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诗词英译的最大障碍是文化语境,而文化语境正是汉语诗词诗味之所在。因此,如何处理好汉语诗词英译中的文化语境,使译诗尽量达意、传神,达到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目的,是译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译者奋斗不息的目标。辜正坤《英汉对照韵译毛泽东诗词》在处理文化语境时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方法,使译诗取得较好的整体艺术效果,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任诚刚 《海外英语》2014,(22):150-151,154
该文通过学习许渊冲使用多样性的韵法对古诗词进行的翻译,从许渊冲译诗的"三美"角度,通过实例证明了诗词翻译除了"意美"之外,还应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其做法就是要善用"多样性"的韵法,利用变通的形式和手段来实现"三美"的宗旨。翻译家许渊冲展示了使用"多样性"韵法译出的最佳译作,为我们学习诗歌翻译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及其具实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学习许渊冲使用多样性的韵法对古诗词进行的翻译,从许渊冲译诗的“三美”角度,通过实例证明了诗词翻译除了“意美”之外,还应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其做法就是要善用“多样性”的韵法,利用变通的形式和手段来实现“三美”的宗旨。翻译家许渊冲展示了使用“多样性”韵法译出的最佳译作,为我们学习诗歌翻译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及其具实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押韵分两种:押稳韵;押险韵。所谓稳韵,是指押韵用词与所表达的含义和谐切贴;而险韵则指押韵用词不能和谐切贴地表达含义,只是服从于上下诗行韵脚的需要。在翻译中,除故意将有韵诗译为无韵诗外,译者用韵是根据译入语的诗歌语境选择的。这样,原诗中的险韵在译入语中不一定仍押险韵,而原诗中的稳韵也许押上了险韵。译者在译诗实践中须注意的是:要区分原诗的稳韵与险韵.不要拘泥于原诗的险韵而以辞害意。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诗词》音律英译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赵甄陶先生所译的《毛泽东诗词》的韵式、节奏二方面的翻译技巧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对几种不同译本的比较,论析赵先生中诗英译中的过人之处  相似文献   

6.
日前曾就汪榕培先生“以诗译诗”的诗歌翻译路线发表过一篇文章,先入为主地提出“以韵促译”的翻译认识,以此梳理与定位汪译陶渊明诗歌翻译行为。解读汪榕培英译吴歌后得出新论,即汪榕培诗歌翻译行为不仅体现着“以韵促译”的翻译策略,而且也体现出“以唱促译”的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古诗英译总体来讲分为两大派,韵体派与散体派。韵体派代表许渊冲先生主张以诗体译诗,传递原诗的音美,意美,形美;而翁显良先生则是散体译诗的大手笔,主张抛却诗的韵律和形式的束缚,再现原诗的意象。本文以《春晓》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诗体译诗”与“散体译诗”各自的得与失,提出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一诗可以多译,不必拘泥于“形意”之争。  相似文献   

8.
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赏析王维《渭川田家》的三种英译文,对唐诗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以及散体、韵体译诗问题做出思考,认为译者只有从整体上掌握原诗的命脉,在措辞和句式上进行精心选择,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独立意义和内在生命的译品.  相似文献   

9.
《唐诗英韵》是晚清官员兼学者蔡廷干英译中国古诗的代表作,也是近代中国英译汉诗的开山之作。本文从译介动机、译介策略、译文接受三个方面探讨这一译作以及蔡氏的翻译实践。研究发现,蔡氏译诗具有明显的文化和政治动机,而为了实现其动机,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有利于目标读者接受的归化策略和明晰化策略,体现了强烈的读者意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当下语境下探讨蔡氏译诗,对译者素养、翻译模式、读者意识和翻译策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德豫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歌作家,也是英国诗歌翻译家中的佼佼者。汉语诗歌讲究的是“情思合一”“节奏倚顿”和“声韵有力”。基于诗歌的“情、顿、韵”三要素对杨德豫的译诗进行探讨,进而得出杨德豫的译诗风格为:情感饱满却不显造作,“以顿代步”却不为生硬,忠于原作却不实本体。他独特创新的翻译风格,不仅将英文诗和汉语诗之间不可磨合的尴尬化解至恰到好处,而且也给译文赋予了生命和诗意。  相似文献   

