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佛教主张出家无家,这也是唐代社会习俗及法律对僧尼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而朝廷频频发布诏令敦劝僧尼奉行孝道,佛教学者也重新解释孝的含义并大力宣传佛教的孝道,就使出世的佛教具有了浓重的世俗的意味,僧尼出家而有“家”,传统的出家观念就被打破了。  相似文献   

2.
关于妇女与宗教的关系,诚如V.Georgieva在评论Kathryn Ann Tsai英译《比丘尼传》时所言:“宗教活动为妇女提供了一个替代品,使妇女可以摆脱其传统角色的约束。然而,立志参加比丘尼教团的妇女会遇到诸如学识、戒律知识、足够的学术框架等各种障碍。此外,佛教出家的定义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对妇女的角色定位截然相反。”蔡鸿生教授亦言:“尼姑制度的引进,意味着严密的中国家族体系被打开一个缺口。”佛教传入中国社会之初,就不断调节自身以适应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妇女与佛教的关系,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佛教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4.
从僧尼对自身理想角色的认同及社会习俗对僧尼的基本规范来看,精勤练行、超脱尘俗、脱离世俗家庭的僧尼受到赏识和推崇,成为唐代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想僧尼。但是,随着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变化,对僧尼理想角色的期待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墓志类文献特有的性质、内容和功用决定其用词呈现出范畴化、类型化倾向。唐代僧尼墓志塔铭表“死亡”义的词汇众多,从词语构成所决定的表义机制看,直接表义方式占主体,间接表义方式次之。这些规律和特点既受到词汇本身发展的影响,又受到碑刻文体、文化心理和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专题研究唐代僧尼墓志塔铭“死亡”义词语,既有益于汉语专类词汇及词义研究,又可为汉语词汇学及词汇史研究提供理论和材料参考。  相似文献   

6.
任何文化在博大的中原本土文化前似乎都要退避三舍,佛教中的地狱文化在中国也遭到了他国绝无的集体无意识改造,呈现出鲜明之至的中原世俗化倾向。文章旨在通过对唐代小说的研究,探究其中佛教僧侣神佛身上所呈现出的世俗化倾向,以及从它身上所折射出当时的一些深层社会现象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清代绘画的世俗化倾向是传统文人画余绪的终结和中国画现代形态的肇始。从吴门画派到扬州画派再到海上画派,是中国画世俗化递进的三个重要阶段。从绘画本体上分析清代绘画世俗化的两个代表性画派——扬州画派和海上画派,我们可以从绘画的题材、色彩、形式等方面看到他们同文人画传统之间产生的变化、拉开的距离和世俗化严谨的清晰脉络。清代绘画的世俗化过程是社会形态从"农"到"工"的转型,是艺术家从"士"到"商"的转型,是文人画职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游仙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别,早在六朝就已成为堪与山水诗、田园诗鼎足而立的诗歌品种,然而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尤其缺乏对游仙诗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整理。此搜罗了中唐卢仝、施肩吾等人游仙诗创作,认为继盛唐繁华昌盛的国势之后,随着繁华一梦的颓废场景的到来,游仙诗也走向了世俗生活。这时期游仙诗丑化仙境,一方面摧毁传统的崇仙迷梦,另一方面又映射豺狼当道、国运日蹙的社会现实。传统游仙诗中的长生主题在中唐游仙诗中蜕化成俗之又俗的保命愿望,游仙人境和仙化仕人、帝王等的艳情是中唐游仙诗世俗化的重要表现。疲惫的中唐社会不能给游仙诗“天外恣飘扬”的力量,游仙诗只好全下它富有神性的羽翼,扑腾于市井闾巷,盘旋于世俗人间。  相似文献   

