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诵读提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满怀热情从中国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到西北部———延安”,这段流徙生活,使他看到了北方广大农民生活的苦难,于是写了《北方》《乞丐》《手推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一组以北方生活为题材的优秀诗篇,《手推车》《我爱这土地》便是诗人“北方组诗”中有名的诗篇。北方人民的悲哀充塞天地,诗人捕捉住“手推车”这一农民的常用工具,通过描绘它的尖音、它的辙迹,形象地再现了农民的苦难与悲哀,引人思索。而《我爱这土地》中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相似文献   

2.
土地意象折射的苦难母题和太阳意象折射的理想母题体现了艾青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也奠定了艾青在现代诗歌史上无法取代的位置。如果说太阳意象寄寓了诗人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土地意象则体现了诗人对民族和人民现实苦难的深厚体认并寄寓其对苦难民族和人民的深沉挚爱。由苦难滋生的沉郁和悲壮以及独特的生命本体的悲剧体验正是以《手推车》为代表的艾青诗歌的审美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3.
陶晓跃 《师道》2005,(12):28-29
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艾青《诗论·诗与时代》)而蜚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诗坛。特别是抗日战争初期,诗人奔波于武汉、临汾、西安之间,亲眼目睹了战争给北方农民带来的日益深重的苦难。那满目疮痍的国土,那挣扎流徙的难民,无不激起诗人沉痛情感的回旋。于是诗人写下了一组关于北方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这组诗中极为重要的一首。在这首满是辛酸、苦楚和沉郁的诗中,诗人以自己诚挚的悲哀,以自己那“农人的后裔”的“流浪与监禁”的身世和“憔悴”的生命,向着“中…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图景当中,塑造了“诗的‘现代中国’的整体形象”的艾青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但检视20世纪30-40年代艾青的“土地”诗篇,可发现其在写作行为、诗歌词汇表、人物设置以及写作时态等方面均有重要变化,这些变化表征了艾青如何由一位“土地诗人”蜕变为“颂歌”作者。而这种蜕变抑或说个人所选择的道路,固然受到新的历史情势的影响,但从稍早时候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所蕴含的两种声音——“土地的声音”和“我的声音”——来看,也并不缺乏内在的线索依据与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5.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诗人艾青1937年12月28日夜间写就的又一力作。诗人满腔悲愤地揭露了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累累侵略罪行,历数了“戴着破皮帽冒着大雪赶着马车”出走的中国北方农民,乌蓬船里“蓬头垢面的南国少妇”和“蜷伏在不是自己家里”的“异邦人”的“年老母亲”……的无边苦难,抒发了“我也是农民后裔”的深广忧愤之情,深情地发出了“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的凝重呼喊,昭示和呼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抗战。  相似文献   

6.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中有这样一句:“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在这个世间,苦难是难免的。国家有国家的苦难,民族有民族的苦难.  相似文献   

7.
艾青的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塑造了一个承受多重苦难、忧国忧民、悲哀而又满怀希望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并通过这个抒情形象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来表达诗人对中国这片土地的深刻忧思与浓厚感情。  相似文献   

8.
为诗国编织彩虹的人———香港诗人犁青印象记●冯亦同在中国新诗界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两位诗人的“典故”:艾青的“泪”和犁青的“笑”。艾青,这位前不久辞世的诗坛泰斗,是带着他那献给家乡农妇大堰河的忧伤歌声踏上诗坛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  相似文献   

9.
每一位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综观艾青的全部诗作,他拥有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太阳和海洋。本文试就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的内涵及其成因进行探寻。一“土地”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也唱不尽的主题。如《浪》、《笑》、《黎明》、《北方》等,而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创作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相似文献   

10.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创作于1938年11月。诗人以饱蘸血泪的笔触,倾诉了他那一腔刻骨铭心的爱国热忱。整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象深重独特,诗绪忧郁深沉,感情强烈真挚,读来感人肺腑,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我爱这土地》读来给人沉重之感,且忧郁之绪贯穿始终。“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字里行间流露着伤心,透出悲愤,可以说忧郁是本诗的特点之一,同时也是艾青抗战时期诗歌的特点之一。艾青这一时期的其他诗篇可为佐证,…  相似文献   

11.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的短诗名作《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两行,我尤其欣赏诗人选用这“嘶哑”一词。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是诗人内在情思和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和“象”相融合所产生的可感可触景象。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这首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因此不可避免地烙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杰出诗人艾青从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起,至今已经走过了五十年的创作道路。人们尊称他是当今中国“时代的号手”和“诗坛的魁首”。这是当之无愧的。在这半个世纪里,不管是在风雪锁国、寒凝大地上的苦难岁月,还是在黎明来临、春回大地的胜利时刻,诗人用他那清脆的芦笛和响亮的铜号,有力地吹奏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自觉地成为民族解放和四化建设的歌手。不只如此,艾青还赢得了国际声誉,  相似文献   

14.
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中国人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这是一个纽带,连着所有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我们有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姓氏,不同的家乡,却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一个共同的根。为什么要爱国?因为生于斯,长于斯。这不是响亮的口号,也不是激昂的话语,却道出了对祖国所有质朴的情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艾青的诗作《我爱这土地》中常被引用的一句。在这首诗里,艾青运用暗示、象征、移情等手法,将情感注入到土地、河流、风、黎明等众多的自然景物和现象中,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土地和…  相似文献   

15.
妙在"嘶哑"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的短诗名作《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两行,我尤其欣赏诗人选用这“嘶哑”一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正>艾青创作于1938年11月17日的《我爱这土地》,于次月11日发表于《十日文萃》的第一卷第四期。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日寇在中国的国土上肆意践踏,祖国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诗人的艾青,目睹了祖国惨遭苦难的景象,毅然拿起手中的笔,以自己的力量投入到抗战的行列中,用发自灵魂的真音,写下了这首诗歌。  相似文献   

17.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11.17(选自《中国现代名诗三百首》,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简析】 《我爱这土地》写于杭日战争的艰苦年月。国土的沦丧,人民的苦难,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心头充满了悲哀。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设想为一只鸟,并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最后两句,诗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激…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大诗人艾青(1910-1992年)原本是学绘画的,他青年时代甚至远赴欧洲学习法国印象派绘画,期待日后成为画家,然而他最终却成为诗人,并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诗人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1973年)称为20世纪“中国诗坛的泰斗”。艾青的走出绘画园地转入诗歌世界的经历,可以用“残酷”来形容——是苦难的炼狱生涯,使他永远地告别了画坛。 时间要回溯到20世纪。1929年至1932年,艾青在法国  相似文献   

19.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献给乡村的诗·序》)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前后发韧的新诗革命 ,几乎是从一开始就关注着苦难的中国社会 ,关注着苦难的芸芸众生 ,尤其是关注着苦难的中国农村和农民。 2 0年代的徐玉诺以浓厚的感伤味对乡土进行素描 ,高唱“自己的挽歌” ,这种伤感的风格影响了后来艾青的作品。何植三以冷静观照的态度和客观情调的追求表现着“浙东田村的空气” ,“诗中的乡土气”影响了臧克家。 30年代 ,艾青和臧克家是描写乡土风情的大家 ,写下了许多充满情感和深度的作品。 4 0年代 ,受艾青和臧克家作品的影响 ,青年诗人加入到这一行列 ,围绕着《创造诗丛》形成了乡土写实的诗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