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苏 《教书育人》2006,(8):10-11
“初一学生抢着答,初二学生催着答,初三学生逼着答。”这便是当前课堂发言状况的真实写照。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年级越高,举手回答的学生越少,到了初三和高中几乎没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常常会无奈地采取“点将式”“火车式”等方式提问。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逆反心理。如何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主动地举起手,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校领导和教师达成共识:在课堂里,学生享有一定的权利。首先,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利。对于学生的错误答案不必过多指责。其次,学生应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即有选择回答教师提问的权利,对干自己不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不回答。再次,学生应该有评价权。以往学生回答问题是由教师进行评价,而作为学生是没有评价权利的,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亟待改变。基于以上的认识,教师采取了多种有效的课堂改革举措,“淡化举手形式,鼓励自由发言”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
课堂上学生回答错了是常有的事,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少教师怕耽误教学时间,往往会直接换其他学生来回答。我认为面对错误,教师不能简单地换人回答。一、尊重学生,要从心开始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在低年级时上课发言非常积极,到了高年级以后愿意举手回答问题的就少了。调查原因,不少学生都说怕答不好被其他同学笑话。之所以会这样,  相似文献   

3.
经常有这样“精彩”的公开课,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滴水不漏,与教师配合得天衣无缝。学生的“一猜就中、一试就准、一列就对、一验就灵”,将思维过程全部掩盖了,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神秘的魔术,学生的思维活动量降到了最低限度。如果学生偶尔不幸发言出现错误时,教师立即“快刀斩乱麻”,或是一个“请坐”堵上学生的嘴,再走马观灯似地换学生回答,直至教师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教师视学生的错误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我以为真实的课堂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错误是学生真性的流露,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宽…  相似文献   

4.
经常有这样“精彩”的公开课,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滴水不漏,与教师配合得天衣无缝。学生“—猜就中、一试就准、一列就对、一验就灵”将思维过程全部掩盖了,教学活动成为了一种神秘的魔术。如果偶有学生不幸发言出错时,教师立即“快刀斩乱麻”,或是一个“请坐”堵上学生的嘴,再走马灯似地换学生回答,直至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我认为错误是学生真实的流露,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宽容错误的存在,要善于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资源,让“错误”成就真实的课堂。一、呈现错误制造争议如果我们能将错误呈现,让学生在“尝…  相似文献   

5.
薛爱琴 《山东教育》2002,(11):42-42,43
师:这个问题请×××同学回答生:(略)师:回答得很好。下一个问题请×××同学回答生:(略)师:这样回答行吗?谁来订正?从上面这段师生对话可以看出,课堂上传统问答的模式是:课堂上的问题油教师提出,回答问题的学生也由教师指定,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这一模式的弊端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样做只能培养出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和应付考试的机器人。  相似文献   

6.
一、善待学生发言。让学生敢于表现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些现象。①学生回答不完整时,教师说:“他说的不完整,谁来帮帮他呢?”(潜台词:这个学生的发言不行。这样会挫伤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②“不对,请坐。”(潜台词:说不对就不要发言。下次学生还愿意举手发言吗?不管对不对,学生能发言,说明他已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相似文献   

7.
在不少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有结束时。旁边的学生已经站了起来。一脸不屑地说:“你说的不对,应该是……”可他回答的可能就是前面学生刚刚说过的,或是教师已经多次纠正的一个错误答案;有的学生还会对刚刚发言的同学予以怪笑。弄得那些发言的学生好不尴尬。不知如何是好,可等“怪笑者?来回答时,却又不知所云。试想,这样不和谐的课堂气氛,怎谈得上精彩,更不用说有什么效率了。  相似文献   

8.
笔者发现农村多数小学生说话能力不强。在口语交际课中,学生不主动发言、害怕发言。课堂上,老师提出了问题也很少入主动回答,课堂气氛沉闷。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教学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那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说”起来呢?  相似文献   

9.
在老师眼里,学生出现错误时也常常谈错色变。当学生发言出现错误的答案时,老师要么快刀斩乱麻,或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再接二连三换学生回答,直至满意为止。正因为如此,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失去了许多学习的机会。学生哪能不犯错?出错是学生的权利,有了学生的错误,我们才能及时地找到教学症结所在。在教学中,老师应把学生的差错看成是难得的问题资源,并且加以运用,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出它应有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0.
雷茜 《教育》2011,(7):5-5
在某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这样评价一节学习“杜郎口”模式的课:对于学生有明显不到位甚至是错误的发言,教师没有很好地加以引导与纠正,只一味地强调学生开口发言,忽略了基础知识,课堂上学生只足抢着发言,  相似文献   

