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城市形象提升中显得尤为重要。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城市形象宣传片。本文以江西全球推介会宣传片和加州宣传片为例,从多模态语篇分析的角度,说明视觉和听觉符号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这四个层面对两个宣传片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这一方面是为了拓展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诠释不同文化背景下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翻译特征,为今后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翻译提供理论指导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2016年G20峰会期间,多部杭州城市宣传片已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向海内外观众陆续推送。提高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解说词翻译质量对建立城市形象、传播城市内涵,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起着重要作用。以G20峰会杭州城市形象宣传片为例,以张德禄教授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为指导,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对其进行翻译批评和赏析。  相似文献   

3.
2018年杭州城市宣传片《杭州,不仅是一首诗》展现了杭州这座城市的古韵之美以及充满活力的现代大都市的形象,镜头下的杭州同样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体现了世界对杭州城市文化的普遍认同。该文以杭州城市宣传片为例,利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从文字和图像、声音两种种模态分析该宣传片是如何建构城市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和品牌特色之一。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结合视觉叙事分析框架的人际意义,对《福建省红色旅游宣传片》的红色文化传播进行隐喻认知构建分析,以期为红色文化传播和区域形象构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校宣传片借助或者通过多彩的画面与声音让观看者能够直观的了解高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和发展状况,是高校品牌形象的完美展现。本文以斯坦福大学宣传片为例,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动态多模态话语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视频的内容的总结归类和多模态的相互关联的探讨,对斯坦福大学宣传片的整体意义在多模态框架中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6.
《莆田学院学报》2020,(1):64-70
基于Kress等视觉语法的理论框架,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对福建形象宣传片中具有代表性的"福"的图像、文字、颜色、声音等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展示此宣传片从平安是福、拼搏是福、山珍海味是福、家庭和美是福、开放融合是福这五个方面构建其主题:有梦的地方就有福;同时,还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此宣传片中的福文化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国家形象可以间接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而国家形象宣传片因其直观、强表现力、感染力等越来越受到各国喜爱,成为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视频中往往涵盖历史文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经济发展历程等,这些可以全面展示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配合音乐渲染和文字解释,增加视频的渲染力,达到传播国家形象、宣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多模态隐喻是语法隐喻到认知隐喻的转变,是单模态(语言)到多模态(图像、音乐、声音、气味等)的转变。该文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以金砖国家形象宣传片《金色未来》为例,研究其中的多模态隐喻类型有哪些,以及国家形象是如何构建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第二部分是理论框架,第三部分是多模态隐喻构建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研究发现,该宣传片主要运用旅行隐喻、本体隐喻、容器隐喻、共现即共存隐喻、改变是动力等隐喻类型,以及单个实体代总体的转喻。通过视觉、语言、音乐三种模态,共同构建出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8.
翟海霞 《海外英语》2020,(7):238-239,241
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对安徽省旅游形象英文宣传片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阐释其表征意义、交互意义和构图意义,对安徽省旅游宣传图像的设计和制作,旅游形象的提升,对外宣传效果的扩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家宣传片——角度篇》中,动态图像、视觉及听觉文字、音乐等多种模态相互补充与强化,激活了“旅程”概念域中的“道路”和“前行”以及“表演”概念域中的“舞台”等概念场景,将“旅程”与“表演”概念域中的语义元素映射到宣传片所体现的主题,从而通过多模态隐喻构建出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国家身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城市的视觉名片在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形象宣传片通过影视媒体提高城市竞争力和知名度向大众传播独一无二的城市形象,让其在趋同化的城市形象中脱颖而出。该研究采用社会符号学的视角,综合运用Kress&Van Leeuwen视觉语法框架和Painter等人的视觉叙事框架,并结合张德禄的多模态综合分析框架对新疆形象宣传片《最美还是我们新疆》进行个案研究,研究表明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了城市品牌形象,达到了有效宣传的目的。最后,论文从城市营销角度出发,分析探讨了新疆形象宣传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何岑成  巩冉 《海外英语》2013,(9X):234-235
文章根据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与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基础,对2003年8月份发布的微软企业形象宣传片进行分析。文章通过运用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深入探讨了企业形象宣传片是如何通过图像和文字共同实现表意功能,从而达到企业形象宣传片的宣传目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隐喻学、符号学、传播学等跨学科视角,以《粤港澳大湾区中英文形象宣传片》为例,系统分析形象宣传片中多模态隐喻特征、功能和类型,以揭示其如何建构粤港澳湾区的外宣形象,推动湾区的国际形象传播。研究发现:湾区中英文形象宣传片充分发挥了多模态隐喻的优势,整合语言、声音和图像资源,塑造了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自信、团结一心、持续发展的外宣形象。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视角,分析外交宣传短视频《世界舞台上的习近平》中多模态隐喻表征特点和隐喻意义构建模式,阐明了多模态隐喻在外交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作用。分析发现《世界舞台上的习近平》中源域并非直接映射外交意识形态,两者之间存在将意识形态具象化了的靶域概念。旁白声音是提供靶域概念的主要模态,而源域则由图像、元素动态、人物表情姿势、音乐等其他模态得以实现。一个靶域概念在多模态隐喻中通常由多个源域模态同时映射,而靶域概念又进一步映射外交意识形态,促进了外交意识形态的传播和理解效率。  相似文献   

14.
许敏  龙明慧 《现代英语》2023,(22):80-85
文章在简单说明本研究背景以及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传播学视域下城市形象宣传片翻译的基本要求,并针对翻译的主要原则做出了阐述。同时,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内的宣传片、成都大运会宣传片的翻译实例,提出了一系列融媒体时代下基于传播学指导的城市形象宣传片翻译的技巧与策略,包括从语言维度入手进行翻译适应性选择转换、从文化维度入手处理背景文化方面的差异、从表达层面入手在翻译中协调多种类语言、合理应用多种外宣翻译技巧,以期提升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助传播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比分析了河北省及周边四省的旅游形象宣传片,分析了河北省旅游宣传片展示的形象定位,剖析了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16.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是近年来语篇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它突破静态书面语的限制,将研究领域拓展到多模态互动的动态性语篇,彰显了强大的阐释力。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以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宣传片为例,从图片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角度研究多模态化宣传片语义构建机制中文字、图片、颜色等模态的意义创生功能。  相似文献   

17.
马菡  袁继红 《海外英语》2012,(18):230-231
话语分析是研究语言本质、语言与社会文化的最直接、有效的工具之一。话语的基本属性应是多元性,多模态性,而语言只是其中的一种。以西安世园会会徽会为例,通过用多模态话语建构意义的途径和方法尝试分析会徽体现和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广泛应用,其为话语分析实践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基于多模态理论下的语篇互动模式,从视觉模态互动意义的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及情态四个维度,对重庆城市宣传片《人人重庆共建共享》的互动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2018"当考拉遇见熊猫——中澳友好微视频大赛"宣传片》为研究语料,运用多模态隐喻理论对该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宣传片以多种模态的形式构建了"具体是具体"的隐喻、舞台隐喻以及其他更基础的概念隐喻,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大赛的主题及意义;同时运用大量的转喻,以部分或原型成员来代替整体,使宣传片在有限的时间内向澳洲人民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澳洲人民对中国的友好之情。因此,多模态的呈现方式使宣传片更加形象直观,能够让人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获取大量信息。  相似文献   

20.
大学宣传片是学生和家长了解大学的重要窗口,充当着大学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基于视觉语法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出发,阐释宣传片中多种模态符号相互协作建构意义的过程,为创作出有影响力的大学宣传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