11.
河洛诗词蕴涵着浓厚的华夏文化,高深的中华哲学思想,多彩的河洛人生经验。从河洛诗词翻译策略入手用利用具体的翻译实例对河洛诗词的翻译进行了研究。作诗无定法,译诗也难有定法,翻译工作实际上就是改写,就是再创作。译者根据中外语言文化各自的特点和译入语读者的价值取向在不损害原诗情趣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河洛诗词翻译采用的是诸如直译加入注解或阐述;或以意译为主,传递诗中精华部分;或直译加意译,描述诗中情怀;甚至改用个性化翻译,加入译者自己的文化意识、审美倾向、创造性与价值判断。这些做法虽然都无法完美传达河洛诗词中精美绝伦的文化意象和人文精神,但至少可以让河洛诗词和河洛文化跨洋过海参与全球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易安词及其译者研究由来已久,但王椒升在国内翻译界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他不仅翻译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经典散文,还是李清照词的少数几个全译者之一,他的宋词翻译在国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梳理翻译家王椒升的生平与翻译活动,作为译者他矢志不渝,他的译著质朴传神,他的翻译思想体现在"以诗译诗"之中。王椒升认为译者必须懂诗、写诗,然后才能够译诗;但是翻译诗词绝不能被格律或形式所束缚,思想的表达要优先于形式。译作语言要设法接近原作,要注意保留原诗格律、形象,特别要再现诗中的意境、气氛,意为译诗必须像诗,即以诗译诗。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四行五言诗和四行七言诗翻译中用韵的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在中国古诗中一韵到底的一元韵式,在译文中大都有所改动。统计数据还表明中国学者的译文中韵脚是最工整的,中外学者联手的译文次之,外国学者的译文用韵则明显不如中国学者。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来自于中外译者持有的态度不同和两种文字本身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自有其分量。“风韵译”以诗传韵,不仅传递出原诗的内蕴,译诗还韵味十足;凭借译者之能,采用“归化”策略,意译创造,利用民族文化为读者服务;但同时,译诗忠实欠缺,美译常见,忽视原诗特点,让人分不清是译诗还是原创。  相似文献   

15.
土音入韵尾随中国现代新诗的方言入诗而来,因为以白话、口语为本,现代白话新诗与土音入韵构成了杂语共生关系。通过对方言韵(土音韵)流变之梳理与意义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白话新体诗为正统的现代新诗,在音韵节奏建设上押韵与否既失去了古代诗词那样的严肃性、神圣性,又根据自身特点出现了丢弃韵律、自创新韵、借用土韵等艺术特点。土音入韵既是一个自然而至的诗学现象,也是一个颇多争议的诗学命题。  相似文献   

16.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1845—1935)是早期韵体译诗代表人物,其诗歌翻译作品在西方影响很大,且被认为其译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目前国内学界仅对其韵体译诗实践的得失利弊进行评价,而未能从其译诗的艺术特色和魅力展开多维度、多层面的解读。本文从意义表达、思维方式、情感表现和文学文化诸多方面对其译诗艺术先作语际层面的多维观照,探究其翻译观和文学文化观的实践过程,并结合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非语言艺术对其译诗手法和技巧进行符际阐释,探究其译诗观和文学文化观的实践效果,彰显译者的翻译艺术特色,开拓古诗英译艺术研究的新路径。本文提出译诗研究不仅要重视语际层面的多维观照,还要注重语际与符际翻译之间的互动转化,不断创新文学翻译的跨艺术表现,努力拓展翻译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统计归纳法,对两种《楚辞韵读》用韵进行统计,发现两种《楚辞韵读》用韵同中有异。相同表现为对某些韵例入韵及无韵处理相同,对大部分韵脚字的韵部归部相同,对韵例有否合韵现象理解相同。相异表现为韵部多寡存在差异,个别韵脚字的归部、对个别字是否入韵以及异文处理等方面不同。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由于其高度的审美价值,使得诗歌的翻译成为翻译实践中一座可望而难及的高峰。要在译文中尽可能的保存诗歌的审美价值,散文体译诗、创造性转换和"意""形"兼顾的韵体译诗是追求诗歌翻译经典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9.
郭睿 《绥化学院学报》2013,33(2):42-45,147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们的作品也从各个角度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也有一定的音韵学价值。戎昱诗歌见于《全唐诗》,诗中用韵已渐趋成熟。此时诗歌用韵还在不断发展之中,戎昱等诗人的作品也是当时诗歌发展的一环,有其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诗中韵部的使用多合于规范,可为研究唐中期诗歌用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基于TED英汉平行演讲语料库,研究虚化程度副词的语义倾向及语义韵特征,重点分析了该语料库中虚化程度副词的英译汉实例,剖析译者所使用的汉译方法,倡导建立基于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新模式,促进翻译教学的新发展,尤其对口译教学具有更为深远的重大意义。研究发现,虚化程度副词仍然是中国学习者二语习得的难点。TED语料库中的虚化副词的用法,可以作为中国学习者练习口语虚化副词用法的真实语言材料,其中的汉译译例也可以做为口译训练的教学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