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国当代女作家厄秀拉·勒格温(ursulaLeGuin)的社会讽喻短篇《从奥米勒斯出走的人》通过发生在滨海之城“奥米勒斯”的三个事件的叙写,呈现了现代消费语境下奥米勒斯市民所历经的狂欢、悲惨、痛苦等不同情感体念。而作品的中心意象“替罪羊”和多数市民对它的不幸遭遇的态度,集中展现了现代美国人所处的“传统精神的持守”还是“消费享乐的追逐”的矛盾纠结状态,彰显了美国式的良知面临的现代困境。  相似文献   

2.
奥米勒斯城看似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一个幸福的城市,然而这繁华美丽的背后却承载着一个无辜孩子无法承受的痛苦,是他的苦难换来了奥米勒斯城的美丽与幸福。可是为什么明知道有这样一个受苦的孩子,而有的人却无视这个孩子,有的人宁愿离开奥米勒斯城,却不能解救这个无辜的孩子?其原因就要追溯到当时美国的时代背景,是政治、经济的改变影响了人们的信仰与追求,传统的价值观念已被舍弃,而以物质的满足为主的价值体系迎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奥米勒斯城出走的人》是一部讽喻小说,解读小说的象征意义是学习这篇小说的重点。本文分别从政治、文化、宗教三个视角来解析这篇小说的象征意义,剖析了当时社会现状在这部小说中的映射迹象。  相似文献   

4.
《从奥米勒斯城出走的人》是一部颇具讽喻内蕴的小说。小说以文学化的方式针对实用主义哲学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构想进行了富有批判性的揭示与质疑。小说的故事本身、小说的标题设置、小说的结尾都包含着丰富的讽喻色彩。  相似文献   

5.
美国当代作家厄秀拉·勒·魁恩的在短篇小说<从奥米勒斯出走的人>中运用了叙述与叙述者干预结合、矛盾修辞、反讽等叙述技巧,使叙事不间断地向意识作深度渗透,对奥米勒斯人消费享乐的疯狂、自由意志丧失的痛苦、现代政治的悖谬等种种乱象进行全方位展示,彰显了美国人所遭遇的无可逃遁的现代困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巨大谎言下的苦难和反讽艺术的角度出发,来对比小说《巨型收音机》和《走出奥米勒斯城的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导引是象征寓意透射的方式之一。讽喻故事《走出奥米勒斯城的人》的副标题是有用的导引,重视对该副标题的理解有助于读者把握作品的象征寓意。  相似文献   

8.
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的论者多就马洛、库尔兹等“中心人物”视角进行小说批评,而忽略边缘人物——俄国人在小说中的声音。文章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俄国人出现的环境,小丑加傻瓜的人物设定挖掘其身上的狂欢化特征,并从俄国人身上体现出的讽刺性模拟色彩、对小说复调体系构建的参与和对库尔兹的加冕与脱冕三个方面说明这一形象在小说叙事学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幸福银行     
最近,市里开设了一家“幸福银行”。前来咨询和储蓄的市民络绎不绝,他们纷纷对这家银行表示认同。也有不少市民对此不解——“幸福”这东西,怎么储存呢?据了解,这家银行现根据不同储户的需要开办了以下储蓄业务:一、零存整取选择此项业务的储户可随时到“幸福银行”储存幸福,数量由储户自定,到期后将存入的幸福全部取出。另外,银行将按照相应利率支付利息。不少家长领着自家孩子前来办理此项业务。如今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是只懂得享受幸福的一代,是自私的一代,是只讲索取、不愿奉献的一代。家长们希望通过这样一项储蓄方式让孩子懂得该…  相似文献   

