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熙 《语文天地》2013,(20):62-63
我国的语文教学有着悠久的诵读传统,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春秋时期的孔子教授弟子就用诵读法,《论语·子路》篇有"子曰:‘诵诗三百’"的记载。唐代的韩愈和白居易也非常重视诵读。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自己读书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在他的《与元九书》中更提到他读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句老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定要读,读着读着你会觉察到诵读经典其实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读经典,我们怎样"从‘无趣’到‘有趣’,让它成为‘乐趣’,进而‘润物细无声’于灵魂深处呢?"《学习的革命》中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伟大的方法"。"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读、苦读是必须的,没有捷径可走。不通过勤读、苦读的积累,就不会有细读、精读的渴望,而没有细读、精读的体验,更不可能获得品读、赏读的享受。经典诵读只此一诀,别无他巧。所以,我们必定要经  相似文献   

3.
一夜三点灯     
<正>据说黄庭坚五岁时已熟背五经。一天,他问老师:"别人都说有六经,为什么我只读到五经?"老师说:"你还小,《春秋》太难懂,算了吧!"黄庭坚不服气:"既然是经,那就要读。"他马上找来《春秋》,大声诵读起来。天渐渐黑了,黄庭坚点起灯继续高声诵读,直到夜深人静。家人担心他的身体,硬是熄掉灯,要他上床睡觉。黄庭坚躺在床上,怎么也睡  相似文献   

4.
《考试》2008,(12)
诗歌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娇艳华美的姿态与沁人心脾的芳香滋润了无数人的心灵。中考诗歌鉴赏题就体现人们对这一奇葩的关注与赞赏。《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现在就结合2008年中考题与同学们谈一下中考诗歌鉴赏的主要题型与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于晓彦 《甘肃教育》2014,(23):119-119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接受教育,只有当他面对一本书沉醉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当一个人面对人类最宝贵的作品沉醉不已的时候,诗意的生活也就向他拉开了帷幕。《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诵读"的目标提出了三个层次: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  相似文献   

6.
刘常爱 《语文天地》2012,(23):66-67
韩愈在《进学解》里说:"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百家之文,手不停批于六艺百家之编。"其中"口不绝吟"说明"先生"学习六艺百家之文是朗诵的,并且他的朗诵是有节拍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诵读是古人学习文章的最常用的方式。今天,诵读仍可以作为古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枯燥呆板的文言文课堂充满勃勃  相似文献   

7.
正诵读是指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有感情地读书,诵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读课本上的文章,也包括读课外的文章。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诵读不是可有可无,绝不可放任自由,诵读教学抓不好就会影响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诵读是一门学问,它是有讲究的。一、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诵读不只是读,更重要的是动脑思考。只动口而不去思考叫"死读",但只思考而不动口叫"空想"。所以,只有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诵读的效果。例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十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本是生活中常见  相似文献   

8.
诵读经典诗文,传承华夏文明.自从我校创建特色学校,开展"诵读写"活动以来,中高年级学生人手一册《论语》,每周一、三、五早读都由老师领着孩子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一开始学生诵读的兴趣很浓,铃声一响教室里就立刻响起琅琅的书声.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时间久了,新鲜感过去了,学生对诵读失去了兴趣.怎么办?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的任务摆在了老师的面前. 一、花样诵读,激起诵读兴趣 花样诵读就是变换着花样让学生读,如领读、轮读、分角色读、比赛读、配乐读等.传统的诵读法是老师带着学生读,或是老师一词一句地讲解.这种诵读方式实在很单调,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花样诵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诵读热情,提升了他们诵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正>一、何为"诵读"及"诵读教学"实施的背景何为"诵读",《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是:"念(诗文)"。《辞源》解释为"念、默读"。《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念、熟读、背诵"。但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诵读应包括朗诵、吟诵、背诵等具体的方式,即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换作品,从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意味情调的阅读方法。"诵读"是一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模式,也是比较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在我国千余年的语文教学实  相似文献   

