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迪·艾伦的《中央公园西路》对美国社会存在的婚姻道德矛盾和冲突作了充分的展示,具有一定的伦理内涵和伦理价值。剧中卡萝尔的伦理身份困惑及萨姆的婚外情,揭示出人是一个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体现出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冲突。笔者对《中央公园西路》中卡萝尔、萨姆等人物的婚恋行为和抉择进行了剖析,指出戏剧中人物因欲而起的婚外情来源于自身自由意志的恣肆与伦理意识的缺失。并通过对美国六七十年代伦理环境的呈现,说明了伦理环境对人们的婚姻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进一步揭示了伦理禁忌对于维护社会、家庭和婚姻秩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终结的感觉》以“自传体记忆”这一形式展现出现实与记忆的冲突。主角托尼对回忆的追寻过程可以分为“现实—回忆—再审视”三个环节,他在各环节中做出了不同的伦理选择,这背后分别由自由意志、自然意志与理性意志所主导。最终托尼的理性意志抑制了部分自由意志与自然意志,但新的危机蕴含在托尼新的伦理身份之中。对托尼记忆危机的解读,凸显出理性意志主导伦理选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太原大学学报》2018,(1):77-80
史蒂文森的名作《化身博士》是世界著名科幻小说之一,其悬疑恐怖的情节备受赞赏。主人公杰基尔内心欲望的膨胀导致私利性伦理意识的形成,从而在伦理困境中屡屡产生了错误的伦理选择。没有理性约束的自由意志不断强大,并逐步转化为非理性意志,这是杰基尔产生错误伦理选择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杰基尔悲剧的伦理本质。变身药剂的发明是非理性的,是违背伦理的,这注定了杰基尔成为科学的奴隶。在当今时代,科学的研究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和希望。人们应合乎伦理地利用科学,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叶芝创作的《德尔珏》与西方叙事诗《特里斯丹和伊索尔德》具有相似性,有学者提出将呐谢与德尔珏解读为爱情的悲剧。但从伦理学视角来看,呐谢、德尔珏以及科纳哈三人之间,在对待爱情、道德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上更像是伦理戏剧。从作品预设的呐谢与德尔珏的私奔起,整个戏剧便将伦理选择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从各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由呐谢与科纳哈所持的不同的伦理价值选择,来展现非理性意志与理性意志的差异性。当然,叶芝所提出的对自我欲望的放纵,偏离了民族情怀,更应该坚守贵族理性。由此来看,叶芝的批判不仅仅是对于戏剧中的三个人物,更是将之与整个人类相对照,丰富和拓宽了作品的教诲意义。  相似文献   

5.
《快乐王子》中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情感纠葛一直被批评家视为同性恋行为而诟病,然而《快乐王子》体现出了王尔德创作时对伦理的关注与追求,童话故事中快乐王子和燕子都完成了各自的伦理选择。理性意志和自由意志的激烈斗争贯穿了整个作品,在伦理选择的过程中,快乐王子和燕子最终都选择了理性意志,他们选择牺牲自我而帮助他人。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分析快乐王子的理性意志、燕子的自由意志以及快乐王子的理性意志对燕子自由意志的引导、控制,揭示了《快乐王子》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6.
《老政治家》作为T·S·艾略特的最后一部戏剧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克莱夫顿勋爵和其儿女莫妮卡、儿子迈克尔以及其他朋友、情人间的亲情、友情与爱情的家庭伦理故事。文章运用文学伦理批评中的自由意志与理性意志对剧中伦理语境下的人物伦理选择进行了逆向分析,即伦理解构,阐述和解析了文本中伦理问题和道德价值形成的现实背景,最后指出了作品带给读者的教诲功能。  相似文献   

7.
尤奈斯库的剧作中贯穿着对伦理身份、伦理关系、伦理选择等的书写。尤奈斯库笔下人物的伦理身份有着不确定性,人物的伦理身份有着错位的特征。剧作家还描写了畸形的亲缘关系,冲突频发的婚外恋关系以及兽性因子失控而引发的悲剧。尤奈斯库剧作中部分人物的伦理选择展现出了淡漠的道德意识,也传达出了剧作家对于道德观念与伦理选择的思考。尤奈斯库在剧作中对伦理问题的“荒诞”书写实际上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展现。  相似文献   

