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平台劳动"送外卖"为经验个案,通过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考察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交互界面如何构建外卖骑手的平台劳动及其城市流动性。研究发现:其一,移动交互界面模糊、互嵌甚至消融了网络赛博空间、城市实体空间以及能源物质空间的感知边界,人、信息以及能源的流动被整合并常规化为"送外卖"的空间流动秩序,外卖骑手在多元空间的流动中言说并实践着他们与平台、算法之间的关系模式和利益逻辑。其二,基于位置数据的自我追踪铭刻了外卖骑手在城市网络中的流动轨迹,互联网平台经由移动交互界面的数据可视化实现了对外卖骑手城市流动性的规训,但骑手亦能够通过"地方化"的流动轨迹与这种规训作微观抵抗。其三,作为数字接口的移动交互界面在外卖骑手与城市流动网络之间提供了"接入"与"断开"的选择,骑手们围绕平台权限、利益得失与个体记忆所展现出的协商、犹豫和阐释,揭示了他们对城市流动的风险评估与意义生产。作为技术媒介,移动交互界面将平台劳动形塑为一种流动的媒介化生存。  相似文献   

2.
以霍曼斯社会交换论分析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观点出发,探究大学生群体使用手机短信行为。研究发现,被调查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主要在同龄人中进行人际传播,手机短信交往本身已经成为传播目的,希望取得成功的手机短信息交换则是其普遍的心理期望,这一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大学生群体独特的手机信息互动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交往中,手机已经取得了“元媒介”的统治地位,手机的交往特性也成为了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手机的在场方式是一种“想象性”的在场和“共时不共空”的在场的结合,它造成人们在信息交往中是处于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之中,给双方信息的获取和理解造成一定的限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共同的语境,共同的生活经验,可视手机的出现等因素在...  相似文献   

4.
社交化阅读不只是技术延伸的结果,本身隐喻着新的阅读文化和生活方式.与传统的私人性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是一种新的公共交往实践,是基于阅读私人性经验开放衍生的陌生性体验,现已成为重构公共性的重要资源与基础.这种公共交往的核心是意义共享过程,是逾越私人和公共边界的新交往模式.面对这种变化带来的新交往伦理的现实与需求,如何在关系互联的社交化阅读中实现多元自我的调适,则成为该伦理需求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受制于技术门槛和教育水平而未能充分接近、使用媒体,这与社会转型时期受众对新媒体赋权要求形成张力.本研究从手机传播的特质和影响力出发,深入实地考察底层群体的情感心理现状,并探寻底层群体的手机使用与群体情感之间的关系.经研究发现,底层群体情感缺失带来心理风险,并容易酝酿“浮层抗争”情绪.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手机传播对底层群体的抗争情绪具有疏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电子媒介手机已经拥有了巨大的用户群,其中包含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手机媒介正迎合了儿童心理上的媒介需求。根据技术决定论者麦克卢汉的观点,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它影响了我们的理解和思维的习惯,笔者认为儿童使用手机的同时,手机也不断在改变着儿童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结合手机的媒介特征和儿童的心理需求,讨论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中,手机媒介是如何被儿童所利用,又是如何影响着、异化着儿童的。以期这一现象得到传播界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7.
李政阳  云晓钰  彭玺 《视听》2023,(10):115-118
现实生活的日益媒介化使得“展演”一词有了新的实践意义,也为成年初显期群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作为社交媒体平台中重要的实践方式,成年初显期群体的数字展演呈现出更加符合现实社会与数字空间逻辑的特征。基于此,本文从媒介化视域出发,剖析15位成年初显期受访者数字展演的实践过程,发现该群体在角色呈现的过程中具有切片式表演、迁徙式生存与互动式融入的特征。同时,这些特征也体现出该群体的数字展演所承载的意涵,包括对于主体认知的挖掘、符合社会期待等。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手机智能时代的来临,手机阅读成为大学主流。权威数据显示,2013年底,我国手机网民已超5.27亿,1其中18—25周岁的人群高达40%以上,几乎与大学生群体重合,因此以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手机阅读的调查具有研究价值。作为一种新型阅读,手机阅读当然会带来新媒体的便利、迅捷,但同样会带来隐患,尤其是对大学故有的传统阅读习惯,将带来直接的、尖锐的问题。乐观者对此固然会说"好得很",悲观者却担  相似文献   

