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赛赛 《海外英语》2022,(24):25-28
隐喻在构建社会现实和政治现实中起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政治话语具有隐喻的典型特征。该文梳理了关联理论、政治隐喻等相关概念,并从功能对等、最大相似度、最佳关联度三个方面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英译本进行整理与分析,对文中的政治隐喻翻译进行评价,并尝试从译文不同处理方式中探索对外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不同政治隐喻翻译的最佳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隐喻翻译一直是翻译领域中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尤其是外宣翻译中的隐喻翻译,要考虑的因素会因为外宣的特殊性而变得更加复杂。该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入手,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一些隐喻译例,主要研究这些译例在何种程度上合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标准,以期获得更佳的外宣隐喻翻译译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韩文版各79篇文章作为研究语料,采用文献研究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出现的隐喻进行识别、提取、分类、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照韩文译本,总结出其隐喻的韩译方法。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可为相关政治文献的隐喻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下简称《习》)是各国读者了解中国制度和历史文化的权威读本,其成功英译为西方世界了解我国文化价值观提供了新的窗口。以《习》英译本内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为语料,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从源域和目标域两个层面出发,研究源语文本中的概念隐喻现象,自建英汉平行语料库总结这些概念隐喻现象在目标语文本中的语际翻译,探究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下概念隐喻现象的翻译策略,为我国外宣翻译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三进”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了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三进”工作,依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三进”工作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办好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指出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三进”工作准确性、主体性、学以致用等基本原则,提出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三进”工作的路径,即通过“因势而新进教材”“因人而化进课堂”“因时而进进头脑”,来提升“三进”工作的效率和实效。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其多语种版本已发行至世界各地,成为海内外读者了解中国新发展的重要窗口。在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善用俗语,使文字更加生动鲜活、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形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习式风格"。俗语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通俗性、趣味性和哲理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在译文中体现中国俗语的特色与内涵。本文以黄忠廉教授的变译理论为基础,主要采用编译、改译和译述三种变译方法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德译本中具有代表性的俗语翻译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中国俗语德译的一般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三卷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研究内容,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通过详细地分析概念隐喻,进而探讨其在政治话语中的作用。研究得出:隐喻模式表现出了“复杂多样、主线明晰”的特点,不同主题的隐喻模式存在差异;“建筑隐喻—道路隐喻”是高频词汇,而“集体隐喻—拟人隐喻”作为辅助词汇共同构成了文本隐喻框架;保留源语意象是隐喻英译的核心和重点,源语与目标语隐喻框架模式保持一致,充分发挥了隐喻的政治功能和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为例,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分析不同类别中国特色词汇典型个例的翻译处理方法,总结其翻译原则、翻译特点和翻译思维,为相应的翻译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文本为例,择取“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梳理其中隐喻模式、探讨隐喻框架的政治意涵,并分析隐喻英译及其交际功能。研究发现:专题中的隐喻模式“复杂多样、主线明晰”, 9个主题框架隐喻模式各有侧重;专题以高频的“建筑隐喻-道路隐喻”、辅以“集体隐喻-拟人隐喻”模式构成文本隐喻框架;隐喻英译时以保留源语意象为重,源语与目标语隐喻框架模式基本一致,隐喻政治功能实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九大以来治理中国的生动记录。文章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挑选译文本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态文化负载词译例,分析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技巧,以及目的论在翻译策略中的体现,探讨政治文献翻译的策略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紫馨  李心洁 《现代英语》2023,(16):115-118
生态文明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主题。文章基于语料库历时分析比较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中生态文明篇章英译文的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和高频词,结合具体翻译实例发现,随着时间发展,生态文明文本的英译文的词汇与表达更加多样、语境意识更强、表态更加坚决。研究生态文明思想英译的历时变化能够更好地总结我国此类文献翻译的经验与规律,以期为此类文本未来的英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程辉 《海外英语》2022,(16):27-28+3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录了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著作92篇。本书的英文版受到了国外读者的欢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该书的讲稿中充满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文章依据元功能翻译理论,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方面,收集译例,探讨政论文中的翻译现象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使用了大量的情感隐喻,其翻译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成功。选取杨宪益表妇的译本,从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的视角,通过对“气”的情感隐喻的确认、分类,概括出情感隐喻在《红楼梦》译本申的三种类型;太多数隐喻是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使用频率很少。情感隐喻不能直译。大多采用归化的整体翻译篡略,在翻译过程中井没有保留原文的情感隐喻,由此总结出情感隐喻的翻译特点。  相似文献   

14.
冯千  黄芳 《外国语文》2022,(3):16-24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教改实践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语翻译鉴赏课程以原著和日译文本语篇的对比分析为切入点,在讲授中日、日中翻译机制中的语篇内部衔接机制的同时,分析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内容的呈现模式,实现从原语到目标语、再从目标语到原语的双向学习。在教改实践中,我们将跨文化交际、中国话语外宣传播方式、新媒体的应用等诸多元素导入翻译鉴赏课程,通过语篇与语境衔接等语法结构的分析,认识原语与目标语在内容表达中的多重性与偏离,从而为外语专业本科生教学如何通过翻译鉴赏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课程思政建设则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如何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真正融入课程思政全过程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文章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例,从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总结提炼方法论,对于提升课程思政的专业性和感染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著作是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建构负责任大国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典范。文章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前三卷英语语料库((1))进行词频分析和高频关键词索引行分析,探讨著作中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结果表明,著作中塑造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务实实干、自我提高完善的中国国家形象。著作中还展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主张合作共赢,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值得在对外传播、自塑国家形象过程中广泛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时政文本翻译受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无论从译者的翻译策略选取方面,还是在文本翻译目的确立方面,都体现出了更多的翻译诗学性质。从翻译诗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在增强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视野下,可为探索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时政文本翻译与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刁薇 《海外英语》2022,(16):18-19+2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目前中国权威的外宣时政材料之一,其中一些“金句”体现了外宣时政文本的文学性。通过案例分析,从文学语言的自指性、曲指性和虚指性三个方面分析了该书第三卷的文学性再现及其英文译文。从文学性角度探讨外宣时政文本的文学性再现及其翻译策略,以期为外宣时政文本的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试点工作对于引领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方向,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宏观的价值引领要落实到教学实际,不能只看知识输入效果,能否输出才是关键。因此,本文尝试基于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鉴赏课为例,对课堂教学设计路径进行逆向探析,以期构建起融合理念、教材、策略、评价的多维整合型教学设计路径,使“三进”课程更加科学化、丰富化、趣味化,推动学校整体改革思路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由一种概念映射到另一种概念的修辞手法,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林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本研究旨在概念隐喻视角下对《京华烟云》中的隐喻进行英汉翻译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小说中的隐喻表达方式和翻译方法,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挑战。研究发现,隐喻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有隐喻式隐喻翻译、移植式隐喻翻译和白描式隐喻翻译三种。译者在进行文本翻译时,需充分考虑隐喻的深层含义,以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文学价值和情感,同时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