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艺术教育为主要载体的美育,不仅仅给学生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美育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时代越发展,越证明美育的重要性;美育是一门基础学科;美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想要达成美育目标,应帮助学生寻找打开艺术殿堂的密码;在体验、思辨及对话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始终以好奇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艺术教育要抛弃以评比考试为主的评价,重视表现性、情景性评价。  相似文献   

2.
美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需要引导学生欣赏美;注意创新精神的弘扬;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美育;把美育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实施多种多样多层次的美育。加强美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科,蕴含丰富的美育元素,将美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采取课前孕育美育渗透、课中实施美育渗透、课后巩固美育渗透的策略,有效落实美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艺娇 《学周刊C版》2014,(6):100-100
美育是指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为目的,培养学生具有美的理想、品格、情操、素养,让学生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美德最根本途径是美育。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不能单靠对他们灌输进行的,教师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认识和把握美育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美育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因为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够从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小学生素质培养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学生的美育教育。  相似文献   

5.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阵地,寓美育于阅读教学之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素质的语文老师可以重塑学生的人格,重铸学生的灵魂,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呢?  相似文献   

6.
美育是指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为目的,培养学生具有美的理想、品格、情操、素养,让学生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美德最根本途径是美育。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不能单靠对他们灌输进行的,教师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认识和把握美育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美育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因为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够从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小学生素质培养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学生的美育教育。  相似文献   

7.
宋燕 《考试周刊》2014,(13):69-7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渗透对学生的美育教育,这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方面。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深挖教材中美育教育的因素,将对学生的美育教育融合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做到智育、美育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第一章总纲一、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加强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完善人们的心理结构。美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二、学校美育是全民美育系统工程的基础。学校美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和创造美教育的活动。学校美育的实施,必须遵循各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原则,美育与德育、智育相结合,实施真善美教育,美育与体育相结合,实施健美教育,美育与劳动技术相结合,实施劳动创造美教育。各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地实施,必将促进学生道德、  相似文献   

9.
徐青松 《成才之路》2010,(15):28-28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发美育资源,深入美育实践。探讨美育的教学方法。摸索美育的经验,发挥美育的作用,通过审美教育,来建构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理性框架,是现代化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美感培养美感,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美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提升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美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进行有效融通,培养具有审美素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方面。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对美育的认知和需求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美育教育需求与目标之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为满足学生审美需求,提升美学教育,本文提出了改进对策:提高美育教育重视度、构建高职美育课程体系、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营造美育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美育活动。  相似文献   

11.
美育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的简称。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对学生进行美育浸润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也不是为了识谱和学唱歌曲,而是进行美育浸润,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美育浸润,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感受美、在歌曲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美等,以美育美,与美同行,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12.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美育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文学作品为美育提供了素材,语文教学活动则为美育提供了一个平台。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美育是初中语文文本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语文文本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价值认知。紧扣典型词语、抓住精美语句、关注生动描写,都能够形成美育关注,教师要做好创新设计,适时做好美育渗透设计,让学生在学科体验中建立学科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文本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感染作用,注意文本价值的美育功能,尊重学生文本学习的个性化体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和健康的美育意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职业院校必须加强美育。美育是教育方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所要求的,是美育功能以及美育与其他各项教育的关系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美育关涉学生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是真正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学校美育应以学生为本,满足大学生的主体性、多层次需要,健全美育制度,保障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注重课程美育,保障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建设;丰富美育第二课堂,扩大大学生全面发展实践场域;依托美育项目,搭建大学生全面发展载体平台;利用互联网+美育,拓展大学生全面发展网络空间;畅通家校社美育协同机制,激活大学生全面发展“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6.
美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让美育与高职学生“美遇”,对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着重从政府、高职院校、美育教师、学生及美育课程五个层面,构建了美育融入高职院校专业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美育融入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进行了定量评价。通过了解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在融入美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以推动高职院校美育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美育是学生品格教育的重要元素,美育应当渗透到小学各个学科的教育中,语文阅读教育也不例外。在阅读课堂中渗透美育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在分析语文阅读中渗透美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围绕如何开展美育渗透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与美育教学都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与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是提高学生美育水平的需要,更是提高教学体育水平的需要;只有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更本质认识,才能使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得到升华与提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最根本的策略就是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美与创造美;无论是体育运动的场地还是体育运动的形式都是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体育之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美育的根本问题是人格塑造的问题,而学校美育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培养和逐渐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美育与人格塑造的关系问题:一、美育具有激发学生创造兴趣的功能,形成和谐积极的人格特质;二、美育具有陶冶学生情感的功能,形成真、善、美的人格特质;三、美育具有开发学生智力的功能,形成智慧的人格特质;四、美育具有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的功能,形成尚美灵秀的人格特质;五、美育具有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功能,形成志趣高洁的人格特质;六、美育具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功能,形成独特创新的人格特质;七、美育具有完善与升华学生人格的功能。此外,本文还对人格塑造与美育实施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美育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塑造优良人格的重要方式。特别是艺术类院校,应用其独特的美育方式来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学生在美育实践中内化理论知识、提升美育素养,这是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对思政教育有着独特长远的意义。以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从美育作为一种教学理论的基本内涵、美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及其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增强思政课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