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米德尔马契》具有非常强烈的女性意识。多萝西娅、玛丽·高思、布尔斯特多德夫人是艾略特笔下的三位“女性引导者”,她们用无私的爱和奉献引导男性,采用隐秘、间接的方式来削弱男性权威,对男性命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桑士林 《文教资料》2012,(21):14-16
乔治·艾略特在名著《米德尔马契》中描写人物众多,形象各异,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本文分析了卡苏朋、多萝西娅和利德盖特三个人物的悲剧命运,她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成为一个个有思想有呼吸的人物,在命运的长河中挣扎起伏,人物的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紧紧相连,即使在现代也依然具有启迪意义。在此书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乔治·艾略特对普通小人物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3.
杜松  刘鎏 《文教资料》2012,(22):22-23
论文以乔治·爱略特的晚期长篇小说《米德尔马契》为范本,分析这位善于哲学思考和心理分析的女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所蕴涵的道德伦理内涵,指出其对责任、同情等"善"的伦理观念的认同,以及她在作品中通过对多萝西娅、利德盖特、布尔斯托德夫妇等人物的塑造所呈现出的对维多利亚时代道德思想的颂扬与反叛。  相似文献   

4.
女性生存就是与她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作斗争,从而改善她们的生态环境。但是,缺乏正规教育以及社会地位等生态环境特点决定了女性的生存悲剧,使她们根本无法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者。即使这样,《米德尔马契》中的主人公也保持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坚守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5.
《米德尔马契》有两条主线:其一是理想主义少女多萝西娅的灾难性婚姻与理想破灭的故事;其二是青年医生利德盖特同样灾难性的婚姻和事业上的失败,作者认为这是年轻而正直的精神在不完美的社会条件下挣扎的结果,在这样的社会中,崇高的感情往往会采取错误的外表,伟大的信念也往往带有幻想的面貌,实际上,爱略特的创作道路就像她笔下的人物一样冒着重重阻力走过来的,她们的故事是自己经历的不完整改写.  相似文献   

6.
王晓红 《英语辅导》2010,(1):196-198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乔治·爱略特由于受到费尔巴哈、孔德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其小说创作中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艾略特在其经典之作《米德尔马契》中通过对四位主要人物的描述,展现了两个层面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通过对《米德尔马契》的分析,探讨乔治·爱略特反对自我中心主义、主张同情宽容的道德情怀。  相似文献   

7.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的英国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受到维多利亚时代及简·奥斯汀和勃朗特的影响,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她们三人共同之处在于,美满的婚姻要以真爱为基础,不同之处则是艾略特并不具有强烈的性别平等意识。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位作家的道德价值观都会反映在其作品中。乔治·艾略特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在她的多部小说中。本文以《罗摩拉》为例,讨论小说中主人公罗摩拉的两次出走和内省经历,分析她道德的自我完善过程,进而挖掘艾略特小说中的道德理想的范式。  相似文献   

9.
小说《织工马南传》包含哲学、宗教、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生态学的内涵,具有跨学科研究和分析的意义。在哲学和宗教层面,乔治·艾略特强调个人要进行自我完善,对他人和社会尽义务。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层面,作者详细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发掘出人物善恶美丑的伦理境界。在社会学和生态学层面,作者侧重描写社会变革,引出关于人与自然的话题,在文本内部形成多维关联模式。在层层递进的文本分析基础上,小说中丰富的叙事内容和跨学科内涵——展现出来,显示出这部作品的跨学科含义和丰富的文学空间,揭示了作者的跨学科创作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这部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乔治·艾略特早期作品中的叙事模式与远古成年礼仪式有着同构关系。主人公都实现了由自我中心主义到获得完整自我意识的道德进步。服从是实现成年礼的首要条件。磨难使个体意识到自我的力量与弱点,从而调整意识自我,以更开阔的视野认识客观世界的真实联系及自我与集体的联系。个体对记忆的虔诚及其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个体自身以及个体与集体内部能够重新统一对立的力量,最终结束其成长过程的边缘姿态,实现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认同和皈依。对成年礼原型的模仿体现了作者对个人及社会道德进步的倡导与追求。  相似文献   

