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娟 《文教资料》2012,(10):25-26
在全球信息和知识汇聚交融的今天,在东西方话语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修辞互动以象征的方式渗透进日常交际的今天,对中西话语交流和修辞互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中西修辞发展历程、定义及修辞观进行简要比较,使读者对中西修辞有初步的了解。知己知彼,方能在中西修辞互动中抢占战略高地,争取话语主动权。  相似文献   

2.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郑州市5家公立医院的500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公立医院中医务人员视角下的医患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医务人员的医患信任度与工龄和职称相关,工作10-15年之间医务人员的医患信任度最高,其次为工作5年以内具有初级职称的医务人员,而工作5-10年具有中级职称的医务人员的医患信任度最低。现行医疗体制引发医患信任危机,医务人员的风险预期和风险承担能力影响其医患信任,加强医患沟通有助于建立医患信任。  相似文献   

3.
"权势"和"等同"关系是社会文化中的普遍现象,深刻影响着话语交际的互动模式和话语结构。通过对比分析中西语境中称呼语、指令言语、话轮转换等言语行为的差异,从话语交流的微观构建方面,研究中西方社会文化中权势和等同因素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所谓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交流越来越密切,人们也更感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面对着与全世界的沟通我们需要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做深入的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并非空洞的词汇,它的形成与中西方文化形成时期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互动。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进行中西交流,合理处理中西交流中的各种问题,也有利于更好更顺利地发展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在中西方的频繁交流互动过程中,其课堂教学方面的差异也越来越突出。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浅析中西课堂教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西高等院校本科教育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课程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论述中西高等教育中本科培养模式的差异,以此了解西方高等教育中本科生培养过程,并创造更能适应中国发展需要的高等本科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的话语系统经历了由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到西方话语的过程。运用这两套话语所编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虽贡献显著,但教训也深刻。这两套话语系统各自的特殊性既赋予所编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不同的时代面貌与学术风格,也导致了各自明显的偏颇。要矫正这些偏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中国现代文学的本体规定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以及它自身所包含的中西知识的内容,采取西方话语与民族话语相结合的方法来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8.
以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为中心,梳理了译者通过其翻译活动阐释中国核心的哲学思想。理雅各的翻译活动推动了中西交流过程中的相互包容与融合。他的译本也成为19世纪中西对话的重要媒介,为西方社会理性、客观、科学地看待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架通了桥梁。通过研究《论语》英译有助于中国文化典籍的传播,服务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话语竞争力,反推西方汉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态度,寻求中外译者的协同交流。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文学中对异域环境和人的想象,喜欢抒写爱情的西方文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在中西文明交流的背景下,便开始热衷于描写异国恋情。随着中西文学交流日渐频繁,到20世纪,这类小说层出不穷,但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模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被西方话语想象出来的,中国其实是西方人不断构建超越自我、肯定自我的一个文化他者。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反思自我文化,重塑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0.
张玫 《现代企业教育》2014,(12):436-436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指医方(以医生为中心的医务人员)和患方(以患者为中心的患者及其亲属)在医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协调匀称的相互关系,通俗一点就是在医学活动的过程中医生和病人之间形成的和睦、融洽、相互理解信任的一种人际关系。本文从分析当前医患关系不够和谐的原因入手,结合工作多年的经验,简要谈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语境与当代传媒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范围的现代性思潮中,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西方重要学者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中国学者同样在面对这一问题。如何对全球化话语的合法性加以思考,并对全球化中的传媒文化加以定位,进而表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身份,即强调差异性、边缘性、少数话语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多元互动对话,均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林双梅  林盈  廖妍敏  游晟 《海外英语》2023,(22):203-205+208
本文将中西医疗题材纪录片置于叙事学的研究视野中,选取《中国医生》《纽约医生日记》(第一季)为例,通过厘清二者在叙事题材、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及叙事空间四个层面的叙事异同,梳理中西医疗题材纪录片各自的叙事启示。研究发现中西方均善于运用平行叙事结构,通过病房、手术室和会议室等常见空间场景建构多元立体的医生形象。不同的是,中国在叙事题材上侧重歌颂人间温情,西方则倾向赞誉职业理念。  相似文献   

13.
纵观中国和西方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心理,造成了中西在审丑观和审丑艺术实践上的明显差异.中国侧重于对丑美并存和对比性关系的认知,往往以丑反衬美,美是艺术表现的终极目的,而丑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西方则不仅将艺术创造中的审丑视为能引起快感的观照生活与求知的过程,而且发展到把丑看作社会现实与心灵现实更真实的本质的显现形式,其审丑艺术的表现显得更为直接和普遍.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论把文学看作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审美显现,西方更倾向于认为文学是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反映。由此也形成了中西方在理解艺术真实问题上的传统差异:中国侧重作品思想内容与人的思想感情的一致,西方强调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的一致。虽然中西方艺术真实论内容着重点不同,但是二者都认为文学应真实反映自己的描写对象。本文正是在认识文学本质观的基础上对中西艺术真实论进行大致比较,并简单阐释艺术真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受西方批评话语的强势包围,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模式乃形势所迫。"感兴"是具有中国民族传统和文化底蕴的文学批评模式。尽管它在参与建设中国现代文论的过程中遭遇困境,但不应当被遗忘,而应当在中西交融中获得新元素和新力量。感兴批评法从审美体验入手,与修辞论美学结合,展现民族传统批评法的新貌和解释效力,从而融入现代文论的话语环境。  相似文献   

16.
温婷 《现代语文》2015,(3):94-98
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业已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和学界关注的热点。基于口语语料库,对医疗机构话语中,患方话语的非和谐性语用策略予以分析汇总,并与医务人员的非礼貌性语用策略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医患双方非和谐语用策略的趋同性和趋异性,并从中总结出医患矛盾触点,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存在观是较为感性的.在抽象思维中进行概括:西方的存在观是较为理性的,侧重实证下的讨论。但二者对诗歌抒情性的肯定是一致的。作者读了泰戈尔和宗白华两人的诗,试图从中进行一些比较,希望找出中西情感表达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西思维的差异与比喻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思维方式都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在此中西早期文学中都有大量的比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西方文化发展了一套逻辑性很强的思维方式,而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则保存了许多具象的成分。这种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比喻的不同;西方人更倾向于将比喻作为一个外在的修饰,而中国人则将比喻作为思维的一部分。具体地说,西方的比喻更复杂,繁复,中国的比喻乘法,明快;西方的比喻倾向于写实,中国的比喻趋向于写意;由于价格观的不同,中西比喻在内容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由于众多重大事件,近年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极为频繁,其中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之对比讨论成为了一个焦点问题。中西文学作品中以"歧路"与"穷途"为主题的故事或诗歌为这一讨论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对比相关作品,有助于考察中国历史上集体与个人主义之间的消长,并进而反思历史,总结近年中国在中西交流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20.
凌叔华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女性作家,她在与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尤其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交往过程中,体现了其自身拥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的书写,是其中西跨文化交流的重大成果。《古韵》通过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串联起清末民初旧式大家族的生活图景,在跨文化的写作语境中想象和虚构了中国形象,为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的独特气韵。同时,对于如何在西方话语系统主导下求得东方话语的表述权,凌叔华的《古韵》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