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度媒介化进程中,数字媒介已然下沉为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并浸透在社会的结构之中,将一系列断裂的、分割的要素按照传播的逻辑和法则整合成新的组织体系和聚合性承载空间。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的互联网发展、微粒化社会的涌现,从横向裂变到纵向聚变的价值新方式以及Web3.0的“确权”,都成为深度媒介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现象。与此同时,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与现代社会的风险互嵌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难题。本文认为,在深度媒介化的今天,我们可以基于“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以“复杂性范式”“、去中心化自治”(DAO)和“游戏化范式”的治理机制进行社会治理,这既是当下以及未来社会治理的重要切入点,也是传统社会解构后通往未来“自组织”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
媒体技术的变革使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舆情形成、传播的规律相应发生改变,由传统媒体呈现、升温、爆发到熄灭,变成了新媒体启动、传统媒体助力,新旧媒体共同作用下骤起骤落式的舆情“大剧”.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的“自鸣”与“自明” 在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下,舆情传播多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经由政府宣传部门或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场来集中呈现;另一种体现为散落在坊间的集合性意见,经由人际或组织内口头传播而呈现.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舆情传播模式被打破.  相似文献   

3.
李晓鹏  范静涵 《中国记者》2023,(10):101-107
<正>本文认为,当下媒介深度融合、技术形态迭代升级的同时也发生传播范式的融合:新闻传播从原有传统媒体时代偏重理性传播朝着情感传播方向深度融合发展。情感作为新闻传播中的重要因素,旨在创新报道,与受众“重建连接”,形成情感共鸣的互信亲密关系。“用户意识”成为一条主线,以期建立人际联系。媒体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是媒体与人之间的“连接”,情感传播发挥关键性作用,这是融媒体深度发展道路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也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指引。本文提出,融媒体传播注重情感传播,但并非与理性传播相对立,而是在媒介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形成共存互补的共融范式。  相似文献   

4.
陈挚 《新闻世界》2014,(5):146-147
新媒体是一种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上的"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大数据时代,数据将成为媒体的"富矿"与核心资源,新媒体也呈现出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式,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传播风险。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的发展,既面临着技术问题,也面临着策略重构的问题,将对未来的媒体生态和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生态,“倒逼”传统媒体逐步建立起基于网络传播格局的“产品思维”,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产品化实践。本文聚焦于当下占据主导地位的短视频产品及其Z世代用户群,结合多个实践案例,从场景仪式、话语体系、互动模式等角度,剖析传统媒体短视频产品年轻态传播范式的创新路径,进而探讨媒体融合在进入纵深阶段后,如何拓展多元语境下的传播和社会联结。  相似文献   

6.
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传播将带来人类信息传播范式的根本转变,也意味着旧有治理范式的失效和缺失,网络治理进入全新的深水区。ChatGPT作为通用人工智能(AGI)和通用目的技术(GPTs)发展的里程碑,颠覆了以内容为中心的传统大众传播模式和以用户为中心的社交媒体传播模式,迎来了以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暗网式”大集市传播模式,将极大改变现有的传播规则、传播秩序以及传播伦理,是一次社会权力的再转移和再分配,将给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和国际秩序等各个层面带来重大变革与巨大冲击。本文从传播变革的基础逻辑入手,系统研究ChatGPT背后的传播机制和内在规律,深入分析各层面可能面临的治理挑战,并由此建构未来治理逻辑和制度框架的基础。文章认为,治理的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握,应根据ChatGPT类应用的主流化进程,探索“先发展,再治理”和“边发展,边管理”两种节奏的灵活组合。而且,技术创新是ChatGPT治理的最终决定因素,中国ChatGPT的发展与治理应建立在不亚于甚至超越美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之上。  相似文献   

7.
苏健威  喻国明 《新闻界》2023,(11):33-43
DAO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组织,以“目标”“成员”“智能合约”为关键要素,表现出“分布式”“自治性”“秩序性”等核心特征。DAO兴起于工业文明迈向数字文明之际,在“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逻辑转化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时代逻辑巨变下,DAO将成为数字文明时代最基础的社会连接模式和组织形态。这是由于,首先,DAO驱动社会组织单元从机构降解为契约,实现社会组织粒度的进一步细化;其次,DAO深刻匹配了数字文明时代“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再次,DAO是使趣缘关系价值生成系统化和组织化的基础设施;最后,DAO所形成的技术信任是圈层化社会整合协同的重要路径。这是社会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一个核心概念,正如麦克卢汉所想象的非集中化的“重新部落化”社会,由无数DAO复制、区隔且关联构造的“DAO社会”将成为未来社会构型、社会协同与价值生成的基础范式。  相似文献   