11.
与19世纪英国新兴的乡土小说不同,乔治·艾略特的小说虽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却没有用一个永远无法回归的世外桃源来对照现代社会或城市文明的“邪恶”,而是强调乡土记忆能够滋养侨居者的心灵和道德,使其在离乡后仍能在时间和地点上与过去相系,保持自我的延续。这种乡土记忆体现了侨易学中的“移常”概念,是侨移者在经历“移变”或“移交”时建构身份、界定自我的一种调整策略,具有在“变”中寻“常”的建构功能;而这种记忆通常又是对早年乡土生活的主动“回忆”,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意识的回归,体现了一种建构性。这种在侨移中建构起来的、具有建构功能的“常”,也是乔治·艾略特探索的应对现代流动社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跳出从乔治·艾略特自身经历与小说的关系、宗教思想、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传统研究的窠臼,通过分析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的叙述时序的叠合、叙述距离和节奏的变化、叙述视角和人称的转换三个方面揭示了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的叙事策略,挖掘出潜藏于小说《织工马南传》表层结构下的多元复合叙述模式,彰显出乔治·艾略特的叙事文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英美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荒原》不仅主题奇特,而且叙事颠覆传统。文章通过时序、时距、频率三个维度,研究了《荒原》的叙事时间--在时序上,分析了其预叙、外部倒叙及混合倒叙;在时距上,研究了叙事中场景、概述、省略和停顿形式的运用;在频率上,探讨了单一叙述、重复叙述及概括叙述的运用。研究发现,该诗叙事中对时间要素的运用在设置悬念、营造氛围、塑造人物、构建意义秩序和揭示主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旨在以解放女性和拯救自然为使命,探讨文学中父权对自然和女性的统治,深化对父权制文本的批判。拟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十九世纪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之一《米德尔马契》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对小说当中形象各异的女性人物的分析,指出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对女性身处父权社会痛苦处境的揭露,对父权制控制女性精神、扼杀女性理想的控诉和发展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15.
Tony 《新高考》2013,(2):31-34
[导读]19世纪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她其貌不扬但天资聪颖,她历经困厄但勤奋好学,她面对压力但矢志不渝.在情人刘易斯的鼓励下,艾略特开始小说创作并取得巨大成就,跻身于世界文学名家之列,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位英国女作家的生平吧.  相似文献   

16.
乔治·艾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优秀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乔治·艾略特所创作的七部长篇小说中,都体现出了对道德的诠释与反思。本文以《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为切入点,对乔治·艾略特向读者展现的爱情道德观做出了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7.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它对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维多利亚时期最优秀的女性小说家之一,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常常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其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贝德》中的人物、场景、结构和主题与《圣经》相互呼应,呈现出互文性特征。但乔治·爱略特对于《圣经》故事的借用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复制,而是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基础上的借鉴、吸收和改造。互文性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有利于理解作者为宗教道德主题服务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18.
1911年<国民保险法>是一部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立法,奠定了英国福利国家的基础.尽管<国民保险法>在立法的过程中曾遭到利益集团的阻挠,但是财政大臣劳合·乔治巧妙地运用了妥协策略使议案成为国家法律.  相似文献   

19.
王烨 《河南电大》2009,(4):55-56
在著名文学家乔治·艾略特的长篇小说《织工马南传》中,“出走”是其中的重要命题。马南通过出走,重新找回了人生的意义和信仰,最终获得拯救,在叙事策略上,小说通过圆形叙事结构以及与“出走”相关的两种意象:织机和宗教迷狂,来寻找这一主题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20.
T·S·艾略特写过两篇评述弥尔顿的著名文章,但这两篇文章猛烈攻击弥尔顿的诗歌,直接导致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弥尔顿的经典地位遭到颠覆。尽管艾略特作为新批评派的鼻祖,他对弥尔顿的攻击实际上却具有强烈的主观目的性。文学经典无疑具有一定的本质内在特性,但更是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分析和回应艾略特对弥尔顿的批评,并再为弥尔顿辩护,可以管窥批评话语在文学经典建制中的主观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