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章茜 《英语广场》2020,(11):10-12
"隐性进程"是叙事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短篇小说《A.P.》在显性情节的背后存在一股不同的叙事暗流。显性情节是美国的赛奥比一家住进巴黎的一所旅馆,这家的男孩意外得知自己父亲年轻时的风流韵事,而隐性进程则聚焦于男孩成长过程中家庭温暖的缺失。在小说中,隐性进程在表达主题方面与显性情节形成补充关系,让隐藏于情节发展背后的关于男孩家庭缺少温情的主题意义显现,共同形成对小说整体的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2.
以隐性叙事理论为视角,美国浪漫主义经典之作《红字》存在一明一暗的双重叙事进程。不同于以“原罪、救赎”为主题的显性情节,其隐性情节向读者呈现了三种家庭共同体形式——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共同体的崩溃、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共同体的建立以及两者兼具的家庭共同体的新生;书写了海丝特四人在跌跌撞撞中寻觅家庭共同体的过程,表现出主人公强烈的家庭渴望。探究其隐性叙事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物的矛盾形象,发掘小说传递的另一重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叙事进程值得研究.《色·戒》显性进程围绕暗杀、被暗杀、死亡等情节展开,而造成王佳芝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则成为一种隐性进程.在情节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贯穿文本的另一种叙事动力,即女性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为主导的隐性叙事动力.这一明一暗的两种叙事运动并列前行,相互之间形成对照、对抗和互补的关系,从而产生强烈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4.
结构主义叙事学注重研究文本的共时性结构,形成一种静态主义的研究模式,但是近年来,西方叙事学逐渐重视对叙事进程的研究.很多叙事作品具有两种叙事进程,一种是显性的,另一种是隐性的.大部分学者只注意到了作品的显性叙事进程,却忽略了隐性叙事进程,也就忽略了作品的潜文本,而这种潜文本往往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与显性文本构成互补或解构关系.《生死疲劳》也存在一个隐性叙事进程,这个隐性进程对小说的显性文本构成了挑战,形成了颇有意味的反讽效果.对其进行分析,以探讨这个隐性叙事进程与显性叙事进程所构成的张力与反讽效果.  相似文献   

5.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动态地揭示了语言的深层建构过程,其层创结构为叙事"隐性进程"的解读提供了新思路。通过阐释层创结构在叙事"隐性进程"中的认知运作机制发现:(1)概念整合在文学研究领域具有普适性;(2)该机制对文学作品中语言、人物行为、人物心理的叙事"隐性进程"发挥建构作用。从概念整合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且可深刻揭示叙事语篇背后的认知机制,并极大地深化文学文本的显性及隐性主题。  相似文献   

6.
铁凝小说《哦,香雪》存在两种叙事进程,即显性和隐性。隐性叙事进程与显性叙事构成互补或解构关系。铁凝通过对物象、片段铺设、插叙、环境等隐性叙事方面的建构,全方位、立体式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又使得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深沉,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钟丹 《文教资料》2020,(9):23-24
《庇护所》是艾丽丝·门罗最新短篇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中聚焦中年女性生活困境的短篇小说。小说的显性进程,是女主人公不遗余力地把家营造成丈夫的庇护所。表面上,女主人公极度克制情感,完全丧失自我;但贯穿小说始终的隐性进程,是对男主人公彻头彻尾的讽刺,揭示了女主人公无声但坚决的反抗。这一明一暗的双重叙事,颠覆了男女主人公的家庭地位,更好地传达了门罗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虚构叙事这一研究领域,叙事学和文体学等界面研究一直围绕情节发展展开。但在不少虚构叙事作品中,存在双重叙事动力:在情节发展后面,还存在一股贯穿作品的隐性叙事进程。无论文体分析多么细致,也无论叙事分析多么全面,倘若聚焦于情节发展和对情节发展的文字或话语表达,就无法发现情节后面那股并行的叙事暗流,也就难以对相关文本成分的修辞目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作出恰当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著名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主题,分析了门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小说中的象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心的黑暗,社会的缩影--论《蝇王》的实物象征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在其成名作及代表作《蝇王》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法,从不同层面赋予实物以象征意义。该文从实物方面入手剖析其象征意义,探讨本书中象征手法与主题表现、情节发展以及人物塑造的有机结合,从而解读戈尔丁所寓言的人性及人类社会中所存在的善与恶。  相似文献   

