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慕课的兴起和发展不断挑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本着受众群体庞大、资源广泛、学习时间灵活等优势,慕课受到各大高校的青睐和重视。以跨文化交际慕课为例,在了解跨文化交际慕课现状的前提下,深入讨论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慕课中导入和渗透的必要性。对导入的中国文化内容做细致分类和划分,重新定位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慕课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针对中国主流慕课平台的学前教育慕课,构建了基于用户满意度视角的学前教育慕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问卷调查和质性资料分析对学前教育慕课进行了全面的质量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对于慕课教学资源维度相对满意,而在慕课教师队伍、慕课教学效果以及慕课教学技术上满意度不高。因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强慕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配套线上服务;第二,丰富慕课教学内容,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第三,完善慕课的考核方式,实现多元化评价;第四,改进慕课教学技术,创新设计慕课。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学习者感知价值维度、教学者维度、在线课程维度、感知易用性维度、课堂实验维度、学习环境维度等6个维度,对大学生慕课学习满意度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经过线性概率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教学者态度对大学慕课学习满意度呈现出最为显著的正向影响。(2)就感知易用性维度来说,相较于设备支持程度,平台的便捷性对在线学习满意度影响更加显著。(3)对学习者个体来说自我满足感越高,对慕课课程满意度也越高。(4)就控制变量而言,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在线课程的满意度也越高;学生的学校水平越高,其对在线课程的满意度越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大学慕课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慕课"教学模式的出现,给现代教学理念与课堂文化形态注入了活力与挑战。面对理工科课堂的大量公式推导与理论讲述,学生表现出听讲后脑海中有效信息量有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主动性。引入"慕课"教育后,更多与更生动的知识被学生主动地"课前"学习,"课上"则进行"应用"、"分析"、"评价"、"创新"的更深层次教学。通过课上有针对性的活动开展,让抽象理论实物化,也鼓励了学生学"慕课"的主动性。理工科研究生的实例教学表明:理工类课堂采用"慕课"后,具有了"开放"、"民主"、"创新"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5.
"慕课"教学模式的迅猛发展挑战了传统大学文化建设体系,弱化了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贯彻,冲击了大学文化生态的稳定性和传承途径。从大学文化的积淀和继承、大学功能的强化和外延、大学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以及教育全球化的融入来看,"慕课"又对大学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为了应对"慕课"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挑战,应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构建在线文化为抓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慕课教学与混合教学仍是后疫情时代的一个重要教学形式。近些年,虽然我国的慕课课程在数量上增长较大,但慕课视频质量良莠不齐。为改进与优化慕课视频的设计与开发,使用网络爬虫技术,将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14类(约3 800门慕课)慕课学习者的课程评价数据作为数据源,使用MAXQDA软件开展质性分析。在使用类属分析法对大数据进行三次编码分析后,结合广大学习者的需求与建议,从教师讲授、声音、平台、画面、内容、制作、用户七大维度出发,认为慕课视频的设计应该考虑教师教学技能专业化、音频听觉体验流畅化、平台学习方式便捷化、画面视觉效果自然化、教学过程全程化、教学任务系统化,建议从这几个方面改进,有效提升慕课视频的质量,提高慕课教学的学习体验与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慕课"正日益受到教育界及全社会的关注,并引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新一轮发展。文章从技术、经济、社会、教育和管理等多个维度、不同视角对职业教育"慕课"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对"慕课"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慕课"的建议,即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者的各自特点,建设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学习者的"慕课",由政府主导,主要包括政府投资、顶层设计、课程品质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王娜  张嘉欣 《海外英语》2022,(23):93-95
该研究基于探究社区理论,通过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对慕课学习者的在线临场感以及其内部维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慕课学习者对在线临场感感知为中等偏上水平,在线临场感的四个维度显著相关,教学临场感、社会临场感以及学习临场感都可显著预测认知临场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学习临场感,社会临场感次之,教学临场感最弱。  相似文献   

