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魏晋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一诗及其英译本进行及物性分析来探讨诗人的生态观,从而展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生态话语分析方面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登池上楼》及其英译本主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来体现诗人尊重自然、亲和自然的自然生态观;通过行为者的拟人化来展现世间万物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的社会生态观;通过关系过程来表达诗人顺从性情,归隐山水以期追求"自我"的精神生态观。研究发现,汪榕培译本和许渊冲译本的及物性分布于原诗差距较大,但生态观和原诗相近,汪榕培译本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2.
王萍 《英语广场》2023,(12):39-42
本研究基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白皮书英译本语料,运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理论,运用语料库工具对两部白皮书的语料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两部白皮书的主题由宏观的政策体系转到了具体的政策布局,我国10年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我国一直向着绿色低碳方面不断发展,这样的变化体现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本研究以期为和谐话语分析理论拓宽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和谐话语分析从生态话语观出发,着眼于话语的建构,是在中国特定语境下的系统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新路径。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的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在和谐话语分析框架下以《我们共同的家园》语篇为分析对象,关注语篇层面的小句及其及物性、语气、情态和参与者主位等语言特征,分析后发现:COP15宣传片遵循和谐话语分析的“一个假定三个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既强调了人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主体作用,有力地传递了中国及中国人民积极践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公约,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强决心和行动(良知原则),又表达了人类是生物多样性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亲近原则)。  相似文献   

4.
家园意识作为生态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凝聚了人类对当下的存在状态、居住环境及自我的独特思考。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清新秀丽,蕴含着深厚的生态家园意识。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框架,通过对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及其三个英译本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来探讨诗人所构建的自然家园、社会家园和精神家园。研究发现,《山居秋暝》及其英译本通过物质过程赋予非生命体参与者以生命特征构建出一个清新灵动的自然家园;通过生命体参与者的言语过程和物质过程构建出一个勤劳和睦的社会家园;通过赋有特殊意境的物理性场所参与者和非人类生命体参与者构建出一个闲静淡雅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郭琳惠 《海外英语》2013,(21):257-259
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系统来体现,而及物性系统包含六种不同的过程。该文主要从及物性对等角度对唐诗《回乡偶书》及其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作者还提出了自己对于该诗的英译本,以期更好地检验概念功能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从经验功能的角度出发,阐释李白的《静夜思》及其两个英译本及物性中的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通过表格形式对原诗及其二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英译本与原诗的表达差异,发现译文一从形式和及物性上,更忠实于原诗。  相似文献   

7.
戴源蒂 《英语广场》2022,(36):39-42
当下女性话题愈发引起社会关注,公共平台上的女性话语建构对女性身份表述和女性主义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生态话语分析视角出发,以物性系统理论为指导,选取了近年来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四场女性主义演讲作为研究语料,对其及物性过程分布特征、话语生态取向以及话语建构策略进行探究。希望对后续优化女性话语建构,促进社会两性生态和谐稳定带来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及物性视角对《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英译本进行话语分析,旨在探讨讲好中国扶贫故事的话语建构方式和价值意蕴。研究发现,语篇以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为主讲述了中国脱贫攻坚的有效经验、减贫成效以及重大意义。物质过程以launched、built、carried、established等表达“建设”意义的动词为主,完美呈现了中国人民踏实勤奋的形象。关系过程主要以be动词为主,通过识别类关系过程将减贫视为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归属类关系过程描绘了有信心、有能力、有担当的中国。以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为主的及物性系统结构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话语建构方式,对于研究其他类型的中国故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葛璋怡 《英语广场》2022,(23):40-42
随着全球各国产业的逐渐升级,能源消耗与日俱增,工业化进程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成为每一个国家、各个学科领域无法避开的研究课题。随着生态问题研究范围的扩大,评价理论视角下的生态话语分析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语篇分析和文学评论,成为一个热门的语言学研究范畴。本文介绍了评价理论和生态话语分析这两方面的内容,结合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从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方面对小说《野性的呼唤》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探索小说中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以及蕴含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0.
谷绪薇 《英语广场》2023,(13):17-20
生态翻译学是近二十年来中国翻译界的全新理论,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指导方向。本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以《富萍》的葛浩文英译本为例,详细诠释译者对文本进行移植、适应选择,从而达到生态平衡的过程。本研究的目的是为生态翻译学理论在中国现当代小说汉译英中的运用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11.
自然诗歌作为一种有益性话语,对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理论,从生态话语分析的角度对诗歌《春》进行及物性、语气、情态、评价、主位结构和信息系统等多层面解读。一方面希望诗歌语篇分析提供一个新视角,丰富生态话语分析研究;另一方面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他对自然的态度和感受,揭示语言背后诗人的自然生态观,以期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进而主动去关爱自然,保护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12.
王雅楠 《海外英语》2014,(15):241-242
该文以批评话语分析为视角,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Fairclough的话语分析三维度分析法作为理论框架,从分类、及物性、情态、转换、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等方面,对《经济学人》关于2013年初中国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以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选集》的英译在中国"中译外"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田海龙提出将翻译作为社会实践进行研究的话语分析模式,该模式能够跳出传统翻译研究的局限性,从更广泛的维度来全面探讨翻译活动涉及的各个环节,可被用于分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的产生、传播和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美国自然主义作家亨利·梭罗的散文作品《瓦尔登湖》以热爱自然的情怀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具有较高的生态学价值及研究意义。选取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及物性系统对《瓦尔登湖》中关于动物的话语进行生态分析,以探讨作品中人与动物之间的生态关系。研究发现,梭罗主要运用及物性系统下的物质过程、心理过程以及行为过程构建了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传递了积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节气古诗词通常表达的是诗人对于自然环境和农耕生活的重视和赞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为框架,以郑板桥《七言诗》为例,对节气古诗词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研究表明,诗中以气象过程及作为其隐喻表达式的关系过程来描述节气的气候特征,以关系过程来表达作者对竹子等事物的形状及特征的鉴赏,以物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沈昱  袁亦宁 《海外英语》2014,(11):128-130
作为经验功能中一个重要的语义系统,及物性系统将经验世界视解为一套可操作的过程类型。在古诗英译中,及物性过程在原诗经验功能的再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文选取《琵琶行》及其三种英译本为对象,从及物性的角度对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统计各种过程的数量及所占百分比,探讨其在经验功能传递上的不同表现与特点,拓宽诗歌英译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为视角,在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环境成分及其评价价值的框架下,对比分析了《红楼梦》中刘姥姥和王熙凤人物形象的差异,旨在证明作者对及物性系统的选择和运用对表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系统观出发,生态翻译学通过译者责任、适应选择以及译有所为三大理论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及其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予以阐释.许渊冲在《诗经》英译本中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充分体现翻译生态环境下译者源于责任作出适应选择,最终达成"译有所为"这一过程.从中国本土的生态翻译学理论视野研究中华杰出译者的中华典籍外译作...  相似文献   

19.
《动物之神》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12岁少女艾莉丝·维斯顿在自家经营的马场的一段成长经历,全景式地呈现了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被异化的关系。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对作品中的语言现象进行话语分析,可以挖掘出隐藏在文本表层的语言使用动机,深入阐释人物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揭示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单一的价值评判模式对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精神生态的扭曲与破坏以及作者对构建和谐生态社会的期盼与探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唐诗《题都城南庄》及其三个英译本为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将原诗和三个英译本视为不同的语篇,分别进行及物性分析。功能成分诸如参与者、过程类型和环境成分等方面的形式对等往往导致概念功能对等。功能分析为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较为客观的新方法和新视角,并检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