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太乙,旅美知名作家,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幽默大师”林语堂的次女。 林太乙是林语堂三个女儿中惟一继承父亲衣钵的,她少年时期便开始写作,终身笔耕不废,在任香港《读者文摘》中文版编辑期间,编过不少优良作品,退休后移民美国。虽未上过大学,但在父亲熏陶下,加上天资聪颖,林太  相似文献   

2.
雷冠群 《文教资料》2012,(11):23-24
本文分析了林太乙女士的英译本《镜花缘》,发现身为离散译者的林太乙通过有意识地运用音译,选择性删除与补偿,增补等一系列方法对译文进行操纵,实现自己在译本中的强势显身,从而使其代表的华裔族群在处于霸权地位的宿主文化中发声,显示自身的独特身份。  相似文献   

3.
张小平 《中华家教》2012,(11):38-39
林语堂先生是福建人,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中文写作和英文写作俱佳,尤其擅长英文写作,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曾因为好奇耗尽多年积蓄并举债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明快"中文打字机。林先生认为"生活的目的是真正的享受生活",他从不把写作当作生活的全部,家庭生活因为他的机智和幽默而显得异常温馨。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他同样是一个智者,讲艺术,有成就,三个女儿都才华横溢,尤其是次女林太乙,更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林太乙《林语堂传》中提供的情况,对林语堂创作长篇《赖伯英》的显在心理动机和潜在无意识愿望进行了探索,分析出林语堂的恋乡情绪和恋陈情绪在长篇中怎样得到艺术的升华。  相似文献   

5.
《镜花缘》中的"酒色财气"四关构思巧妙,由一系列与酒、色、金钱和怒气相关的典故编织而成。林太乙的译文尽量淡化典故信息以吸引普通读者,张心沧的译文为满足专业研究者尽量捕捉典故踪影。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在于其翻译目的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美丽的颜色》一文,节选自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的作品《居里夫人传》。在课本的单元导读中,明确要求需培养学生阅读传记的能力。因jlt,关注传记文本的特点,掌握阅读传记文本的方法,是本堂课学习的重要目标。肖老师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镜花缘》中的四关名称,饶有趣味,又蕴含深意:一则对应五行,二则反映四关的内容和本质。根据关联翻译理论,林太乙与张心沧对四关名称的翻译都没有达到充分的语境效果。由于中英文字与文化的差异,翻译四关名称时,完全展现其中的文化意象实属理想,但是获取最佳关联性,是可以做到的。  相似文献   

8.
从霍米·巴巴杂合理论的视角,从语言、文化、文学三方面分析林太乙女士《镜花缘》英译本中的杂合现象,可发现:其译本中的杂合是作为族裔散居者的译者诠释母国文化的重要手段,译者自身与其所代表的华裔族群在杂合形成的第三空间中得以显身,进而在译文中实现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9.
《寂》是徐昌俊先生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个三部性结构的单乐章作品。这部作品尝试把五声性民族音乐和序列音乐结合进行创作,力求表现出中国传统文人清高、孤寂的情愫。本文将具体分析作品中五声性有调序列在次女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细节的力量     
<正>师:《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第二卷,题目是编者加的。这部传记的作者是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记的节选部分《美丽的颜色》去感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的“美丽”人生。师:细节的描写与刻画能够有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品行,在这篇节选的传记中,作者是如何用细节来实现她刻画人物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作者——李星华李大钊和夫人赵纫兰共有五个子女:长子李葆华,长女李星华,次女李炎华,次子李光华,三子李欣华。《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我”就是李星华,“母亲”就是赵纫兰,“大哥”就是李葆华,“小妹”就是李  相似文献   

12.
很长一段时间,我有一个关于温源宁 的极其错误的印象。--我总以为这位原 北大英文系主任是一个英国人。当买到这 本英汉对照的《不够知己》。在序里头读 到:"温源宁,广东陆丰人,生于1899" 时,真是大吃了一惊。不过这位温先生, 没有留下什么中文著述,只以一本臧否人 物的英文小册子传世,英文造诣应当比中 文高得多。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这么写温 源宁印象: "英国剑桥大学的留学生,回 上海之后,装出的模样,比英国人还像英  相似文献   

13.
<正>【主题导语】王安忆,当代作家、文学家。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作家茹志鹃次女,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初中毕业后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后调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发表个人  相似文献   

14.
<正>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上大学深造,求得一纸文凭,以便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林语堂先生注重的却是对孩子们自学习惯的培养,他从小就教孩子们读书、学中国文化,为他们打下坚实的中文基础,他还鼓励孩子们写日记,以此来锻炼写作能力。正因为如此,当女儿林太乙中学毕业要考大学的时候,林语堂先生却劝林太乙不必上大学,他说:"你已经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和能力,有了这一点,什么学问都可以学得到。"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务实精神,作为大学者的他,清楚地知道,真正的学问,不是  相似文献   

15.
次女高音是介于女中音与女高音之间的声部,其音域宽广,音色浑厚丰满,在女声四个声部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近年来,对次女高音的研究逐渐受到我国声乐界的重视。本文论述了次女高音歌唱的训练方法,并对适合于次女高音演唱的中国歌曲的选择及定调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和研究,对提高我国次女高音的培养和训练水平、方便大专院校声乐教师教学曲目的选择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塑造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时代新女性形象。从女主人公们反抗父权夫权强权政治出发,从家到国,可以逐步探索出一条五四时代新女性自我解放之路。还有一些次女主人公形象过去较多被定位成从属身份来加以研究,从而形成惯性桎梏,其自身的独立价值历来被评论界所忽略、抑制、狭见,颇有更正之必要。  相似文献   

17.
次女     
王君,女,年近40,能干得很。朋友李君问她:“你怎么样样会做?”王君答:“我小时候,也是什么都不行。有一次看家里的户口本受到了刺激:姐姐的名字后面,我爸写的“大女”;我的名字后面,写的“次女”。那时,我把次女当成次品了。从此,我就想做个正品。什么事都学着做,做错了再  相似文献   

18.
【名家简介】王安忆,女,上海人,是作家茹志鹃的次女。初中毕业后赴安徽五河插队落户,1972至1978年在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曾在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小说编辑,1983年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1987年应聘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文学一级。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副主席,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  相似文献   

19.
<正>师:《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是传主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边默读课文,边圈画文中的关于传主的称谓,再从总体上观察它们,看看我们能有什么发现?(生默读、圈画)生:我圈画的传主称谓有“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玛丽·居里”“玛丽”“夫人”。生:我补充“物理学家”“学者”“年轻妇人”。师:好。(教师按自然段顺序将这些称谓整理在黑板上)一部传记对传主竟然有这么多不同的称谓,你怎么看传记中的这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为纪念民族音乐家聂耳诞辰80周年,一座聂耳铜像日前在上海揭幕。由聂耳想到了聂耳众多小侄(女)辈中唯一的音乐继承者聂丽华。聂丽华是聂耳胞兄聂叙伦之次女。她从祖母、父亲以及亲友那里知道了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