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语文》课程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文本选择,联系思政元素开展语音训练、融入文化自信指导写作实践。围绕“读”“说”“写”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使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真正将育人目标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王路成  王沁洁 《文教资料》2021,(3):105-106,99
作者结合多年大学语文教学经验,分析和探讨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相互融合的有效教学实践,积极践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新理念,铸魂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将高校思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深挖课程内容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拓展第二课堂、提高授课教师团队思政素养等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堂思政教学。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向着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建设改进。基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对“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按照“思政元素进课标—思政元素进教学设计—思政元素进课堂—课程思政过程回头看”的技术路线,展示了“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石丽娜 《海外英语》2022,(23):135-137
该研究着重探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外语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思政素养与思政育人能力的外部原因与教师思政素养发展的新方向,结合教师授业、解惑、育人的职业特点深度思考“课程思政”进课堂大背景下教师如何以思政素养提升带动教学能力提升,从而实现外语思政教学质量与教师职业发展共同进步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课程育人,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协同;实践育人,推进“三个课堂”同频共振;网络育人,推进“两个平台”联动连通;文化育人,推进“三个融入”同步发展;队伍育人,推进全员齐心共进等五个方面论述了“五维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7.
任敬怡 《教师》2022,(27):126-128
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成效。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思政主要面临教师思政能力不足、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无关等困境。文章以“财务综合实训”课程为例,分析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应强化教师育人职责,分别制订课程思政总目标和分目标,并找准思政映射点,优化教学设计,丰富课堂教学,落实育人举措。在课堂上,采用“浸入式”教学、企业能手进课堂等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育人效果。并通过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落实育人成果。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成效,还应通过跟岗实践拓宽实习渠道、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等措施,持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全面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中发挥着引领作用。由课内教学课堂、校内特色讲堂、校外拓展学堂和网络云课堂有机构成的“四个课堂”是提升思政育人实效的关键渠道和有效载体。以“四个课堂联动”塑造“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应做到提升“含金量”、站稳“大思政”主阵地,校内多方协同、共创“大思政”育人新平台,校内校外并进、创建“大思政”实践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切实推动全学科课程思政改革,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教育系统的重要任务。如何将课程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政价值深层耦合,值得探讨和实践。通过论述在“三进”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行“五维改革”,以贵州师范学院二外日语课程为例,研究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评价的强化、教学反思的落实五个方面,将教学内容与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为主的思政资源有机整合,阐述了日语课堂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从而发挥第二外语日语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作用,系统推进“大思政”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理念为高校教育指明了方向。教师既要做到传播知识,又要做到潜心育人,主动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运用典型事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大学语文在高校教育结构中具有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与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任,《论语》作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必学篇目,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子贡问政”是《论语》中有名的章节,体现着孔子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治国主张。这些古老的话语跨越千年来到大学课堂上,如何与现实生活相关联“,课程思政”理念有助于教师打开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1.
思政课程教育是亳州学院高等院校教育一项主要组成部分,应用“科教互促互进”思政课程教育模式进一步推动“思政育人启发式”科教课堂的构建是重要的实施方法。立足于课程思政背景,应用“科教互促互进”教育模式,健全对应的评价体系,进一步由原本“教学相长”逐渐演变为“科教学相长”的思政教育模式,推动“思政育人启发式”科教课程的构建,从而完善与健全“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思政育人课程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丁春艳 《上海教育》2023,(S1):13-15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强调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社会实践活动融入高中思政课堂,从而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共生与发展,它是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工作背景下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这有利于学生走出课堂,亲身经历、体验、感悟社会,感受思政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有效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将社会实践活动融入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尝试从中总结出相关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师一般来说很重视板书的启智与育人功能 ,而大学语文教师则往往不屑于在板书上多动脑筋。其实 ,不论是中学语文课堂还是大学语文课堂 ,板书都很重要。本文作者用教《大学语文》的亲身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大思政课”是一种崭新的思政课教学形态,善用“大思政课”要正确理解站位高远与视野宽广、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教材系统性与教学针对性、教学方法守正与创新等多重关系,真正把思政课的场域有效扩展至社会大舞台。这为思政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聚集育人合力,助力构建思政课立德树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与以往思政课不同,“大思政课”立足“三全育人”理念,注重全员育人新形态,倡导全过程育人新格局,强调全方位育人新实践,要求思政课达到“全员参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理想状态。“大思政课”是决定新时代思政课命运的关键一招,为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新保障,为思政课一体化衔接指明新思路,为思政课有效融入社会提供新机制。为实现理想状态的“大思政课”,要加强思政课主体建设,形成思政课育人共同体;推进横向协同与纵向贯通一体化,构建思政课全过程育人体系;构建以思政课堂为主、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打造思政课全方位育人形态。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不少高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还面临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教学方式方法不够先进、教师思政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将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重要举措,也是突破课程思政建设困境的必要选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教学方式、师资建设等方面发力,确保融入方向,扎实融入基础,提升融入成效,更好地实现思政育人元素与课堂知识点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7.
苏晓云 《中国德育》2022,(10):72-74
<正>从探寻教学路径、建构教学主题、建立教学基地、强化保障机制、组织师资研修、成立协创中心等六个维度探索加强“双贯通”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阐明树立大思政实践育人理念,阐述校政行企“四方协同”构建大思政实践育人体系、创建高职特色思政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共建多维立体大思政实践育人基地、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构建“五位一体”的大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实践路径,总结校政行企“四方协同”大思政实践育人成效,以期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董慧  王瑞  张欢 《现代职业教育》2023,(31):117-120
实践育人是创新高校育人方法、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育人的重要论述,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切实推动思政教育的全面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在“大思政”格局下,实施“三个计划”,打造“三个课堂”及“四个平台”,构建“三三四”实践育人模式,并对实践育人效果进行了总结,以期创新农业特色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新模式,助推高校实践育人的科学化、持续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要,也是育人的必要。职业院校要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枢纽作用,加快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系统构建推进机制,将“三进”工作落地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