,对汉语交际中会话隐含形成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动因进行探索,重点对语境在汉语交际会话隐含推导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以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俄英汉语中的会话语句为研究语料,力图在语境、关联理论、交际对象等视角下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分类与类别阐述,从而深化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各家各派对语境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非语言语境与理解会话含义之间的关系,研究非语言语境对解释和推导会话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非语言语境中的各要素也是会话含义正确理解的因素,必须弄清它才能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人的言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为了更好地理解交际意图,本文试图从语用学中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关联理论及系统功能语法的语境观来讨论语境与交际意图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的言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为了更好地理解交际意图,本文试图从语用学中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关联理论及系统功能语法的语境观来讨论语境与交际意图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公式化语言是语言研究中的重要言语材料,它在话语交际中具有规约性和复现性的明显特征,在交际中具有压缩信息处理时间、维持社会交际和增进人际交往的功能。同时,公式化语言的使用对语境有提示功能,有助于实现社交目的。遵守会话的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及人际功能对等原则是公式化语言得体使用的基本原则。了解公式化语言的基本特征与人际语用功能,这对于成功地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英、汉幽默语用机制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青 《巢湖学院学报》2005,7(6):138-142,145
本文运用语用学理论,对英、汉幽默中的语言因素进行了分析,解释了幽默产生的语用机制,指出了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言语幽默的产生都具有相似的语用机制,即违反了人们须遵守的会话原则,或者利用语境的影响,来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从而产生幽默效应.因此幽默的产生和理解离不开语言交际的内在规律, 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以课文为载体和凭借进行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也必然是对言语的具体理解和使用的教学,课文分析本质上就是话语的语用分析。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经历对语用主体在一定情境中的话语表达形式、及其所蕴含内容和所产生效果的分析过程,以此感悟语言魅力、进行语言积累,最终达到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Selinker所提出中介语运作的5个程序,描写越南人学习汉语的中介语表现。具体分析了越南学习者由于母语负迁移、对汉语规则的过度概括化、语言训练的转移等因素所生成的语法偏误。通过分析学习者的汉语学习策略和汉语交际策略发现汉越词能帮助越南学习者产生正迁移的同时也会造成负迁移。文章还通过个案分析证明了Selinker所提出的二语学习策略和二语交际策略的不同类型确实一直被学习者所使用。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亦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而社会文化又制约着人们的言语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活动。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失误尤其是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的例子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交际活动的参与者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与把握。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语言知识的学习与文化知识的获得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将交际看作一种认知活动,认为关联是认知的基础,试图从人的认知特点和过程出发,揭示交际规律。文章从关联理论出发,试图将其运用于英语听力教学,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言语交际,从而到达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惩罚作为一种辅助的教育手段,对于推动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惩罚是遵循正当规则、使学生内心产生触动、惩罚后违规行为明显减少的惩罚。为了实现有效惩罚。应坚持爱和尊重原则、发展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公正性原则、确定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实施有效惩罚.应采取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树立良好形象;与学生共同制定规则;充分调查和了解学生;加强情感沟通和相互理解;建立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有利于实施惩罚的群体氛围;认真分析学生的个别差异,坚持因材施罚;与其他方式相结合,做好惩罚的善后工作;建立有效监督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有助于建构理性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交往理性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社会性的发展和主体性的生成。基于此,在现代课堂教学交往中,合理性的教学交往应以目的性交往统整工具性交往,以凸显主体间的对话意识为旨归以及借助有效的言语行为从而达成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坚持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以英语幽默言语为例,从幽默发出者和听众两个角度分析幽默言语产生和理解的认知语用理论基础。研究表明,关联理论是贯穿幽默言语交际过程、保证幽默言语效果的语用基石。认知模型和概念合成理论则分别为幽默言语的产生和理解提供了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8.
吴榜榜 《成才之路》2021,(14):40-41
对个体而言,母语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词语理解、发音、句法结构、问候语、答谢语的母语文化负迁移问题。教师应采取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让学生观看英语原版电影、中外英语教师进行合作教学、课前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总结交际规律等教学策略,避免母语文化负迁移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倩 《鸡西大学学报》2014,(10):142-143
任何语言的习得最终都会在言语交际中得以运用,可以说,语言的习得来源于言语交际,服务于言语交际。现着眼于言语交际行为,立足于本族语言实际,探讨在这一基项上如何正确使用"不X白不X"结构,以期使用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语义、语意和用意(意图)的统一,使得留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且运用该结构,达到交际意图的顺利实现,从而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Accurate percep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important in one's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 such understanding may affect not only the child's academic achievement but how he/she relates to and is perceived by others. In the present study learning disabled (LD) and non‐learning disabled (NL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evaluated on their ability to perceive and accurately comprehe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y also responded to a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scale and a self‐esteem inventory. LD children differed from regular class students both in reported self‐esteem and in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and comprehend “wordless” communication, but similarities were no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reported need f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