10.
【适用年级】六年级。【教学思路】在古诗词赏读教学中,教师尝试以"一首带多首——古诗整合教学法",努力落实四个字:读、想、赏、悟。立足"诵",扎根"习",通过诵读达到知义明理,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习得方法。《古诗词四首》中的三首古诗词来自小学阶段人教版教材:《渔歌子》(四下第23课);《小儿垂钓》(三上《语文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一字诗》(六上《语文园地一》中的趣味  相似文献   

11.
一、模式简介"一主两翼"的课程模式是我们近期研究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它依托人教版教材的"单元主题",在众多读本中选取《新语文主题阅读》和《主题式·经典诵读》作为人教版教材的配套读物引进课堂,形成了以教材为"主",以这两套读本为"两翼"的"一主两翼"的教材体系。《新语文主题阅读》选编的文章全是现代美文,共12册,每册与教材一致,分8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主题式·经典诵读》选编的是古今中外的经典韵文、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共6本,  相似文献   

12.
李树民 《学语文》2013,(4):25-26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那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有哪些呢?笔者尝试从以下角度进行探讨分析。一、重视诵读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说:"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诵读,可以激发  相似文献   

13.
师:古今中外,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数不胜数。而凄美的爱情悲剧,尤其容易动人心魄。我很喜欢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诗中有这样的两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我为什么引出这两句诗呢?自然是与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有关。请同学们诵读《涉江采芙蓉》这首诗,请读出你的情感,读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读完这首诗,是不是觉得这首诗很好理解?这首诗实际上没有题目,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给它命个题目吧。(拟定的题目有"无题"、"离人"、"忧思"、"望乡"等,)出现了这么多的题  相似文献   

14.
正读《语文学习》2013年7-8期合刊中的《〈乡愁〉教学艺术镜头》,几个亮点让笔者久久不能释怀。一是几位老师都注重诵读,都以诵读贯穿课堂始终。恰如主持人肖培东老师所言,诗歌教学,诵读为本。一次次真心的诵读是我们走进诗歌的一座大桥,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从"小女生"到"成熟男生",到"伟岸男生",以至于耄耋诗人"嘶哑的喉咙里一样埋藏着绵长感人的浓浓乡愁"……  相似文献   

15.
《项脊轩志》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千古美文,要鉴赏它,必须从诵读开始,"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有读透、读深,通其义,晓其情,品其韵,参悟其中,才能借鉴运用到写作上来。诵读——入乎其内,解读文本之本。《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习惯。  相似文献   

16.
正他是一位师长,在广州大学任教19年,幽默和蔼深受学生喜爱;他是一位学者,多年来一直潜心应用语言学及汉语语法研究,提倡经典诵读;同时,他是一位教育管理者,对教育有独到的见解,以"努力办好广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正如他在《广州教育赋》中所写:"其作育也,有德智体美兼举,  相似文献   

17.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腹有诗书课自雅。下校到洪山高中,听了一节龚光正老师的《死水》,他整节课都是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诵读主要分了五个层次:第一遍诵读,了解诗歌大意。学生在诵读中领会了现代新格律诗的几个主要特点,并让学生结合作者与背景了解了《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想】《神女峰》是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三单元《爱的心语》中的课文。教材建议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问答式、讨论式和讲授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诗歌文本的初步感知,学生可以通过课前的"自主诵读"来实现。学生在课前浏览《神女峰》学案,通过不同的历史神话传说了解"神女峰"名称的由来,并思考诗歌疑难意象的多重内涵和主旨句的意蕴。教师宜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诗歌诵读和问题探究两个方面,力求使学生在宏观上把握诗歌主旨、创作手法的同时,在微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纵深发掘;使学生在反复  相似文献   

19.
邱岑 《现代教学》2016,(Z1):94-95
【案例背景】朱自清先生曾指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认为,要增进学生的理解和提高写作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中都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等"。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诵读是一种审美欣赏性的阅读。新课标对第三学段诵读的要求是: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它关注了诗歌的音律节奏,把感受诗歌的情感,并通过诵读传达出来作为重点。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古诗《游子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对第三学段诗歌诵读有效性的认识。一、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师:最近,我听了一首歌叫《儿行千里母担忧》,很受感动,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仔细听听,感受一下歌曲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生1:慈祥的母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