10.
论"80后"小说中的"半成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写作基本上属于未完成时成长小说,从成长小说的叙事语法来说,“半成人”形象的塑造是其重要艺术价值。这种半成人的特质在于:独立/依赖、坚强/脆弱、孤独/狂欢。家长制下的伦理桎梏、意识形态的规训以及消费主义无孔不入的诱惑三管齐下是“半成人”的文化生成机制。但,“80后”最终长大成人还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幕间》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与历史剧的交替描写,展现了战争阴影笼罩下英国乡村的生活图景。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依据,分析《幕间》中的“狂欢化”因素,包括历史剧与观众的互动、历史剧中的戏仿以及小说中的文字游戏,从中暗示伍尔夫在环境的影响下小说创作形式的改革及其对完善英国文学、唤起人们社会责任感所做的最后努力。  相似文献   

12.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教师除教授语言提高学生英语的运用能力与阅读能力外,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批判性阅读并培养批判性思维也是高级英语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以高级英语课文《走出奥米勒斯城的人》为例,结合教学,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辅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意识、帮助学生掌握适合的批判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米兰·昆德拉小说中寻找出欧洲传统中狂欢化文学的线索,并借以延伸到对狂欢仪式及其影响下的狂欢精神和狂欢思维的思考,分析它与欧洲传统的继承关系、民间诙谐文化特色以及它在小说的复调结构和内容情节中起的独特作用,从而肯定了狂欢精神的引进对小说体裁与形式的影响和承载深厚的文化内涵上的文化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学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不一定有十分幸福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让孩子经历挫折,能使他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分析和处理问题,在挫折中真正地“长大”。  相似文献   

15.
按照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小世界》与《桃李》两部小说均体现出鲜明的狂欢化诗学特征。与国内相关研究视野多集中在从“后现代”特征、喜剧性以及快乐叙述等方面进行评述不同的是,本文拟从狂欢化诗学特征与叙事技巧的独特性上,来探讨这两部小说在转型期这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演绎寻找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哦,香雪》是一篇值得反复重读的小说。小说中对“火车”“鸡蛋”“文具盒”等事物的叙述,表征了年轻的香雪们对“现代化”的到来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欣喜。尤其体现在叙事方式上,小说在叙述香雪“出走”时极尽笔墨,而在香雪出走之后的“回归”叙事却极尽简化。作者用“叙事落差”的叙述技巧传达了小说独具匠心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将香雪出走的叙事性质转变为一种回返时个体的精神启示。  相似文献   

17.
倪红梅 《文教资料》2011,(36):75-77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对家庭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家族内部的变化也是社会解体的一种反映。家族内不同人物接受不同的思想.人物思想差异凸显出来,家族人物之间的矛盾层出不穷:战争爆发后的社会是一个熔炉,同一家庭的人们各自走了不同的路。家族小说中的人物在经过“出走”、追寻“存在之家”(或者“回归”)的过程中经历了精神幻灭的痛苦.获得一个“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18.
王烨 《河南电大》2009,(4):55-56
在著名文学家乔治·艾略特的长篇小说《织工马南传》中,“出走”是其中的重要命题。马南通过出走,重新找回了人生的意义和信仰,最终获得拯救,在叙事策略上,小说通过圆形叙事结构以及与“出走”相关的两种意象:织机和宗教迷狂,来寻找这一主题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9.
《多少恨》是张爱玲尝试通俗小说的作品,但主人公家茵的最后出走却“意外”地带来了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人格的提升与脱俗。文章欲以“多少恨”为线索,逐一分析张爱玲小说中从《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到《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薇龙到《封锁》中的翠远再到《多少恨》中的家茵以及《十八春》中的曼桢这些同样有恨却又有着不同恨的女性心路历程的求索。  相似文献   

20.
从家庭到社会,谈起我们的孩子,人们都在摇头叹息:现在的孩子,苦哇! 这真有点让人匪夷所思,各种名目的教育改革轰轰烈烈搞了这么多年,我们的孩子却依然在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堆里、习题集中度过他们永不再来的童年。人生的全部要义就是追求“幸福”。童年、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阶段,如果这个阶段的生活是如此的痛苦而无奈,那么人一生的幸福就要打个析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