11.
李玮  朱静 《宁夏教育》2012,(7):142-142
没有教师生命的提升,就没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没有学生的创新;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没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做一名平凡讲台上的优秀教师。有一位教师每天临睡前回答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一省吾身——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二省吾身——有没有追求课堂的诗意?三省吾身——有没有感受教育的幸福?”  相似文献   

12.
在教师对待学生回答错误的态度上,我们可以分出“回避”与“应对”两个维度。从教师的态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上,我们可以分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维度。下面我们就每个维度中包含的一些类型,结合课堂情境进一步说明。“S”代表一个学生,“SS”代表全体学生,依次发言的学生为“S1”、“S2”、“S3”等类推。一、教师对学生错误回答的积极回避1.婉转放弃。这是许多教师常使用的处理方式之一。许多教师说,不知如何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进行反处理,又不愿意直接否定学生的回答,于是就婉转地告诉学生,放弃继续让他回答这个问题。教师:这段文…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上,教师的指令少了,学生自主多了;教师的讲授少了,学生参与多了……,但我们经常发现学生花很长时间也没有探索出结果,教师还在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有时,只有一两位学生举手甚至是一位学生都不举手,把教师急得头上直冒汗;有时,学生的发言明显偏离了教学内容,教师还在表扬学生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走进一些公开课课堂,总可以看到这样的状况:师生间配合默契,过程近乎完美。教学中,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回答或板演不出一点差错,也总有高招使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等美妙的词语。总之一句话,错误“少之又少”。但不容置疑的是,错误真真切切地存在。这是一个谁也改变不了的基本事实。课堂上没出现,不等于作业、测试中不出现。“课堂是一个容易出错的地方。”是杜绝错误?限制?压抑?还是先释放进而避免?  相似文献   

15.
"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很多时候,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或回答,可能是粗糙的、零碎的、片面的,甚至是文不对题的,或者错误的,此时的理答,我们称之为"矫正性理  相似文献   

16.
初一时,老师提问,有90%的同学举手,有一半的同学能主动发言;初二时,老师提问,有60%左右的同学举手,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同学能主动发言;初三时,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人寥寥无几,每节课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或做笔记。"填鸭式"的传统教学不仅让教师感到累,更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培养出的多是"高分低能型"的人才。现在社会突飞猛进地发展,给当代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人才培养,重在教育,而教育的主阵地又在课堂,即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模式。  相似文献   

17.
学生在课堂上沉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不愿意或不敢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主动提出问题。课堂沉默行为看似简单,实际上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用新制度主义的框架进行分析,发现规制性束缚使学生不敢主动发言,父母和教师对孩子认真听讲的规范性角色期待使学生遵从课堂沉默,文化-认知性要素构成的共同理解使学生习惯于沉默,而无法意识到课堂表达的需要。为此,努力构建新的制度环境成为必要,这需要打破束缚学生课堂发言的规制、重塑对学生的角色期待以及重构对课堂表达的共同理解。  相似文献   

18.
邝金山 《教育》2011,(19):5
在某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这样评价一节学习"杜郞口"模式的课:对于学生有明显不到位甚至是错误的发言,教师没有很好地加以引导与纠正,只一味地强调学生开口发言,忽略了基础知识,课堂上学生只是抢着发言,以增加"积分"……课堂的形式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玩一场游戏。但大多学生都说很喜欢,原因就是一个:好玩!  相似文献   

19.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习惯:在上课提问时,会先随意提问某一个学生,在得不到正确答案的情况下,会再随意提问几个学生,而答案仍不令教师满意,最后教师就会让其“得意门生”来最后回答同样的问题,结果是教师会相当满意,并接着会与该生进一步展开讨论,其他的学生却不能参与其中。从表面上看,每一个学生都有自由发言的机会,师生之间展开讨论,互动性好,实际上,从接受教育对话权利均等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都与谁对话?调动了谁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李晓花 《四川教育》2013,(12):31-31
一、针对学生的发言有的老师喜欢这样评价学生:“你的回答真精彩!''‘‘你读得真有感情!”学生的回答究竟精彩在什么地方?学生用什么办法读出了哪一种感情?被评价者听了如同在云雾之中一般,“这只是自己一次不经意的表现,为什么得到老师如此高的评价呢?”其他听的同学也没能从中获得启示。这样的评价能有多少价值呢?学生的发言在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如果不加比较、分析,简单评价,没有一个明确的是非标准,那作为教师特有的引导、点拨作用就被弱化了,长期下去,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