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忽视甚至无视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导致其低效的根本原因之一。重视大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颠倒了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再颠倒过来,须要实现三个转变:即教育理念上尊崇人格平等,实现主一客二元对立向主体间性关系转变;教育内容上关照"生活世界",实现从自发向自觉自为的转变;教育方式上注重情感体验,实现由"思想灌输"到实践养成的转变,从而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接受的主体,自我教育的主体,这是走出当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困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路径未能伴随自发路径的增长而跟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面临巨大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不佳,思政责任主体泛化,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多元价值的"孤掌难鸣"、教学效果的"孤芳自赏"、教学目标的"孤陋寡闻"和责任主体的"孤军奋战"。要解决这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必须:重构话语权、开拓实践课堂、剖析社会热点及加强全员思政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自觉和科学化研究,是近年来人们在学科建设中关注的基础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自觉主要表现为一种追求理性的状态,即学科"意识"与学科"自我意识"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自觉又是一个过程,它由一系列逐渐展开的诸环节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研究,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研究作出考量和设置要求,它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自觉程度的制约,即学科自觉的不同阶段与不同程度,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研究的眼界、内容和方法等。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具有的使教育对象乐于接受、自觉认同并积极悦纳的力量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能够丰富话语理论体系,化解话语现实困境,转向话语人本范式,发挥话语交往功能。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时空境遇的转变,研究探索的推进以及对规律认知的深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提升创造了条件。当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需彰显话语内容之真,体现话语主体之善,展现话语风格之美,实现话语形态之活。  相似文献   

5.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不只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体属性对主体需求的一种利益满足需要,更是一种实践关系,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与主体自觉接受客体价值要求互动的过程。这个互动过程需要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作为理论依托,以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平台,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促使受教育者提高认知水平并能主动参与和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从而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逻辑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现实基础。寻求价值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厘清价值认同问题,对于培育和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与归属感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自觉认知和价值自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建构,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关系(对话、交往)中使价值主体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动态过程。主体性、空间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具有建构的可能性,可基于此寻求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屡次被视为社会发展受阻的原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自觉加强自身建设,以及多元文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困境。要提高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要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文化成果,在不同文化对话中发展自己;通过教育主体以及全社会的努力营造尊重文化的社会氛围,让教育客体由被动的文化自觉,转为自为的自觉,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另一个层次——政治自觉。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报告"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的总体导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和实践操作提供了良好舆论环境。然而反观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问题或因理论热潮的退却而乏人问津,或因非主即客的二元悖论使现实操作难有突破。本文试图在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新范式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模式进行重新思考,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间对话和交往的"三角双锥体"模式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人"的关系,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新的要求,面临着新的挑战。拟从构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角度出发,论述从参与与自觉两个纬度入手,强化高校大学生主体意识建构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积极意义,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构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新的要求,面临着新的挑战。拟从构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角度出发,论述从参与与自觉两个纬度入手,强化高校大学生主体意识建构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积极意义,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构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把传统的"主体-客体"模式发展成为"主体-主体"模式,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超越,也是主体性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系统化.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据、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是规定并调节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间关系的理性观念,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话语的表达、教育方式的选择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觉之以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的生成与行为外化过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交往视角的忽视、教育内客的缺失、"主体闻性"的遮蔽,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谐交往理性要求教育者在教育中实现交往理性的回归,理性地思考自我以及自我与被教育者的交往关系,力求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和谐交往中达到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四要素。主体协同性、客体中心性、介体可靠性和环体支撑性是"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机制的主要内涵。"四位一体"教育工作促进机制,是实现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思想政治价值共同体、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知行合一、拓展思想政治知识网络的有力保障,有利于形成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为主体,彼此结成主体际关系,因此,主体间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从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出发,应着力于双主体之间"互识"和"共识"的构建和深化.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能使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和要求真诚信服并自觉加以内化和外化的非强制性影响力,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说服力。它们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结构中的方向性因素、关键性因素、能动性因素和中介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说服力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合理性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主要取决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及其内容阐释的彻底性、科学性程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说服力主要来源于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化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说服力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程度。  相似文献   

16.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它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以培训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为其活动指向的人;必须以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作用于教育对象,而不能以任何个人或某个小集团的愿望和要求影响教育对象;对教育对象思想的培养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和自觉的,而不能是盲目的、随意的.  相似文献   

17.
尽性主义是指每个人的天赋禀性得到圆满发展。孟子的尽性主义思想以性善论作为前提预设和逻辑起点。尽性主义从教育哲学层面可以划分为"率性"本体论和"尽性"功夫论,前者是对人禽之别的反映,后者是对圣我之辨的体现。孟子尽性主义教育思想,不仅体现出他高扬人性相同与教育平等的理念,同时也包含其倡导主体自觉、个性发展以及自主、自觉、自省教育路线的意蕴。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必然要求,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及扬弃,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点和基础,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实践。改进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主体性内涵和当代价值出发,探讨理论与实践上的困境,科学把握"主体——主体"双向的互动交往活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构建与时俱进的主体性思想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它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以培训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为其活动指向的人;必须以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作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作为一个实践命题,体现着主体的文化自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三重规定即坐标、原则和尺度。这三重规定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庞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