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刚  孙俊华 《文化学刊》2010,(5):120-122
池田大作先生一直致力于人类的文明对话与生命尊严与价值的实现。他明确提出,和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而和平思想要为人们普遍接受与认同,必须经过教育的养成;教育的全部价值在于追求和平,实现和平的根本途径是促进文明对话。根据池田大作先生的这些论述,教育应帮助每个人真切地认识到和平的价值,确立培养"国际人"的和平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中国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主张以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发展进步,具有丰富的时代意涵,引发国际舆论积极反响。国际媒体、政党政要、专家学者充分认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高度赞赏中国首提倡议彰显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表示支持中国为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的努力。为此,要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阐释、用好文明交流互鉴成果、善用文化柔力、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积极开展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3.
在文明传播视野下,中国共产党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同时,也塑造了中国社会独特的现代性。在当今世界文明对话中,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文明对话规则与程序,支持多元文化共存,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了世界政治文明对话,为人类提供了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当今文明对话的强劲引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了世界文明交流和互鉴的重要指引,但我们在坚持和平、平等理念的同时,也要注意克服可能的文明自负。  相似文献   

4.
与前辈相比,海外新移民女作家创作心态与处境大为不同,她们不再执着地表现漂泊的身世之痛,断根之哀,而是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文化自信和超越二元对立的女性思维致力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她们通过对中国记忆里"女性"的叙事、跨族裔"两性关系"的表达、借"娜拉出走"模式对"身份认同"内涵的升华,表达了她们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对人类普同特质的尊重,对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理解沟通,以及平等对话的美好诉求。  相似文献   

5.
在一系列全球危机与风险事件的冲击之下,当前各国、各文化间对话陷入停滞与僵化状态:历史性冲突场景的循环再现推动西方各国进入民粹周期,技术变革为个体赋能的同时使微观情绪的可见性不断上升,并为全球博弈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之下,面对个体身份认同弱化、全球对话传播失序等时代问题,中国应重新理解国际传播,回归战略性、故事性叙事逻辑,引导全球传播规范与秩序重构,在深层维度上推动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儒学的地位及儒学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学是包含着中国人生命气质的一种世界性文化资源。其作为一种文化资料的实质是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发展的背景中突显出来的 ,所以儒学研究也应该走出中国 ,走向东方 ,走到世界的大文化氛围之中。要面向全人类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应打破自我中心的心态 ,要重视与其他文明系统的交流和对话。当今 ,儒学研究的发展 ,儒学的生命力在于普及和传播。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扶桑》中,严歌苓对东西方文化交融之下的几种不同身份构建了不同的叙事模式。本文在跨文化视角下解读严歌苓《扶桑》的身份叙事,把握严歌苓对移民文化身份问题的认同,以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10,(5):146-146
张其学、姜海龙在《学术研究》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身份主体是文化殖民化与非殖民化争夺的主要领域。如今,身份已日益意识形态化了,以意识形态化的身份认同观看文化身份,就不可避免地把文化人种化,认为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种族决定文化,人种间的差别决定精神、能力和习俗等的差别,并把这一差别绝对化,对混血现象加以排斥,反对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混合,表现出对玷污的焦虑,害怕失去血统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接触越来越多,这其中虽有文明冲突,但更多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与融合。本文以中国-东盟近年来的人文交流为例,分析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与交流的必要性、现状和前景。近年来,中国-东盟的人文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各种层面的文化交流活动非常频繁,相互派出的留学生人数剧增,人民之间的接触也逐年增加,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东盟外国游客的最大来源地。  相似文献   

10.
正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崛起、文化自信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十几年来孔子学院为推广中国语言文化、增进中外友谊、促进合作共赢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加强中外文明对话、连接各国人民梦想的"心灵高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的大国担当与作为,中国引领推动构建人类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历史阶段,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文化面临新的时代和新的历史任务,通过加强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共同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世界新文化,是人类走向各民族共生共荣,建设和谐世界的必然要求。一就当今世界文明的架构看,无论从世界几大主要文明例如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华文明(或称东亚文明)来看,还是从不同国家、区域、族群、宗教信仰以及当代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乃至于不同国家的治国方略与施政方针等方面看,  相似文献   

