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名著 ,同时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 ,它开创了我国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表现形式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和小说、戏剧的始祖 ,而且它的写人艺术达到了超前的成熟。从历史的角度讲 ,《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记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 ;从文学角度讲 ,《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 ,给人们展现了千姿百态而又各具个性的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 ,如秦始王、项羽、刘邦、汉武帝 ;有家喻户晓的朝臣 ,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 ;有身经百战的名将 ,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 ;有改革家 ,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 ;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 ;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 ;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 ;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孟等等。他们个个活灵活现 ,生动形象 ,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一说《史记》中的人物 ,我们不能不说项羽和刘邦。关于项羽和刘邦 ,自古人们见仁见智、观点不一。拥项羽者言 :西楚霸王出身名门 ,少有大志 ,勇猛过人 ,恪守信义 ,侠骨柔情 ,乃铮铮男子汉也 ,岂刘邦下流小人所能及。捧刘邦者曰 :项羽勇而无谋 ,气量狭小 ,岂能比刘邦善假谋略 ,大人大量...  相似文献   

3.
《史记》开创了以写人为中心的述史体系。司马迁对进入本纪、世家、列传的人物选择,的确存在所谓“自创其体”而又“自破其体”的情况,这正表现出史家在名、实问题上对实的注重与“稽其兴衰存坏之理”的写作意图。《史记》作为社会全史,叙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却未给史官作传,未始不是一项缺漏。  相似文献   

4.
5.
悲剧人物的生活命动具有多样性,多次性,其性格也多有丰富性与完整性,但是,悲剧人物均以积极思想去面临痛苦与灾难,从而表现出一种顽强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史记》对人物使用了以类相从、连类相及的编排方法,其悲剧共性极为突出.但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史记》作为一部史学巨著是无法同时被视为文学经典的.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的文学典型形象,正是《史记》突出的文学成就之一,而这源于司马迁很好地把握住了人物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史记》人物的"说"颇有鉴赏的意义。周公之"说"感动天地,刘邦之"说"安民得天下,蒯通之"说"让自己死里逃生,三位人物的三段话知己知彼,逻辑精当,言简意赅,新意迭出,对今日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史记》全书共130篇,其中写人物的作品共112篇,在这当中有57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字标题的,另外还有一些是几个悲剧人物的合传,如《屈原贾生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刺客列传》……粗略统计,全书写了约120多个悲剧人物,而这些悲剧人物多以惨痛的死亡经历告终。按死亡意义,可粗略地将悲剧人物分为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9.
以《史记》中较为人们所熟悉的历史人物的记述为基础,通过分析这些不同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背景、社会教育以及性格特征和利用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等来总结出这些历史人物从事历史活动的主要动机,并进一步分析在这些动机的促使下所形成的历史事件。分析的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自我实现、功名利禄、私欲、爱国、报知遇之恩等。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史记》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性格各异、形象鲜明的社会下层人物,这些人物生动、真实,形成了下层人物群像.诸如刺客形象、游侠形象、商贾形象、医者形象、女性形象等.研究这些人物群像,探讨其意义价值,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史记》的伟大价值,也将有益于当今的世风.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为我们提供了汉武帝以前三千多年历史中一条五色斑斓的人物形象画廊.本文通过对其中几个悲剧人物形象的分析,反映司马迁独特的审美观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中的英雄多为社会悲剧或道德悲剧的主人公,胸怀大志勇于进取、有奇才奇能又建奇功却结局悲壮。司马迁秉持唯物史观,其坎坷的个人际遇,适逢春秋战国至秦汉奴隶制—封建制过渡期剧烈的社会变动,时势造英雄,使《史记》中塑造的悲剧人物为历史史书罕见。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学习受到更多教育界人士的重视。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可以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推进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本文仅就《史记》中描写下层人物的文学价值予以分析,以期对语文教学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以还原《史记》原始创作的动因、意向和方法为目的 ,从技巧这一阐释层面入手 ,来把握作者前创作心理及创作期心理 ,对《史记》人物的审美特质由点及面作了创作论上的观照  相似文献   

15.
《史记》在借人明史时灵活运用反复修辞,在昭示人物命运、揭示人物心理、活化人物形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现出一种自觉的叙事策略,并在具体运用这一策略时融入太史公本人浓烈的情感,多方面提升了人物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以全国报刊索引和中国知网为主要依据,收集近十年来有关史记人物研究的学术成果,在对这些成果进行整理分类后看出:研究者所研究的对象,主要为类型人物和个体人物两大类;所选择的研究角度,既有以传统的史传文学和艺术为视角的研究,同时还有以全新的独特视角对《史记》人物所作的历时性研究;研究方法更加多元,有文艺学的方法、文史结合的方法、文化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心态史学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还有从理论上对《史记》人物特征做整体的概括,充分显示出《史记》人物研究视野的拓宽,研究向纵深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史记》中,司马迁重视人物容貌品评,有着非常鲜明的道德价值标准:恶人有恶貌;好人有美貌。由于存在较多特例,司马迁又修正了自己的容貌观念,超越外在形貌束缚,重视人物道德品质、历史功绩、社会影响等让人生价值得以延续的本质内涵,从而开辟了塑造文学形象类型的第三条途径,即矮小丑陋的形象却因高尚的道德品质、巨大的历史功绩或深刻的社会影响而更令人尊敬,对后世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根据篇章语言学理论并通过对大量语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汉语叙述体篇章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指示指称的使用容易出现指示指称的混用、该用指示指称而未用、指示指称前缺少先行词等几种偏误。造成以上偏误的原因主要是目的语知识的干扰、汉语语感的缺乏、教材和教师指导的不足。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明确目的语能力的培养比语言结构的理论分析更重要,语法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句子层面,应该深入到语段、篇章中去。  相似文献   

19.
评论《史记》人物的诗歌是《史记》评论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其它评论形式几乎同时,诗评《史记》人物出现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兴盛于唐宋。诗评《史记》人物见解深刻,感染力强,具有其它评论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短距篇章环境中,指称词语的选择多受指称词语可及性的影响。指称词语的可及性越高,使用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从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形成、使用习惯及原指角色等方面看,"新文化运动"前,汉语语篇中指称语的选择受指称词语可及性高低的影响很小,更多地受制于汉语指称词语自身的发展与使用习惯以及篇章中原指角色的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