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构建“双线并行”的专业和课程诊改体系,在专业层面实施专业建设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诊改,在课程层面实施课程建设质量和课程教学质量诊改。两个诊改双线并行,有利于解决“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两个诊改周期不同步的矛盾,条理清晰,便于操作,有利于诊改工作的推进实施。对诊改复核指引提出修改建议,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课程教学质量诊改摆在更加重要地位,引导学校将注意力转移到人才培养上来,发挥诊改的正向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秉承课程建设的优良传统,全面落实OBE理念,构建“三改三抓三强”课程建设工作体系,即通过改体系、改内容、改方法改革课程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抓队伍、抓教材、抓资源紧抓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通过强管理、强平台、强投入构建完善的工作治理体系,全面助力一流课程建设,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相似文献   

3.
韩幸娜 《文教资料》2021,(3):153-155
专业是高职院校提升内涵的重要着力点。基于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提取专业定位、师资结构、学生规模、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六个观测点,通过数据分析服务院校内部专业诊改,履行人才培养质量主体责任,提出建立专业常态化自主诊改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教学诊改对高职院校自主履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内涵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教学诊改全面深入,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文章针对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实践中面临的诊改理念认识不到位、诊改重视程度不够、师生内生动力不足、诊改运行不畅、平台支撑不够等现实困境,提出把握核心理念、高度重视诊改、健全激励机制、精准打造“两链”、加强数据平台建设的新时代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诊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包装印刷为东莞特色产业,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以产业发展需求及学生职业发展前景为目标,构建了以培养专业知识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有机融合的印刷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与诊改等实施策略,着力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背景下,建立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制度使命重大。教学诊改的根本旨意在于落实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责任,因此教学诊改中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最重要的主体--学生和教师必须在场,有所作为,然而事与愿违,师生缺席教学诊改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既受长期以来形成的高职教育质量保证制度路径依赖的影响,也与教学诊改制度研究与设计中对职业教育治理误读、科学主义导向的运行机制等有关。坚持教学诊改的育人属性,澄清重要利益相关方的权力和责任,优化制度设计,采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和手段,能够一定程度上促使高职院校教学诊改中的"人"从缺席走向在场。  相似文献   

7.
在智慧教学背景下,大数据、智能教学平台、信息化质量诊改平台等新技术的发展,高效地保证了高职院校课程诊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考验了高职院校通过智慧平台进行课程诊改实践的信息化能力。本文以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外贸函电为例,结合学校“55821”质诊体系,依托信息化诊改平台,从课程诊改基础、课程质诊准备、课程诊改思路、诊改成效和诊改反思五个方面入手,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诊改进行了实践探索,以期为相关院校同类课程提供课程诊改实施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8.
创新发展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教学诊改是大数据背景下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全面实施教学诊改,必须深刻理解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诊改的基本理念:诊改目标的持续改进、诊改动力的内生性、诊改方式的常态化、诊改程序的透明化、诊改结果的多样化。同时要从优化状态数据平台、建立数据采集与整合专业队伍、健全数据采集与使用机制保障等方面协调展开,进而推进高职教学诊改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职院校课程诊改中的不足,根据"金课"理念的"两性一度"要求,提出基于"金课"视角下的课程"诊改"建设的思考。通过深度产教融合,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完善激励和运行机制,校企共同构建"人格塑造、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全人教育课程体系,培育"金课"建设的土壤和种子。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教育部发布一系列文件要求高职院校自主履行办学主体责任,作为利益相关方的办学主体单位,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势在必行。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学校层面、专业层面、课程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五个横向系统中,课程是人才培养质量生成过程中的基础环节,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和学生链接的桥梁,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平台,是关系教师层面诊改、专业层面诊改、学校层面诊改是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性指标。本文从课程诊断与改进的困境,课程诊断与改进运行框架的构建、课程教学平台及数据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高职高专课程诊改与建设,是近两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内容。《病理学》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下这个时代的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推行课程诊改,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兴教学宗旨,构建围绕学生为出发点而发展开来的新讲堂,实现高职《病理学》教育质量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课程质量的高低是决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分析了当前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中的常见误区,设计了由课程目标体系、课程标准体系、建设实施体系、课程诊改体系四个诊断因素、十二个诊断点构成的完整的课程诊断与改进体系,同时对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目的是要学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从增强质量意识入手,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改变依赖外部评估的思维定式,自我保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按建、诊、改、升的顺序,逐步推进诊改工作;加强考核和复核,确保诊改工作的落实。因此,高职院校应切实发挥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全面探索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目标和工作机制,从而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已成为事关学校内涵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如何有效开展高职院校诊改工作成为当前各高职院校在优质校建设中关注的重点问题。高职院校诊改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开展自我诊断与改进。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教学诊改中,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抓手,以课程层为突破口,在建立课程层自我诊断与改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深入课程过程管理,打开教学过程质量管理的"灰箱",实现课程质量管理螺旋式提升。  相似文献   

15.
目前,“诊改”是职业院校工作的重头戏,课程是诊改的五大层面之一,如何实施课程诊改尤为值得关注。本文以中职学校《数字影音处理》课程为例,从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有助于课程教学诊改。  相似文献   

16.
专业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专业诊改工作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为例,介绍专业建设目标的设定、专业"8字螺旋"的构建,通过专业诊改工作的实施,构建"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人才...  相似文献   

17.
根据当代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趋势、学生发展特点、学校实际、区域教育文化发展水平的现状,以问题为导向,融合岗课赛证一体化,合理解决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岗位+专业”“岗赛证+课程”“校企社+混改”“多方+评价”融合,优化人才培养学徒制新方案,构建课程四阶新体系,推进教学适宜新改革,完善育人诊改新格局,形成需求、标准、过程与评价融合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机制,从而推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健康持续发展,使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发展与当代人才发展需求相适应,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循数治理"助力职业院校内部质量诊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文容 《成人教育》2022,42(5):72-77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开展职业院校内部质量诊改工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工作。但当前职业院校在诊改过程中存在评估标准国标化、诊断标准趋同、诊改动力来自外部、诊改内容局部、诊改过程周期性五大困境。“循数治理”独特的优势可有效破解五大困境,助力职业院校进行自律式诊改、特色化诊改、主动性诊改、整体化诊改和常态化诊改。  相似文献   

19.
结合高职数学课程新的教学模式特点,通过多年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从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诊改实施情况、诊改建议以及措施、诊改的效果六个方面进行分析,重点对测信类专业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合理的改进与实施。  相似文献   

20.
“人体运动学”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中理论知识较多且复杂,一直是教学工作中的难点。依据国家对专科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现行要求,以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实践过程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和专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对“人体运动学”课程建设进行探讨和思考,提出建设策略、教学模式及问题诊改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