8.
田磊 《新闻传播》2024,(2):72-74
传统媒体存在采编手段局限、时效性欠佳、呈现形式单调、缺乏互动体验感等问题,随着具有高网速、低延时特性的5G技术诞生,传统媒体逐渐与5G结合,进而发展出5G媒体融合型新闻传播模式。本文通过分析5G技术与媒体融合多种实例,剖析该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模式以及5G媒体融合型新闻传播模式对传统媒体实现创新发展并完成时代变革等产生的作用效果。展望此模式在未来媒体传播领域的发展,试图探寻加快媒体领域创新开拓以及加深该领域深化改革的方法,帮助传统媒体领域保持竞争实力,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卢迪  陈宇楠  邱子欣 《传媒》2023,(7):46-49
5G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石,也是未来媒体智能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全媒体时代,利用5G、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拓新业务,创新运营模式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目标和任务。5G消息是5G时代出现的具有技术“原生”属性的一种新媒体业务,其具有典型的全媒体传播特征和基于手机短信“入口”的传播优势。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阶段,传统媒体应重视5G带来的新媒体平台和移动传播新入口,尽早融入5G终端原生业务,积极探索5G创新应用,建立5G时代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0.
传统媒体向数字新媒体迁移的“跨媒介性”叙事问题,成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跨媒介叙事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电视沉浸综艺节目《诗画中国》的跨媒介叙事文本类型、叙事模式及受众/用户叙事沉浸体验的具体表征与叙事模式。研究发现,电视沉浸综艺节目的“回旋跨层”叙事模式与具有无限衍义“开放—自生式”的数字叙事模式影响着媒介融合文化的表达与建构。在由“模拟”到“数字”的“跨媒介”过程中,从文本到叙事,再到文化属性与传播形态,原有的传统媒体文本特质被改写。跨媒介叙事不仅革新了电视媒体的视听传播范式,还催生了新的“个体叙事—社会认同”的数字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1.
“对话范式”是近年来指导国际传播实践的重要范式。然而伴随海外社交媒体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场域,传统“对话理论”面临社会网络关系盲区下的对象偏离和叙事错位困境。本文采取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聚焦海外社交媒体场域,结合数博会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实践,提出国际传播“对话范式”应基于海外社交媒体网络社会关系情境,引入“互动关系”“议题参与关系”和“权力关系”三大社会网络关系线索进行对话重构,以促进国际传播真正“对话”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从“守卫”新闻传播的内容之门,到“守卫”平台治理的社会之门,“守门人”概念的范式转变反映了技术进步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延续了人类文明内在一致的时代精神,也代表着整个数字时代人类社会传播与治理的范式转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跨学科比较研究,对“守门人”概念进行溯源,梳理其内涵与范式转变历程。经由新闻传播领域“守门人”到互联网平台“守门人”,剖析其中的变与不变,对数字时代变革的本质与当今人类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展开辨析。从新闻传播的“守门人”到平台的“守门人”,本质上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角色和作用的范式转变。在以数据为核心的新的人类传播行为主导下,传播学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需要被重构,以实现传播学真正的范式转变。“守门人”概念的转变为传播学的转向和重构提供了重要启示,也提出了重要警示。  相似文献   

13.
宋文珍  卢迪  刘湘渼 《传媒》2024,(7):27-30
当前,我国地市级媒体融合进入加速发展期。5G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技术与重要基础,地市级媒体开展的5G技术应用实践,探索了“5G+新装备”“5G+云直播”“5G+新业务”“5G+多技术”数字化赋能媒体融合的四种模式,实现了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和用户体验方面的提升和改善。5G时代,处于全媒体传播体系“第三级”的地市媒体面临机遇与挑战。依托5G技术优势,进一步将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力内向嵌入媒体生产链条,外向连接平台与用户,纵向贯通四级融媒体,横向联系各行各业是地市级媒体加快推进深度融合的立体化发展维度。  相似文献   

14.
环境安全问题的风险性弥漫全球,信息传播是转化的关键机制之一,而环境信息公开是当代社会文明的必然要求.中国环境安全传播的模式大体可分为政府主导的环境教育传播、环保NGO驱动的具有共同身份认同的公民传播、利益驱动型的环境群体事件传播等三种类型.在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下,中国环境安全传播必须建立自己的范式,在信息传播中发挥政府主导与民众主体的力量,坚持信息公开、坚持公平治理、拓展传播手段.  相似文献   

