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学云 《文教资料》2007,(16):91-92
乡愁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母题之一。在当代众多的“乡愁”作品中,席慕容的乡愁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主要表现在其抒情对象的独特与专一、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以及与抒情对象相扣相和的意象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李汉荣的散文集《家园与乡愁》中,多元的乡愁情结有着较为突出和鲜明的传达。怀念故乡的故土之乡愁、回望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之乡愁、寻求“自然”的精神家园的精神之乡愁皆在层层递进中体现出乡愁母题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存在方式。李汉荣的散文集呈现了不同乡愁类型的多元并存,这不仅丰富了中国散文中乡愁母题的内涵,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和现实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玉山 《现代语文》2007,(2):100-101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野人怀土,小草恋山,恋乡情结是每个人都有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乡愁,愁绪如烟,渐近渐远,月影移动,心与徘徊;“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是乡愁,乍惊乍喜,且羞且怯,心底澜涛沸扬,欲罢不能;“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乡愁,少小离家,半生漂泊,蓦然回首,往事历历,一行老泪潸然而下。乡愁的浓烈与苦涩,不是距离和时空上的,是苦难岁月的磨砺,不堪回首的辛酸,生命成长中的沧桑。余光中的乡愁,高拔峭立,万木萧索,犹如《胡笳十八拍》,拍拍激越辽远,苍凉悲愤,激荡人心,长歌当哭,如怨如叹,如泣如诉,“漫将心事付繇琴/弦断有谁听”,在他,乡愁成了一种痛,壮士断腕,切肤之痛,望穿秋水,心碎之痛。余光中先生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是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余光中的乡愁,已经渗进他的血液,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乡愁不仅仅是诗人开放的喑哑的歌喉,而是生命中澎湃交响的眼泪与诗行。在他的人生轨迹中,乡愁成了他使命的航标,愈老愈重,也愈纯粹,乡愁是滴沥他心底的悲歌与永恒。  相似文献   

4.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他的乡愁诗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饱含着对乡土中国的怀念、对文化中国的依恋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余光中乡愁诗“中西融合”的诗风在台湾现代诗坛独具特色,扩大了乡愁诗在中国诗坛的影响,在台湾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6.
7.
“乡愁”的美学——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对乡土书写的研究主要立足启蒙视野,彰显写实意图,将注意力集中于作为文学题材、思潮和流派的“乡土文学”,对乡土书写的源头——“故乡”以及对“故乡”的叙述——“乡愁”反而缺乏深入探究.“故乡”及其书写——“乡愁”既是中国现代性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性困境的表征.立足现代性的危机视野,“故乡书写”就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感精神归宿问题关联起来,成为进入中国现代性问题情境的另一路径及现代中国主体最重要的建构渠道之一,并与启蒙和革命构成张力性的对话.经由回忆与想象、叙事与抒情、认同与归依,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愁”书写已经形成一套丰富和复杂的美学机制和传统.它将成为一直置身于现代性难题中的汉语写作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8.
宋代乡愁诗以怀乡思亲为主,植根于农耕社会的乡土情结,表现出对父母的依恋和对乡土家园认同的情感指向,秉承了"哀而不伤"的现实主义抒情传统,传承了融朴素的思乡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之情为一体的诗骚传统,体现了个人情感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文化意蕴,丰富了登高望乡、黄昏怀人和佳节思亲、梦里还乡的抒情模式,从而形成其丰富独特的抒情范式。  相似文献   

9.
乡愁主题是打工诗歌版图中不可回避的组成部分,也是值得探讨的重要环节。如果说打工诗人眼中的故乡是对农耕文明经验的累积与继承,那么打工诗人在进城打工之后所面对的就是现代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生存、自我归属以及身份认同等一系列问题。在两种社会文化价值碰撞中,故乡成为联系诗人肉体与灵魂、梦想与现实的"桥梁"。"乡愁"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打工诗人创作的源泉,同时也汇聚成一部记录社会变革与反映农民工心路的"史诗"。  相似文献   

10.
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登陆,蜚声华夏,“乡愁诗人”不胫而走。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于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剖开此情结,我们就会看到如诗人所说的情结内涵:“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具体地说.余诗“乡愁情结”的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认为汉字不仅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更是汉民族思想的载体,它蕴藏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识、伦理思想、哲学思想……而且还由此发展出独特的书法艺术.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12.
高深学问是有结构、有系统的深奥的知识集合,是相对闭合又有着开放性的具有一定内核的深层次信息反应。本科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大学高深学问基础理论知识的专业性教育。本科教育专业化与高深学问的有效链接路径是拓宽课程选修面、广泛开展二学位、进行跨学科培养、早建导师联系制。  相似文献   

13.
吉祥文化是人类向往和追求吉庆祥瑞观念的反映,它源起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并随着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创造手段的丰富及生命意识的增强而越来越曲奇庞杂.吉祥文化不仅是一种物承的文化,更有精神或信仰的成分.传统吉祥文化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反映了吾国吾民的追求和向往,折射出民族的精神风貌,浓缩着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吉祥文化的内涵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即物体吉祥、行为吉祥、语言吉祥、数字吉祥;就其生成的方式而言,则主要有谐音法、寓意法、附会法等.吉祥文化的生成是十分复杂的,往往是取其所需、任意自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今天,吉祥文化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领域,并越来越显示出其诱人的魅力,体现了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家庭网关作为一种新技术,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本文对家庭网关的组成,家庭网关的连接及用ipv6协议构建家庭网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去来 ,归去来”与“去去 ,归去去”等是陶渊明及其他魏晋唐宋大诗人几乎都使用过的两种表趋向的语词。其使用情况及准确含义 ,语文学界至今没能认识清楚 ,因而在评价和赏析陶渊明及其他诗人名作时 ,一是对陶渊明的创作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是在错误前提下任意发挥 ,三是反映出当今一些学者治学不严谨。结论 :“去来”是离来 ,“去去”是离去 ,在它们前后加“归”与“兮”仅为调整音节。“归去来”就是归离来 ,亦即离某归来。  相似文献   

16.
素质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层内涵。素质的基本特征分别表现在其生成状态、存在状态、构成状态、功能状态等多方面。对素质的含义、特征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和审视,可以深化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文学的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思潮的日益高涨,生态文学渐渐兴起,并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审视和表现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其主要特征是:1.揭示生态危机及其社会根源,张扬忧患意识;2.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否定人类中心主义,弘扬生态责任;3.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批判纯经济主义,抨击人类对自然行径的征服、掠夺,推崇整体生态观;4.倡导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表达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描述回归自然的浪漫。  相似文献   

18.
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近代经济在其影响下,引起近代市场的一系列变化,但由于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近代国内市场有其特殊性,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是由于中央政权对近代市场的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19.
从联接新闻传播三要素的关键因素——新闻信息出发,用新闻信息流量原理分析了如何科学有效地增加深度报道的信息量,并且在原有原理的的表达式中增加一个函数,使新闻受传者能对深度报道的有效信息量予以全面合理的考量,最终为深度报道创造了一个行文理论基础,使新闻传播者能够制作出真正具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作品。  相似文献   

20.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当下中国的基本国策,对其内涵国内理论界主要从可操作层面来理解,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等。这种定位突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可操作性,但弱化了其精神内涵和思想深度。创新型国家建设应追求更深刻内涵:不断解放思想突破传统观念、培育公民理性批判精神以及容败精神和纠错机制建设等。只有立足这些深层内涵之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事业才能长期持续,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