9.
郑春风 《新闻大学》2023,(3):15-27+119-120
乡村儿童手机实践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赣南地区GH乡为田野场域,采用民族志方法,从童年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对乡村儿童手机实践问题展开讨论。当前乡村儿童手机实践关联着其日益生发的新内涵:一是日常交往的在场集体性式微与个体化形态兴起;二是内部跨村落地缘、人缘的交往关系发展;三是揭示与介入乡村儿童的去制度化转变过程;四是将被遮蔽、被忽视的儿童生活世界带出,并推向乡村儿童问题的前台。文章提出社会需要对乡村儿童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型有全新的认识和行动。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数字鸿沟研究更多关注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所带来的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等问题,而数字技术变革下媒介对日常生活的全面嵌入,使得数字鸿沟转向关注交往实践问题。在数字交往视野中,可以从交往媒介、交往关系、交往场域进一步考察数字鸿沟现象。本文尝试提出四个“新议题”:一是家庭可作为观察数字鸿沟与交往实践的微观场域;二是代际反哺和同辈互哺两种模式,既可弥合数字鸿沟,又增加数字区隔的可能;三是视频化社交为信息匮乏者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四是“网瘾老人”的出现是另一种社会融入障碍。本文认为,打破数字区隔、弥合交往鸿沟的目的在于促使每个人都积极接入并融入数字生活。  相似文献   

11.
王琦 《新闻世界》2012,(11):91-93
3G手机的普及带来了日益庞大的3G手机用户群体,也给手机广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使用3G手机用户进行分析,有利于手机广告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2.
覃若琰 《当代传播》2021,(5):97-101
移动互联时代,以媒介技术为中介的城市空间实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个体与城市对话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抖音网红城市青年群体的打卡实践作为观察人与城市的互动方式,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田野调查的质化研究方法,探寻网红城市不同群体的地方想象.研究发现,网红城市中的外部群体通过媒介朝觐与"偶然性相遇"实现新刻板城市意象的再生产.小众打卡成为内部群体应对家乡网红语境的空间实践方式,最终内部群体形成小众共同体,产生与外部群体的文化边界.移动媒介使用者基于地方参与式的媒介书写实践,生成兼具互文、流动与独一无二的数字地方感.这种松散的媒介实践让人们在快速移动的当下,凝视过去传统媒介语境被忽视的微观场景,引发人与城市不可预测的自发交往.  相似文献   

13.
论情报学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交往与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认为归根到底是情报学研究主体和实践主体之间的交往与相互转换的问题.两类主体间交往和转换的质与量,决定了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深度和广度.情报学理论人(理论研究者)与实践人(实践者)在交往过程中分别带有各自的交往假设,即:理论人与实践人彼此有内在的相互需要.双方互为前提,各自的生命发展只有在双向建构、双向滋养和双向转化中才能实现.对这种转化的内容、过程、困难和障碍等的研究,是推动情报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王凤仙 《新闻爱好者》2011,(20):136-137
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讨论热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手机、IPTV、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社会信息传播、社会关系变迁乃至人类精神交往形态都受到广泛影响,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新媒介环境在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带来难题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必然也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和转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相似文献   

15.
王凤仙 《新闻爱好者》2011,(10):136-137
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讨论热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手机、IPTV、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社会信息传播、社会关系变迁乃至人类精神交往形态都受到广泛影响,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新媒介环境在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带来难题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必然也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和转变。  相似文献   

16.
殷文  李思怡  甘雨柔 《新闻大学》2024,(2):44-56+118-119
研究以留守儿童的新媒介使用为研究对象,将一起玩手机视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与同辈群体的“嬉戏”(play)方式,致力于讨论媒介与同辈群体这一社会化机制的关系。研究发现,“一起玩手机”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起关键性作用,是他们的同辈群体社会化过程(媒介嬉戏),同时也是他们抗争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份轻视、建构个体尊严的个体化过程(尊严游戏)。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数字媒介全面中介化了的交往方式,“云交往”正在成为普遍而重要的人际交往方式,并由此建构了更为扩张多元的社会关系与新型交往空间.“云交往”既体现了数字时代最为典型的技术环境,也承续着交往实践的公共价值.尽管广泛的数字交往带来了许多实践与伦理层面的困惑,但重申其中的公共性价值,仍是认识数字交往社会意义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8.
危机中的群体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是个体的共同体.个体按照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体.群体有不同的分类,按照群体的目的,相互联系的机制、影响群体成员的方式、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特点、相互作用的性质、亲密和团结的程度等,可以将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合作群体和集体等.  相似文献   

19.
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介,功能不断推陈出新。一方面,手机在中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使用;另一方面,家长和学校对于中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并不完全认同。本研究通过在上海市五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并辅以深度访谈,了解中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分析具体的手机使用行为,并对调查中的一些发现做出解释。本研究有助于指导中学生更加合理地使用手机,为家长和学校引导和管理中学生使用手机提供实证支持,同时也能为相关问题的拓展研究和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20.
听障者,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其手机接入和使用状况如何?是否会带来知识获取上的差异,目前学界鲜有研究。基于浙江省听障者媒介接触的调查,本研究发现:(1)听障者群体内部存在着手机接入沟,文化程度是预测听障者手机接入与否的重要因素;(2)听障者在手机使用广度和具体使用功能上都存在显著的人口统计差异;(3)手机接入水平和使用功能差异对知识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