11.
李倩  万雪梅 《海外英语》2024,(6):200-202
在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克里奥尔黑奴》中,情节发展刻画了前黑奴希科和穷白人阿格蕾伊面临的饥饿困境,希科无私地将来之不易的食物送给阿格蕾伊,表现出其利他主义的一面。而在情节发展背后,还存在一个隐性进程,以饥饿困境为支撑点,它凸显出对黑奴屈从主人的刻板印象,展示出肖邦种族观念中保守性的一面。情节发展和隐性进程既互为补充又互为颠覆,邀请读者做出复杂反应,对于全面理解作品内涵和作家思想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刀疤》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虚构集》子集《杜撰集》的一篇短篇小说。本文借助经典叙事学研究成果,从悬念设置、叙事策略、人物塑造等方面探析《刀疤》的叙事艺术,揭示小说家使用的特异叙述方式及人称转换对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这一分析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及其精湛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3.
芥川龙之介有多篇作品取材于《今昔物语》,以芥川龙之介的五篇作品为代表,从作品主题意义域的开掘、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叙事结构的设计变化、局部细节的充实丰富等方面采取细读式的文本解读方法把芥川的小说与《今昔物语》中的原作作对比性研究,比较的结果是清晰展示出芥川把情节简单、主题意义域单纯、人物虚指、原色展示、不介入人物内心、不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今昔物语》中的历史故事改写创作成情节复杂、主题意义域丰富、充分展示人物内心、浓墨重彩地刻画人物形象的现代历史小说,比较中让我们感受到芥川小说独具的艺术魅力和芥川高超的艺术创作才能,他不愧是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  相似文献   

14.
中外学界多着眼于教育本身来分析狄更斯小说中的教育书写,却鲜少关注教育书写与叙事进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因而忽略了“教育”作为一大动因在塑造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狄更斯在《艰难时世》、《董贝父子》和《我们共同的朋友》中,以英国19世纪的实物教学课、赞助人制度和教师培训机制为原型,全面展示了维多利亚时期教育规训在课堂教学、课堂外规范化管理和检查考试等环节中的运作过程。上述三部小说中的教育规训从人物和情节两方面推进了小说的叙事进程。教育规训不仅塑造了具有主题性特点的人物形象,从而推动人物实现揭露规训教育弊端的主题性功能;而且成为介入小说情节的“不稳定因素”,颠覆了实施规训者与受训者之间的二元权力关系,进而改写了整部小说的情节走向。  相似文献   

15.
《七角楼》是一篇以运用象征手法见长的长篇小说。作者将象征意义广泛且成功地应用于小说的各个场景以及正面和反面人物中,从而使得故事主题更加深化,情节更显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16.
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的短篇小说《逃离》从女性角度出发,关注家庭生活中女性的生活现状、探索女性内心世界、呼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读者很容易读出来的小说主题。而在这一显性主题背后还隐藏着申丹所提出的叙事的"隐性进程",通过对故事情节、意象设定、环境描写等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关注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认识到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而在社会中就必定要受到某种束缚,面对现实生活,任何人都无处逃遁,只能在与之周旋的过程中体味生活的美好。  相似文献   

17.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海明威的名作,也是美国短篇小说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本文分别从客观的叙事视角、简洁文风以及象征手法三个方面来赏析这篇短篇小说,领会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探究其丰富的内涵,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的写作主题。  相似文献   

18.
安.贝蒂的创作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其短篇小说《蜂蜜》在结构上时间和空间不断跳跃,情节上叙事顺序颠倒多变,主题上取消了固定意义及中心的写作原则,揭示出当代世界的不确定性以及人们在混乱无序的社会中对生活的消极态度和迷茫心境。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黑夜之马》具有丰富的象征含义。分析了作品标题"黑夜之马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与作品主题之间的关系。然后进一步分析了这部作品所体现的加拿大文学的生存主题。最后分析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模式对于这部小说创作有哪些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以影象语言的隐喻和象征为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深层次挖掘影片主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影片《茉莉花开》大量运用影象语言的隐喻和象征,围绕三代女性的悲情命运展开叙事。从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人物距离感的体验,以及命运与距离的对立统一三方面凸显了影象语言的隐喻和象征在影片展开叙事、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