9.
霍小星 《考试周刊》2012,(53):24-26
《金瓶梅》是一部描写"时俗"的伟大的世情书,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多是市井社会中的俗人,描写了世俗人的生活状态。在审美上,它以"娱心""劝善"为主;在情感上,以艳情,食色男女为主;在题材的处理上,对非世俗化的题材做了世俗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唐代墓志中表老年的特殊词语主要是用典产生的,它们分别出自《礼记》和《论语》两部典籍,反映了古代的养老制度和尊老的传统。与普通的年龄词语相比,这些富有深厚的社会文化义和鲜明的礼敬色彩。  相似文献   

11.
唐代墓志、笔记小说、出土文书中很多材料涉及到寡居妇女,其中包括妇女守寡的原因,寡居后的物质生活、精神状态、与娘家的关系,以及寡妇再嫁的不同原因与结果。魏晋隋唐的士族根据儒家道德要求,形成了独特的礼法门风。汉代妇女盛行自由改嫁,到唐代中、上层妇女大多选择守寡,原因在于士族礼法门风向皇室和普通民众的传播普及,这反映了儒家礼法文化正逐渐为全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唐代田园诗的产生有多种方式,远较唐前丰富。有的产生于隐居田园之时;有的产生于行旅途中;有的产生于赠别之际;有的产生于思念、回忆故乡之时。唐代田园诗所呈现出的多种产生方式,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唐代社会生活以及唐代士人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从某种意义上说,14、15世纪佛罗伦萨绘画艺术借用传统艺术中具有宗教特征的题材,转化为符合时代潮流的带有世俗化意味的内容和形式,本质上体现了佛罗伦萨绘画艺术在这一历史阶段的共同倾向,即世俗化、大众化艺术倾向。  相似文献   

14.
唐代墓志中表幼年的词语,有一部分是由用典产生的。它们分别出自《诗经》、《礼记》、《左传》以及各类史书典籍。这些词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而且使语言更加精炼形象。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文化空前繁荣。在唐代文化圈内,女冠诗人是特殊的女性文人创作群体,以李冶、薛涛、鱼玄机等为代表。她们身世离奇、性情豁达、才华横溢、感情大胆诚挚。她们关注女性意识,诗作意象万千,形神不拘,独具特色,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主要从女冠诗本身、宗教、时代三方面,全方位地探究唐代女冠诗人特殊的人生境遇和世俗化人生。  相似文献   

16.
唐代书法家学,作为唐代普及书法教育的重要力量,它奠定了唐代书法教育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唐代书法家学代代相传,身处家学体系中的子弟自小便受到浓厚书学气氛的熏陶,这不惟为其入仕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其进行书学学习与研究提供了优越的的条件和良好的学术环境。本文研究了它的传习方式,以期引起当代家长对子女书法教育的重视,并切实行动起来,为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7.
以寒士为主体的唐代文人生活方式,对唐代诗歌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漫游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生活的原料,从政给予诗人以思想动力,科举则促进了多方面的艺术、文化修养和较为普遍的文化氛围。三方面的结合,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创造了合适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世俗化是现代性的内涵,作为一种思潮,从经济发展、民主政治、人性发展传播媒介等不同层面激发大众文化的流行。通俗读物、流行音乐、影视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三大形式。在本土化语境中,必须辩证地认识世俗化与大众文化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晚明性灵文学的世俗化倾向——以袁宏道为代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者们对性灵文学的理解多在其重真情、重个性的基本内涵、似较少关注其世俗化倾向。从性灵文学的流变看,它在明代以前偏重雅的意义,而在晚明的时候则发生了向俗化方向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从以公安派特别是以袁宏道为代表的晚明性灵文学思潮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20.
在晚明小品高潮中,出现了大量的传记作品。这类传记作品的兴盛,有其文学内部的原因。首先,它继承了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其次,随着晚明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潮的变化,这些传记作品中又出现了新的因素。晚明传记文在内容选择和艺术追求上都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在内容上,传主多为普通人物,多记传主的日常琐事;在艺术上则体现出适合市民需要的审美趣味。两者的结合,使晚明传记具有全新的艺术品格,折射出晚明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