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道德智慧也就是人们运用道德知识、道德经验和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社会、自然关系的积极的道德审视,并对他人、社会、自然给予历史的、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关系的明智的判断和选择。道德智慧源于道德生活实践,又穿越具体的道德生活,透视并把握道德生活的实质,形成一种日趋稳定的道德智慧结构。当一个人具有了较高的道德智慧时,就会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备种利益关系,尤其是面对很难的道德抉择时,表现出一种平淡恬静、从容自如的睿智。  相似文献   

2.
吴友智 《教书育人》2001,(19):12-12
美国人有句话:“性格比知识重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库尔斯在他写的一本书《儿童道德智慧》中,论述了在不同阶段培养孩子性格的问题,从而使孩子具备道德智慧。他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开车送九岁的女儿上医院。孩子因为不听话,到车厢里玩一些工具,结果把手切了一个很深的口子,需要到医院去包扎。他当时对女儿不听父母的劝告惹下大祸很恼火。那天早上还下着雨,他车开得飞快,把路上的水都溅到了便道上。路口已经变了红灯,他也没注意到,仍继续往前开。忽然女儿对他说:“爸爸,如果我们不小心的话,我们会遇到更大的麻…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性的精神危机以及中国当代德育的实质性低迷,使得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关注人类前途的人在审视现实与未来时不得不认真思考道德问题。这里我们从道德接受主体的道德智慧入手,再从道德智慧切入道德, 探索道德教育中如何通过培养提高道德智慧来高扬人的主体性,引导个体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体悟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并塑造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有完善人的德性品质,提升人的理性精神,从而使人过上“好生活”的责任。“好生活”需要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但它同时也是建立于社会、群体的和谐的基础上的,假如作为整体的社会不和谐,那么个人的“好生活”就很难得到实现。道德教育一方面能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为“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和谐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它也能通过提升人的个性品格来使人达致“好生活”。  相似文献   

5.
小学阶段是人的感知力、想象力高度活跃的阶段,道德观念也逐渐由他人管教向自律转变。小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尚且肤浅,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以具有道德和教育意义、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为"原材料",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件理解道德、学习道德、践行道德。  相似文献   

6.
道德智慧蕴涵着对人和社会的关怀品质。传统德育对道德智慧的忽视以及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冲击,呼唤我们应该从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存质量出发,来关注人的道德行为。通过合适的途径来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智慧,可以闪亮个体的人生和美好人格,同时关照他人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人道德精神的健康生长,但虚空宏大的德育目标,简单强迫的道德灌输,机械的道德考试,限制了积极道德思考,道德自主发现和探索的能力逐渐萎缩,人难以在理解和领悟中凸显生命的本质和要求,生活远离了人自身,人也远离了真正的道德,人的道德情操得不到熏陶,人的道德智慧难以形成,德育活动中时刻存在着戕害人道德精神生长的危险因素。德育要回到它应该的状态,即回归生活本身,使德育主体的道德精神得到健康生长,拥有良好的道德生活。德育回归道德实践。回归人的道德生活本身,是克服德育低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德育理念不能不涉及到对道德语言的反思和定位,涉及对道德语言的功能与作用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伦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都为教育学关涉幸福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素材。从教育学的视角看,幸福可以说是人需要培养和有待发展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通过好的教育特别道德教育来磨砺。道德教育要改变长久以来幸福目的失缺的状况,倡导道德智慧教育,让道德教育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人生幸福为价值追求,提升学生的道德智慧水平及幸福生活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感受、体验和创造幸福。  相似文献   

9.
科技的发展使得对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日益迫切,与此相联系的全球发展问题与人类的各种问题纠结在一起,显得错综复杂,难以解决。这与人类道德标准多元化、道德失范的现状有关。一般道德原则的建立有助于人类寻求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解决途径,而一般道德原则可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科技三方面来寻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道德法律化研究是一个道德法律化概念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在概念形成阶段,主要有五种观点,它们的表述虽有不同,但是都揭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特点--道德法律化;在概念发展阶段,主要涉及道德法律化新概念、道德法律化的实现方式、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道德法律化的作用、道德法律化的局限和困境、道德法律化的界限等六个方面的讨论.学者们在"道德"与"法律"的认识上存在分歧,要整合两个阶段的研究必须认识到"道德"、"法律"是在发展的,对两个阶段的研究整合的意义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叶飞 《教育导刊》2006,1(8):7-9
智慧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状态和境界。教育智慧可分为理解性智慧、情境性智慧和反思性智慧三种基本类型。由于受到技术化和控制化的思维逻辑的影响,当前的教育实践似乎已经越来越偏离了智慧这一教育的原初品性。本文通过分析教育智慧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倡导教育重新回归智慧品性,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的灵魂在于唤醒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道德智慧是道德教育的灵魂,道德事件具有情境性和实践性,是道德智慧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道德智慧教育: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智慧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是道德和智慧的融合,即它融合了道德理性和道德非理性,是一种和谐、适度、圆融的精神境界,它建立在广泛的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上,人只有通过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才能获得。我国传统道德智慧的精神实质是“中德”智慧。本文分析了道德智慧的内涵、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德智慧教育,力图找到中小学知识传授与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21,(75):136-138
追本溯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都来自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不仅如此,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之根本目的,是要在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用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用法律约束自己的举止。正因为如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要回归生活。那么,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引领学生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呢?文章将主要围绕"演绎生活故事、创演生活剧本以及开展生活实践"三个方面,详细论述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一些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自律”是指个体的人依靠理性、信念和伦理良心,靠内心的自省、自觉和自为,来调节自己,丰富、发展和圆满自己的言语、行为。故道德自律不是靠外部强制性,不是个体的人屈从于外界的控制或压力,而是尊重个体的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强调自主、自觉和自我教育,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智慧和创造力,升华为人的存在价值。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道德绑架是指以道德的名义,用过高的或者超乎常人的标准来要求、胁迫或攻击他人并左右其行为.道德与法治课旨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生活,过有创意的生活,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懂得尊重和发自内心地赏识.  相似文献   

17.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热爱生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智慧,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成长.基于此,研究针对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展开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代是一个战乱频仍、社会极其黑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不同的文人采用了诸如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吟诗做赋,以求不朽;大隐于朝,佯狂买醉;适性自然,归隐田园等生存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生存智慧。标志着魏晋文人生命意识、个人价值意识、人格独立精神自由意识、适性自然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仅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也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技术打造一个更加高效的课堂,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真正达到彰显教学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道德智慧的养成关涉儿童的生活、生命和未来的成长,对儿童有着特殊的意义。儿童教育中缺失道德智慧,表现为过度性和驯化式的教育,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培养儿童道德智慧的意识,对儿童智能开发的片面理解,以及对养成教育的误读等。儿童道德智慧的养成需要通过情境教学、游戏活动和遭遇到的道德事件等途径来选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