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我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指南,也是我国对外传播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传播不仅彰显了中国从整个人类的共存之道出发,构建合作共赢、共商共享的世界图景,也是推动国际协调合作的强大正能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中国贡献全球治理智慧的过程,通过与西方的话语体系的对接,从而形成中外相互融通的话语传播体系.其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传播格局,营造国际环境,进而探索传播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就和贡献的取得,顺乎党心民意,合乎传播规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必然结果。理论的有效传播,关键在于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效果的实现,得益于以下若干理论传播策略:一是坚持"共同主题+时代课题"的范式创新传播内容,不断提升理论的吸引力;二是坚持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原则创新传播渠道,不断提高理论的传播力;三是坚持构造独具特色的传播话语风格,不断提高传播的感染力;四是坚持打造丰富多样的传播符号,不断提高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学生中传播的现实意义、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从加强教育引领、唤起宣传主体和对象的自觉自省,创新宣传手段、充分发挥新媒介新技术的有效功能,凝聚传播合力、汇集高校内部多方传播力量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思想传播中主体、客体和媒介三者有效契合的路径,旨在有效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际传播实践中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话语困境,反映出对外传播在叙事策略、议程竞争和价值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基于对“帝国”与“天下”、高语境与低语境、“自我”与“他者”的文化语境思考,提出从四个方面创新国际传播路径:一是坚持倾听优先,大力开展数字公共外交;二是善用复调传播,增强媒体议程设置能力;三是注重文化落差,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四是重视理论研究,统筹中国实践与中国理念。  相似文献   

5.
李想 《新闻战线》2024,(6):48-50
Z世代群体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参与者,是信息时代塑造国际舆论格局的重要力量。优化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策略有助于促进中外青年之间的共鸣对话和共情交流,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中国日报充分整合旗下Z世代国际传播领域的优势和经验,在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实践中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契合关系,给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带来了现实契机的同时,也促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宏观层面的传播方向、定位和场域,以及微观层面的传播内容、方式、主体发生了应变。鉴于此,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要在策略和方法上进行相应调适,以提升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9,(3):92-100
从文明维度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就是从文化交流、心灵沟通的层面来凝聚全球价值共识。遵循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实现中国梦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谐一致的,中国价值观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相通,跨文化对话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互动。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需要精心构建与国际话语融通的对外话语体系,运用大数据工具分析全球的涉华舆情,采用国际化叙事策略进行文本创新、讲好中国故事,通过系统协同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等要素形成传播合力。  相似文献   

8.
杨跃辉 《今传媒》2021,29(4):1-3
新媒体的出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借助新媒体渠道讲好中国故事,掌握对外传播的主导权,是中国"走出去"战略在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和现实课题。如何能够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效传播途径,是本文重点所探讨的问题,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9.
文明互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时代国际传播新理念,其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特性之上,孕育于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的历史经验之中,致力于构建平等对话交流的国际传播体系。在当今全球文化交往中,文明互鉴传播理念的主要内涵,体现为文明之间的平等与尊重、开放与包容、对话与沟通、创新与发展。在中国国际传播实践中,文明互鉴传播理念带来的启示在于: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寻求文化共通、深化文化交流,转变传播范式、实现有效传播,建立共识观念、解决共同问题。文明互鉴将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成为全球文化交往时代国际传播的新兴理念,为中国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重要方案,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10.
董朗  王栋 《新闻前哨》2020,(2):45-4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媒体承担着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先锋队和主力军的作用。从地方广播新闻节目层面来说,如何完成好这项任务并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从业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时间。本文以天津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天津新闻》节目为例,对节目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分析梳理,并对下一步如何持续创新做了思考展望。  相似文献   

11.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隆重推出五集专题片《新时代》,以影像方式生动展现了党中央擎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实践。在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优势,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具体而言,要在微队伍、微平台、微受众、微介质等方面下真功夫,切实为党的创新理论微传播赋能增效。  相似文献   

12.
13.
《新闻界》2019,(8):88-94
作为应对全球风险的先进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应积极在传播层面加强推广,以直观、形象化的符号转化抽象、晦涩的政治理念。通过提炼典型符号,实现符号转义,构建"视像化"场景,完成图式借用与语境置换、突显"视像化"形象刺点促成情感关联、进行意象生产以增加认同权重的具体路径,发挥视觉媒介的独特优势,谋求对外传播中政治理念与个体情境的关联,以促成对象国成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同和内化,以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实践。  相似文献   

14.
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争取国际话语权,从横向来看是对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的解释权和定义权;从纵向来看,则是拥有了对本国历史以及人类历史的解释权和定义权.当今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在国际传播领域,我国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和我国的综合国力存在较大差距.现从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原因入手,阐释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国...  相似文献   

15.
主流媒体要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宣传中要注重接地气、求实效,要讲策略;用群众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用好新媒体平台,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的宣传,以期达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大化传播。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本文通过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分析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向。具体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三个事关”,精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代内涵;从“三个方面”精练总结了宣传思想文化发展的理论方位;通过“七个着力”,精准提供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指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实践伟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本质上要求讲好“属于世界的中国故事”,实现文明互鉴。基于互嵌混融视角,研究中国故事实现文化传播破壁的可行出路,即挖掘“人类故事母题”的题材串联人类共通性,用“互文拼贴”的符号嵌合接口消解文化障碍,以视觉影像为主要载体跨越文化鸿沟,并坚持“个人优先”的“个体叙事”打破国际舆论壁垒等。这一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地异质文化互嵌混融、共生互鉴的文化传播通道,有助于提高中国故事全球传播的“多元文化适应力”,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邵鹏 《中国出版》2018,(1):10-13
在中国国际地位与形象跃升的过程中,国际传播也需要转变方法与策略,其不仅涉及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该如何实现,也关系到中国的故事、观点和主张该由谁说、说什么、对谁说、如何说以及通过什么渠道说的具体问题。文章通过对中国国际传播现状的分析,认为"新世界主义"作为一种创新性的世界观或全球观,可以为中国国际传播开辟新视野、提供新策略,而中国也正在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和"一带一路"的实践,向全球民众展示一种有别于西方的新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19.
20.
按其使命与职责,出版业应该在国际传播中承担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职能.长期以来,中国出版人积极作为,在国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世界交往的日益频繁,传统的国际传播观念、传播战略和传播策略都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传播效能有待提高.中国出版欲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就必须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更新传播观念,改进传播策略,精选传播主体,甄别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渠道,革新传播方式,提高全体从业者的国际传播素养,以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投入知识生产实践,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