8.
戏剧《骸骨之梦》叙述了男青年从子夜到黎明的思想发展过程,从而对1916年的爱尔兰复活节起义作了隐晦的回应。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看,迪尔米德和德沃吉拉是斯芬克斯式的人物形象。为了私人性的情感纠葛,他们受到兽性因子中自然意志和自由意志的驱使,犯下了引狼入室的非理性罪行。他们身上理性意志的萌生,让其灵魂一直得不到安宁,从而悔恨了700多年。在情感和理性的冲突当中,参与了复活节起义的男青年最终做出了绝不原谅两位卖国者的伦理选择。通过描写迪尔米德和德沃吉拉的“灵魂梦回”以及男青年的坚定选择,叶芝为爱尔兰民众和广大读者提供了伦理警示和道德教诲的实例,推动人们去思考个人、民族、国家等更深入的政治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美籍波兰作家伊娃·霍夫曼的小说《秘密》将克隆人爱丽丝的身份之谜作为叙事主线,探讨科技时代人类滥用科技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小说特色在于将科技伦理和人物心理活动相融合,揭示生物工程对人类身份和人性等潜在影响。本文从文学伦理的角度,结合心理学的"暗恐",探讨小说的叙事内容与方式,分析作品的伦理内涵与道德意图。本文认为,爱丽丝的心理困惑、乱伦之恋、身份诉求等伦理结的生成与解构,体现了这部"软科幻"对科技时代人类的终极关怀,以此对非理性的科学选择提出了警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上海市民的道德素质现状、存在问题、改进的对策作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指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市民对道德行为的选择不仅受理性认识的支配,同时也受诸如情感、意志、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提高市民道德素质,要注意将理性与非理性机制、自觉与自愿统一起来,不仅解除认识困惑,而且理顺情绪,使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上海市民的道德素质现状、存在问题、改进的对策作了 全面的分析和阐述。指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市民对道德行为的 选择不仅受理性认识的支配,同时也受诸如情感、意志、直觉等非理性 因素的影响。因此,提高市民道德素质,要注意将理性与非理性机制、自 觉与自愿统一起来,不仅解除认识困惑,而且理顺情绪,使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道德行动的正确目的如何获得的讨论中,由于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伦理德性给予目的,而伦理德性又是灵魂中非理性部分的德性;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伦理德性是非理性部分听从理性的德性,而且伦理德性不能离开实践智慧而存在,因而对于道德目的的确立问题的讨论就出现了理智主义与非理智主义之争。通过对不同主张的分析可知,尽管伦理德性是灵魂中非理性部分的德性,但却是非理性部分听从理性的德性;其形成,即习惯化过程本身就需要理性的参与;并且,道德目的在确立及其实现过程中受到理性的规定。如此,这一方面反驳了非理智主义者所认为的伦理德性给予目的是一非理性过程的主张,另一方面又分析了理性因素在目的确立过程中的具体发生及其功能,从而辩护并推进了理智主义的主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综述自由意志与理性意志的基础上,借鉴文学伦理学相关理论,重新定义自由意志与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分为理性自由意志与本能自由意志,与理性意志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由意志不受外界条件干扰,是由内而外的一种选择。本能自由意志遵从了人与生俱来的动物欲,理性自由意志是指在不受任何约束的条件下,自主地选择符合本人伦理道德规范的理性行为。它会受到后天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虽然是自由意志但包含了理性的成分,与理性意志最大的区别在于,理性自由意志是一种不受外界条件约束的自由选择。而理性意志则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人在面临决择时不得不去思考、衡量利弊,最终做出的决定。基于以上概念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主要人物的理性意志、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相互转换时对人物所造成的影响,和理性自由意志对人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在德国哲学中,意志以两种形态出現:理性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从康德开始,经费希特和谢林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中,理性意志占着主导地位。之后,叔本华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黑格尔并试图将意志从理性主义的藩篱中拉出来。尼采则在此基础上成为一个极端的非理性主义者。德国哲学由理性意志到非理性主义的达一转向,是一种时代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根源。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作家安妮宝贝的长篇小说《春宴》中,作者通过描述书中三组人物的生存与实践,探讨了理性背后代表意志冲动的生命情感在何种程度上能令人从娱乐至死的时代发现自我、获得解放,意志所开启的非理性世界又究竟是如尼采所言能令人获得绝对的真实,抑或只是以情感探寻生命质地的主体必须穿越的幽暗隧道与海市蜃楼。若意志冲动造成的情感关系不过是现代个体必须穿透的一场幻觉,在这幻觉背后,柏格森所言的“记忆”或能将失陷的物理时间化作内在生命,以审美的方式取代伦理,令沉沦的时代与人重获救赎。  相似文献   

16.
《桥头眺望》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早期的一部作品。该剧围绕主人公埃迪从平凡走向道德堕落,最终毁灭的故事,揭示了现代人生存中的伦理悲剧。埃迪伦理困境中身份的迷失、情欲和责任的冲突成为埃迪悲剧的主要表现。埃迪处理伦理关系时,理性意志的失控、错误的伦理选择和伦理行为构成了他悲剧的主要原因。《桥头眺望》中,米勒通过书写埃迪破坏伦理禁忌遭受惩罚的个人悲剧,来唤醒人们重视对亲情和伦理秩序的维护。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代知名女作家玛丽莲·罗宾逊的第三部小说《家园》,取材圣经中的浪子回头故事,通过描写家庭关系与伦理意识,再现流浪与回归、信仰与救赎、传统与现代等主题。《家园》中三位主要人物杰克、鲍顿和格罗瑞的伦理身份彰显各自的身份特征,阐释伦理身份的形成与定位有助于进一步解读作品,揭示作者对人性、理性、伦理等主题的人文理解与文学思考,呼应文学作品伦理教诲功能的文学伦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鸡尾酒会》是艾略特的一部重要戏剧作品,讲述了主人公爱德华与妻子、及西莉亚之间的情感危机,在心理分析师雷利爵士的疏导和劝解下成功走出困境的过程。根据精神分析中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小说中爱德华在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下所处的伦理困境以及做进行的伦理选择,明确了文本中蕴含的伦理道德问题,突出文学伦理批评在解决文学创作中伦理困境问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它们两者之间的争论焦点在于:理性与非理性(情感、欲望、意志等)对人来说谁更重要。它们发生冲突的症结在于各执一端,没有强调理性和非理性作为人的精神固有属性和谐共存的一面,而是把理性与非理性作为生命内在的对立。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活动中的非理性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活动中既存在理性因素,也存在非理性因素。但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主要关注的是主体的理性方面,而对非理性却很少顾及,甚至“视而不见”,即使有少数人顾及到非理性因素.也大多把它与理性因素对立起来,在教育活动中加以排斥、否定。我们应科学、合理地界定非理性概念,准确、完整地剖析教育活动中非理性的表征,正确认识教育需要、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信念、教育潜意识等非理性因素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高度重视教育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