12.
依据后现代主义的说法,人只能通过彼此之间的不同来定义自我。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构建了自己的身份认同(identity)。因此,当我们在定义他人时,我们所使用的标尺,不仅是他人从何而来,更是他人所说之语言,以及这种语言所具有的有别于其他的文化内涵。目前,针对双语人士的身份认同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3.
身份认同一直是美国黑人戏剧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美国黑人群体受到来自白人中心主义的压制和排斥,在双重身份与双重文化的矛盾中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洛林·汉斯贝利的《阳光下的葡萄干》是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第一部获得美国主流文学认可的剧作。作品通过讲述杨格一家的遭遇和抗争,积极探讨美国黑人群体的身份认同策略,强调传承本族裔文化传统和精神信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广州粥文化流传至今,经过不断的发展,成为人们寄托情感和联系感情的重要载体。粥文化载体记录的经历和典故,加深了人们的情感记忆和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以伍湛记状元及第粥为代表的广州粥文化发挥着对人的调节、维系功能,以及对地域身份的认同作用。广州人对粥文化载体在情感或信念上达成了一致,这种认同感是群体的共同心理感受及对社会行为的共同认识,并逐渐形成一种饮食文化群体影响和改变其成员的社会助长和趋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文化身份认同和建构为切入点,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日文学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指出文化身份的建构不仅从18世纪的“西方”主宰初期始有,而且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上早就出现此类问题。中日两国有着不同的现代化近代化模式,导致了两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对文化身份的不同建构方式。我们在使用全球化这一新的理论概念看待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警惕其中的陷阱。  相似文献   

16.
在后亚文化视域下,“亚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身份选择。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他们在基于自反性的个人叙事中进行身份选择,并在“新部落”的社交仪式之下达成身份认同。在新媒介场域中,文艺青年对主流文化的矛盾表现出从空间到技术的仪式抵抗升级,又由于融媒体的态势与其自身的意义追求,具备与主流文化身份融合的可行性。因此,该文从认同的传播理论出发,主流文化需经过传播机制的“破壁”,文化符号的“出圈”,并联结个人叙事为集体记忆,融入“新部落”的情感机制中,来建构与深化文艺青年群体的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和文化杂糅使传统文化边界逐渐淡化,但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边界限定下的文化认同造成的冲突也更加剧烈。在此背景下,如何超越自身文化认同,建构跨文化认同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也要完成从文化认同到跨文化认同的交际伦理转变,即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理念从文化差异基础上的影响力博弈转变为文化多元一体基础上的文明互鉴。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实践中,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共性内容来建构对中华文化的跨文化认同,以此扩大共识和开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文林业是指在现代林业建设中从人的文化需求出发,用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精神为指导,发展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人们的旅游、休闲、保健、审美、心理等精神文化需求。因此,要弘扬森林生态文明,发展现代人文林业则是其关键。森林的人文精神。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的朋友,它为人类提供着生命、生产、生活、生态、精神的保障和资源。同样,人类也本应该是森林的朋友、建设者和保护神。  相似文献   

19.
正10月21日至22日,主题为"文明对话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法文明对话会在法国巴黎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与法国"桥"智库联合承办。中法两国政府高级别官员、知名专家学者、文化艺术领域杰出人士等200多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双方围绕会议主题,坦诚交流、深入对话,贡献思想智慧。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主持开幕式。  相似文献   

20.
人文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其共同的人文精神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为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为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目标。然而,当下构建对外传播人文共同体话语却面临百年变局下的新语境,即全球保守封闭主义思潮到来的人文交流中断,国际政治动荡造成的时代问题,人工智能带来的人文伦理迷失以及全球人文格局的改变。对外传播人文共同体既需要重构公共外交,赢得国际精英认同,也需要重新梳理对外文化传播体系,提升对外文化服务价值,并在传播策略上注重情感传播,促进人文共同体成员之间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