15.
自社交媒体兴起以来,人们对媒介融合的兴趣便从“报网融合”渐渐转向“两微一端”,并认为后者正在成为传统媒体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然而,传统媒体“两微一端”的文化资本很难转换成商业资本,加之缺乏刚性信息,又无法与传统媒体的组织文化相契合,因此“两微一端”并未给传统媒体带来期待中的变革.政务“两微一端”可提供各种服务性和实用性的刚性信息,因此它为政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展示窗口,但同时也对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与社会治理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企业“两微一端”的运作最为微妙,它可能带来更多文化资本,实现经济资本的增值,但它受制于太多的外在条件限制,运营时往往并非一帆风顺.一种技术嵌入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适应和改变所在组织的制度、观念以及资本转换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9,(6):10-16
5G技术是一项注定要改变世界、改变传播领域的边界、基点、要素、结构及其机制与规律的革命性技术。本文探讨了5G等新技术所引发的媒介范式的革命,考察了算法作为一种新媒介的特性,进而分析了今天的互联网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强调必须用复杂性范式去认识和把握,而制度性的包容和必要的自由度是未来传媒发展的社会保障。文章以"微版权"的创新为例,强调互联网的"微革命"时代要求我们善于进行一系列的"微创新"。文章提出,解决新技术形式所造成的"信息茧房"效应的关键,不是对某个内容推送的个体提出过分的要求,而是重在完善社会信息供给侧的结构性多元与丰富。文章最后指出,传播学科未来发展的不二法门是建立在跨领域基础上的学科交叉与研究协同。  相似文献   

17.
中共城市报人在1937-1956年间遭遇三次办报挑战:在国统区推出符合中共立场的“合法”报道、从资本主义社会新闻模式切换到社会主义社会新闻模式、如何做好全党办报下的“专业新闻工作者”。研究认为,解放前他们在国统区“戴着白手套”进行统战工作,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合法新闻宣传。解放后他们将“描红”和“尺度”作为其解放后适应办报环境、提高办报水平的关键词,以跟上社会变革趋势。这既是两种办报范式政治学范式与哲学范式在不同时代的办报实践中消长变化的体现,也反映了中共城市报人在范式互动中的心理结构调整,及其在历史趋势中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新追踪冷战发展传播学中民主参与问题的全球史脉络,并将中国革命的历史意涵带回这场发展传播理论所谓“范式革命”的重新语境化中。原本旨在抑制第三世界革命、维系资本主义霸权体系的发展传播理论与实践,具体会以何种方式处理中国发展传播经验中的革命要素?通过爬梳冷战史材料、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传播领域的理论写作和海外中国研究,本文发现,冷战发展实践中的社区参与在70年代“参与式范式”形成之前就已存在,但只有当自上而下的国家发展模式遭到质疑后,社会主义中国的地方参与经验才被引入西方发展传播理论家的视野中。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甄别”机制下,中国参与式经验的革命斗争问题被结构功能主义的范式惯性所过滤,产生了去政治化的“政治折扣”。  相似文献   

19.
发展传播学在二战结束后逐渐受到了西方学界的重视,并由欧美国家扩散到世界各地。亚洲地区为发展传播学的学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有关亚洲发展传播学的文献资料,从研究国别、研究议题、理论范式概括了亚洲发展传播研究的学术动态。从研究国别来看,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成果较为丰硕。从研究话题来看,经济发展的“软要素”、健康传播与公共卫生、性别平等与家庭生活、农业与农村发展、媒介技术与边缘化社区和传播的权力问题等议题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主要对象。从理论范式来看,包括社会营销、娱乐教育、健康促进、参与式传播等主流理论范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亚洲地区既提供了丰富的发展传播实践案例,也在方法模型层面实现了创新,但在理论范式层面缺乏具有挑战“西方中心主义”的“亚洲中心的”理论群。  相似文献   

20.
金蕾蕾 《新闻世界》2022,(11):62-67
《新青年》杂志自创刊以来,在与各种社会思潮展开论争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播范式,不仅推动了20世纪初期中国思想舆论主战场的形成,还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对无产阶级党报党刊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分析传播文本可知,《新青年》在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传播范式,即陈独秀担任主要撰稿人阶段形成了书斋里的“演讲”范式;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形成了广场上的“争鸣”范式;中国共产党人成为杂志主创者阶段形成了斗争中的“重塑”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