9.
研究知名慕课平台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数据,并对学习者访谈,从学习内容选择、学习动机和在线互动行为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幕课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较为强烈,对慕课有较高的知识期待.在线学习者学习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异,也反映了慕课学习者的多元学习需求.未来慕课的发展应着重满足学习者的学习愿景,提高网上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水平,组织更专业、更富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习.  相似文献   

10.
唐芳 《英语教师》2022,(24):21-24
以CALL环境下自主学习为研究视域,提出依托慕课平台提升中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路径与对策。通过行动研究方法,即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探讨CALL环境下提高英语学习有效性、提升中学生英语文化素养,以及慕课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与英语文化自主学习融合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育目标分类对慕课中通识教育课堂内容的科学规建功效甚大,高校的慕课应吸收传统教育的优点来进行转型。同时,高校的任务是对人进行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战略。首先对慕课与传统教育的区别、通识教育与慕课的关系分别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从"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三个维度对慕课中通识教育的课堂内容设置进行探讨。通识教育与慕课的结合能支持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将改变社会的学习生态,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11):20-21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输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几年慕课大规模兴起的背景下,慕课以其开放性、大规模的特点为中医文化的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拓宽中医文化的传播渠道,加快中医文化的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解读了慕课与翻转课堂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从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课程体系的建构、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建构四个维度构建了基于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以实现慕课、翻转课堂与实践课程的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混合教学模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谢慧蓉 《成才之路》2022,(12):105-107
通过研究现有的基于慕课的对外汉语教学相关文献,文章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从五个方面进行综述:一、慕课对传统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二、孔子学院和慕课建设;三、慕课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四、慕课平台建设的现状与思考;五、慕课对中国语言文化推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慕课平台的建立开启了高等教育的新模式,也推动了汹涌的教学改革浪潮.基础教育中教师文化缺失是制约课改深入发展的瓶颈,而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有助于教师其实现教书育人和专业发展,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文发展氛国,需要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觉促进语文学科的文化认知、自觉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化行动、自觉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文化方向,从而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发挥慕课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6.
从"慕课"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分析其优势特点对传统大学教育地位的挑战,同时也通过比较分析传统大学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对"慕课"进行冷静思考,分析传统大学改革的必要性,结合"慕课"优势和传统大学的文化,提出与传统大学教育耦合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知识源流、学科联系、社会角色、审美娱乐、多元文化这五个维度的分类框架,选取2014年—2018年发表的12个初中HPM课例,分析它们体现了哪些数学文化内涵。得到结论:HPM课例经常使用"知识源流"与"多元文化"维度的数学文化元素,很少使用"社会角色""审美娱乐"和"学科联系"维度的数学文化元素。提出建议:深入开展教育取向的数学史文献研究;夯实HPM的理论基础;不脱离学校数学教育的现实,开发HPM课例。  相似文献   

18.
以三大教育云平台为例,根据三大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中文简称“慕课”)平台中提供的云服务,运用个案分析、体验式研究、文献分析的方法基于云服务的视角下,以SaaS、PaaS、IaaS为三个维度分析研究“慕课”平台云服务特点.通过比较分析三大平台的服务异同,探讨教育平台的云服务发展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正逐渐成为应对国际政治、经济、道德危机的精神寄托。在"慕课"兴起的大背景下,"慕课"在拓宽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及时提供信息反馈等方面给中华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基于此,文章提出建立面向国外及高校受众的中英文"文化慕课"平台,从而拓宽文化传播途径,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大学一直是作为慕课运动的主力军和引领者存在,但在具体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不同的大学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大学慕课种类繁多,从基本教学功能可以区分为专业课程类慕课、基础课程类慕课和通识课程类慕课。根据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架构分析和概念界定可以了解其独特的教学特征,相应地反映出对于慕课的特殊需求。在此基础上,可以明确教学研究型大学慕课建设的目标定位,即主要致力于建设优势品牌慕课、专业紧缺慕课、技术创新慕课和校本特色慕课。同时,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从学校层面明确慕课应用的态度,从教师层面加强慕课应用的认识,从学生层面了解慕课应用的需求,从教学层面形成慕课应用的策略,从而构建科学有效的慕课应用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