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言今体诗包括两联四句的五言绝句、三联六句的五言小律、四言八句的五言律诗、少则五联十句、多则百联二百句的五言排律这四种。如果对姚鼐的《今体诗抄》进行举证分析,便不难发现:其平仄句式凡23个,可分甲、乙、丙、丁四个系列,每个系列都包含基本平仄句式及其变格平仄句式两类,基本平仄句式每个系列都只有一个,变格平仄句式每个系列都有若干个,数量并不完全相等。不论是平韵诗,还是仄韵诗,只要是五言今体诗篇,其各个诗句的平仄配搭就要符合以上23个平仄句式中某几个平仄句式,不能有另外的平仄句式;若有,那就一定不是五言今体诗篇。当然,在各个诗句平仄配搭完全符合23个平仄句式中某几个平仄句式的前提下,诗句在配搭成篇时,其平仄还必须合乎“对”和“粘”的规则,在押韵和对仗上,也要符合格律标准,否则,也一定不是五言今体诗。  相似文献   

2.
杜甫七言律诗《秋兴八首》之一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历来被推为倒置的范例,至于因何而倒,则见仁见智了。今有人认为:“只有按倒置句排列,才符合平仄节奏的要求: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否则就不合规律了。”这个观点是值得认真讨论的。我们先抄录这两句凡十四字《广韵》中的音韵地位,然后比较一下“正序”句与倒置句的平仄。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国诗”的格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用韵、平仄、对仗为其三大要素。而平仄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格律诗的脊梁,是区别于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毛泽东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也说明了平仄对格律诗之重要。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国诗”的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格律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用韵、平仄、对仗为其三大要素。而平灭是近体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近体诗的脊梁,是区别于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毛泽东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对于中师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国诗”的格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用韵、平仄、对仗为其三大要素。而平仄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格律诗的脊梁,是区别于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毛泽东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也说明了平仄对格律诗之重要。所谓平仄,就是把汉语发音的四声,根据诗词需要分为平仄两类。古汉语共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就是平声,即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上声、去声和入声,即现代汉语里的上声和去声。由于语言的演变古汉语的入声字已经消失,分别归入了现代汉语的…  相似文献   

6.
用“三二原则”(即无变格的五律平仄律构成须是三平二仄或三仄二平、且尾部不能是三平或三仄 )及部分传统方法可简便地判断出近体诗的平仄律 ,并可分析出“一三五不论”和“二四六分明”的确切条件。讨论“二四六分明”也具有判断古代入声字转化为今平声字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扬州慢》是南宋词人姜夔自谱的调名,虽然是调名,但它是“因歌而造名”,这首词描写的是扬州被毁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所以称“扬州慢”。由此可以看出它的调名和词的内容密切相关。词前的序,交代了作词的时间、缘由,揭示了主旨。在序中,词人通过描写的手法,展现了战后扬州的沧桑,使人仿佛耳闻用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描绘出扬州昔盛今衰的景象。戍角悲吟,感受到《黍离》之悲。而在词中,作者更进“春风十里”取之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一步通过对比描写,采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抒发不如”。《赠别》其一)写的是当年扬州十里长街的繁(了…  相似文献   

8.
<正>四句型小诗绝句,是一种最简练的诗体,有“古绝(句)”与“律绝”(唐绝句)之分。五言绝句(简称“五绝”),起源最早,约始于汉季,前人多称为“古绝”,五绝在唐时发展为律绝之一,而平仄(解详后)不拘的五言古绝仍然并存,但唐人五绝以律绝为多,古绝则较少。  相似文献   

9.
刘勐 《甘肃高师学报》2011,16(1):127-129
甘肃求古书院刘光祖在近三十年的教学育才生涯中,撰书了大量的楹联,但大多流散于民间。今将目前挖掘的几联展示于众,并从平仄、对仗、修辞、书法等方面予以评品,期奏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0.
近体诗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声调系统来调平仄的,从普通话声调分析近体诗平仄的关键在于辨认古人声字,这里以古今声调的对应关系为依据,归纳了排除法,声母辨认法,方言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对应法等3种方法,使古代诗歌爱好能以他们所熟练掌握的今声调准确分析近体诗的平仄。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些历史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学生在学习这些历史时缺乏直观感和认同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学习这些历史有什么用?”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学生很难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将“古”和“今”联系起来,由“今”及“古”,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会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近得触手可及,从而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将“古”和“今”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韵部数量处于历史“低值”且得益于通用语的普及,新诗用韵环境处于历史最为优越的时期。古、今汉语声调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调类总数均为4个,就声调的特性来看,都可分为比较平稳、少起伏的高平调,以及起伏大、调值较低的仄声调两类,因而平仄规则在现代语境中仍然存在语言学的可能性。“美的形式”的缺失,可能损害内在精神的有效表达;“有意味的形式”可以传达言词、句子结构无法表达的某些情感或意义,有利于创作者在艺术层面更充分、更有力地表现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一谈声律平仄,有人便蹙眉,视之为畏途。其实它是汉字声调的简化,明化和实用化。平者,顺也,顺气而呼音可延长,谓之平。仄者,促也,短促有力一发即收,谓之仄。故古四声之平为平,上、去、入为仄;今四声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一清二楚,简单易学。 先人造语,很讲求声律美。他们深知,此为美化语言之不可或缺。明朝学者王骥德说:“句子长短平仄,须调停得好,令情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认识和处理科学的古今关系是科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本文从这一角度讨论了科学史的研究传统和模式,将目前科学史研究方式概括为“以今论古”、“以今验古”、“厚古薄今”和“古今结合”四种方式,论述了各种模式的内涵、价值和作用,分析了各种模式的优点和缺陷  相似文献   

15.
晋陕甘宁部分方言古全浊声母无论平仄今读皆为送气清音。本文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039图介绍这些方言的地理分布,绘制必要的地图,并讨论这类方言对如何选用汉语方言分区标准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于东汉“羌祸”,古论在“众羌内徙”上做文章,今论则从内地政权对羌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上找根本原因。古论述远因,是间接因;今论讲近因,是直接因。古论夸大远因,今论无视前提,故唯有结合古、今之论,方能圆通无碍。本文作了此番思索后以为,内地政权对羌众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得以“羌众内徙”为前提条件,而不适时宜、地宜的“众羌内徙”反过来又强化了激成东汉“羌祸”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造成“羌祸”“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平仄是律诗格律要求的重要因素。平仄要依据一定的规则,并形成了四种平仄格式,可运用“填充法”、“推演法”和“口诀法”来掌握并学会运用律诗的平仄格式。  相似文献   

18.
“识今通古”首先是老师预设的一个个情境,是老师在“今”与“古”之间架设的一座座桥梁,通过这些桥梁.老师把学生从“生活的世界”带入历史的风景中。其次.要从学生的“生活的世界”中设置情境。而不是脱离现实,让学生将现实与历史相联系.在现实中谈历史,在体验中寻规律,在生活中悟理想。再次,设置情境时,老师一是要熟悉学生的现状.在创设情境时,能够与学生的认知同构:二是要对教材有所研究,以新课标的解读为指导,删繁就简;三是“今”与“古”要有相似的地方;四是设置的情境要与当今时政热点相关。  相似文献   

19.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以读书为例,古人就留下了很多“心得”,其中的“忍读”就是一种富有生命力和激发力的精神,很值得人思考与发扬.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论述了僰人的“广义”、“狭义”概念.提出了“古僰”和“今僰”之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