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中的名物具有博大精深的内容及意义,但是在《诗经》的研究中,名物的内容尚且存在许多未解之处,在《诗经》的翻译研究中,名物的翻译也有不少的困难和疑惑。本文将根据认知范畴的概念,以诗经中的植物词汇的翻译为例,从名物在诗歌中体现的属性和具体性质出发,判断如何在翻译中通过确定词汇的范畴层次,而尽量达到提高翻译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原诗内容和形式的翻译以及译文读者的反应。《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记录我国古代人民生活百态与自然事物的百科全书。《诗经》中的意象丰富,寄托了作者表达的各类情感。《诗经》翻译中,意象的翻译是译者面临的巨大难题。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以施图金俄译版《诗经》为文本,对其树木意象的翻译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诗经》审美听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诗经》中的审美感觉加以考察,发现了一个被历代研究者忽视的事实:与后代文学相比,《诗经》更注重听觉审美。《诗经》中的声音描写是色彩描写的160%。这不是一首诗中的偶然,而是《三百篇》的普遍倾向,是《诗经》时代生活方式、艺术氛围以及早期文学的特殊传播方式、创作特性共同影响下的必然结果。这种现象的揭示,对于我们重新理解《诗经》的艺术风格、创作心理,对于开拓《诗经》研究的新领域,都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由《诗经》中有无史诗引出为何无长篇史诗的关键问题,《诗经》没有长篇史诗的原因较复杂,影响它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周人单一神教、人神分离的宗教思想,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采诗制度以及q-国诗歌重抒情、言简意赅的特点影响了长篇史诗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译介与研究两个发展阶段,对《诗经》在英语世界传播的基本面貌进行学理层面的梳理和评价:第一阶段(译介),主要是对《诗经》的选编与翻译,以及《诗经》的分类;第二阶段(研究),主要是对《诗经》的翻译探讨与阐释分析研究,特别是西论中用的尝试,在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意象研究等诸多方面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著述。  相似文献   

6.
以目的论为视角,对理雅各1872年的《诗经》译本以及庞德《诗经》译本进行个案比较研究,探讨两位译者对同一作品翻译时表现的不同动机及采用的翻译策略,为《诗经》的重译改译及其他中国经典的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已被译成多种语言。《诗经》的英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理雅各是系统英译《诗经》的第一人。他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思想具有一定历史时期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目前《诗经》有多种译本,古代文学研究者开始对《诗经》的翻译进行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体现在题旨的误解、词义的误释、经文的误译等。以现代诗歌形式翻译《诗经》已为广大读者接受。依据几部“国风”译注,从“国风的语义”、“国风的章法句式”、“国风的韵律”、“国风的语言”四个方面谈谈翻译国风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诗经·小雅》中的《采薇》一诗可谓古代战争诗的开篇之作,也体现了《诗经》文本的显著特点。在《采薇》的英译中,庞德的翻译融入了许多自身对于儒家文化的理解,力求在汲取原始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西方诗歌创作。而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时,则力求做到"音美,形美,意美"。两者的译文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气质,给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无论是哪种策略下的译文,较之原文,都必定有着一定程度的调整。发现译文中的调整,并将不同译者的创作加以比较,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关于《诗经》英译本的研究多侧重于对国外热点理论学说的结合运用和翻译策略的宏观探讨,译本中的误译现象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笔者认为,《诗经》英译本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误译现象,即使向来被誉为"标准译本"的理雅各韵文全译本也难辞其咎。本文认为,《诗经》既是一部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又是中国悠久的经学传统理念下的经学著作,因而《诗经》英译本要担负起传播中国古老的诗歌艺术和充当海外汉学名著重要版本的双重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1.
《学周刊C版》2017,(13):233-235
理雅各1871年《诗经》英译本是一部文学翻译的经典译本。分析理氏1871年《诗经》英译本的结构要素,揭示其经典性,能够为翻译研究提供省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境是人们根据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经验对外部世界里的事物进行认知后产生的结果。隐喻则是人们根据头脑中已有的某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判断和认知另一件事或经验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因此,对隐喻的正确理解最重要的依据是基于认知语境基础上的。对隐喻的翻译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结构,因此要正确地进行隐喻翻译,就要寻求双方共有的认知语境以便理解和掌握话语中的真实含义,以期得到最成功的翻译结果。《诗经》三百篇中描写了许多动植物形象,这些形象都是作者进行诗歌创作时运用隐喻思维的产物,对隐喻的理解不当,就会使译文产生偏差。目前,《诗经》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译者的认知语境情况对翻译活动以及翻译文本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以认知语境为理论基础来分析《诗经》中的隐喻翻译情况就显得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翻译就是诠释,《诗经》翻译的诠释性尤其突出。本研究以《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韦利、庞德和杨宪益三人的译作,表明不同译者因为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译法和风格各异的译本,并进一步说明庞德译本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诗歌,以 抒情为胜,《诗经》中的“国风”几乎全为抒情诗;“楚辞”也是如此,《离骚》就是我国抒情诗的光辉典范。直到汉代由于建立乐府机构,采取民歌,才出现了较多的叙事诗,其中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出现,给我国文学宝库,增添了新的光彩。尽管在当时不为人所重视,但是它的价值却为后人所充分肯定。明人王世贞称它是“长篇  相似文献   

15.
理雅各和许渊冲翻译的两个《诗经》英译本是公认的中西方的权威译本,他们的时间跨度达一个多世纪,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也大不相同。从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二者翻译《诗经》时所选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相结合及异化的原因,可以发现:译者对汉语文化的认同、翻译目的、期待读者等诸多因素,会影响许渊冲和理雅各对《诗经》翻译版本在英美文学系统中位置的确认。理雅各将其定位在边缘位置,而许渊冲将其定位在中心位置。这种定位最后导致了许渊冲选择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而理雅各选择了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十九世纪以来,欧美和中国本土《诗经》英译的重要译家和译表进行了扼要的评述。指出了这些译本在翻译上的不同风格,兼及欧美诗经学的发展变化。从而表明《诗经》英译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国家形象传播的一种途径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翻译呈现到全世界范围内。《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是对中国古代形象的一种浓缩呈现。为了使西方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中国译者深入到《诗经》翻译研究中,尽力呈现真实的中国古代形象。一方面通过对《诗经》弃妇和轻女社会现象的翻译,突出地呈现了中国古代女性身份卑微、地位轻贱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对男子强娶和一夫多妻社会现象的翻译,呈现出完全与女性形象对立的男性霸权和拥有社会绝对权的尊贵形象。中国译者的翻译在形象学视阈下更深入、更真实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形象。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十九世纪以来 ,欧美和中国本土《诗经》英译的重要译家和译本进行扼要的评述。指出了这些译本在翻译上的不同风格 ,兼及欧美诗经学的发展变化。从而表明《诗经》英译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诗经》作为《五经》之首,已有两千多年的研究史。在这漫长的《诗经》学史中,累积了浩如烟海的研究资料、汗牛充栋的研究著述、繁杂纷纭的观点学说,在学术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对汗蔓无际的《诗经》学史加以清理和总结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在这样的时代学术背景下,产生了一批带有综论性总结性的《诗经》学《概要》、《概论》和《诗经学史》。  相似文献   

20.
王质是宋代《诗经》研究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经》研究专著《诗总闻》能用文学的眼光来关注《诗经》,从多方面对《诗经》的文学特质加以论述,展现了《诗经》清新明丽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