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属于东方文化的中日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他们在各自民族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表现在审美意识上.特别是针对和谐这一相同的价值取向,两个民族在心理层次上有着不同的侧重面和着眼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审美意识是在儒、道、佛三家审美观、艺术观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日本民族受中国审美意识的影响比较深,在接受过程中又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敏感性和创造性。禅宗思想作为佛教理论沉积和东方智慧的结晶,既有儒家风雅和入世的一面,又有道家虚无和出世的一面。它所具有的丰富理论意蕴,对中国审美意识的影响和渗透显而易见。禅宗被引入日本之后,其风骨意趣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在各种文学艺术中禅意禅趣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以禅宗思想影响为中心来探讨和把握中日两国审美意识的特色和价值,对中日审美文化的对比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魏晋美学中,竹林派的代表嵇康、阮籍极力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推崇随意任心、顺其自然的审美意识。认为"越名任心"审美域的生成来自自由洒脱、任心自然。所谓"越名任心",即自然而然、任其自然,其美学意义表征着对现实世界与"名教"的超越,对自我种种欲望的超越,实质上则意味着对超尘绝俗、一往不复的自由意志与独立精神的注重。在此意义上,淡泊、恬淡、自然、随意任心、顺其自然则成为嵇阮派美学自然审美意识的内在逻辑。这种越名任心、顺其自然并非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一种诉诸于一己心灵体验的随意任心、顺其自然,可以称之为存在论美学的然其所然,是其所是。  相似文献   

4.
先秦道家音乐思想主张音乐呈现应该"顺应自然"、随意任性、自适自得,强调音乐活动中审美者必须静虑澄心,保持心胸的空灵,以达成任心率性、天然自在、空灵高妙的"天乐"之域,推崇"天籁"与"大美"之音,认为高妙音乐的生成是本真自然、"自然天成",是"大道"之美的生动呈现。就其学理渊源看,这种思想的形成与道家美学的"无为"与"道法自然"的思想分不开。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为中西方自然诗人的典型代表。他们生长在不同的国度,所处年代也相差千年,但他们都充满了自然之爱。前者代表和象征了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和雅淡优美的至高情趣;后者代表和象征了博大无私的爱。在自然诗中,前者抒发物我齐一的超脱闲情,率真自然,达到了“无我之境”;后者在与自然的激情互动中洋溢着纯真的爱的气息,二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他们的诗歌创作反映出了中西方自然诗中自然审美意识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篇写景散文,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一文中,作者于坚尽量摒除传统意象和自我情感的因素,发掘出自然本真的美,体现出一种自然审美的意识,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疆域。  相似文献   

7.
魏晋科技研究中理性精神的高扬与魏晋文人的自然审美意识,作为同一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特征,并不只是时间上的巧合。本文从寻找不同的理论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阐发科技研究求真的理性精神对文人审美意识的深刻影响,论述魏晋文人自然美意识的起源:理性精神清洗了自然之上的虚幻东西,呈现出自然万物的真切面貌。本然的万事万物,成为独立的认识对象,也是感性的审美对象。对真的追求,感召出美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以抽象思辨为主要特征的玄学是魏晋思想主流,它不仅标示出魏晋人理性思辨的深邃,也促成了其感性生活的生动,自然审美意识则是理性与感性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明代的文艺美学思想史,有其自身的特色。它的思想来源于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与明朝的阳明心学。明初,程朱理学地位特殊,主导着当时的经世思潮,"致君泽民"的儒家传统思想,仍然支配着明朝的文人审美价值取向,并且决定着他们的审美创作的旨趣,影响其文艺美学思想,强调"文以载道"。而此时的自然审美意识则受朱熹"大其心"与"合内外之心"说的影响,追求情理相融。  相似文献   

10.
日本人语言生活中有其独特的语言现象,如交谈中的随声附“和”,少言寡语甚至无言以对,有时又模糊暖昧、闪烁其辞等,这都与日本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了与众不同的语言心理、思维方式及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取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中的山水情结,指出了它在审美领域诸种表现,分析了它的道家美学思想渊源和贡献,认为道家美学思想是山水情结产生、发展、成熟的重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已经处在由工业社会快速转变为信息社会的时期。怎样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科学工作者便成为各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显然,大学生应该作为较高层次科学工作者来培养,因此在文化素质的塑造上就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关于“审美意识”的素质要求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中日两国在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以构建最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4.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日本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中国的茶文化思想是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的精华而形成的,其中儒家思想是主体。日本的茶是唐代传过去的,日本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国禅宗的精髓,又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东方独具魅力、体系完整的茶文化——茶道。  相似文献   

15.
所有成功的美术作品,总包含着能够打动人的东西,这些东西正是美术作品受众所需要的共性,它以作者和观众的意志为转移,为各自的审美意识服务,这就是美术作品和自然紧密联系的一种情结。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美学在它的整个历史发展中,人的审美具有特殊的地位,中国艺术的审美创作总是和人格美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重点是人,是伦理,而不是物,不是物理。当“西方艺术堕入自由主义和对事实的、对表面的奴隶性的忠实”的时候,中国艺术却始终注意于如何通过艺术表现出人的精神及其与世界宇宙之间的关系,流贯着充盈饱满的生命活力。人成为审美认识的重点,是同我国奴隶制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对人的认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商周时期的家国同构的政体,就是建立在人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人成了保  相似文献   

17.
出土的汉代墓葬自然神话画像,既蕴含着原始自然神话的美韵,又彰显出汉代民众审美情趣。审视墓葬自然神话画像,有追求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空间美、天人合一的和谐美的,还有追求以声绘形的神似美的。自然神话画像美韵深深打上了汉代先民审美烙印。美能引起人心灵共鸣,研究汉代墓葬自然神话画像的审美意趣,可激发今人对美的追求,创造更美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文学的国度.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无数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诗词名篇,正是在这些作品中展示了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一个人能否在对文学的审美体悟中,感受人生、思索社会,深化、升华道德情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能做一个高雅有丰富内涵的人.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黄飞 《文教资料》2009,(5):84-86
德国和日本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加害国,但是战后两国历史观却出现重大的反差:德国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这段历史,而日本却极力掩盖和歪曲历史事实,在历史认识方面出现了重大问题.本文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探究德国和日本在认知方面出现的差异,指出只有树立正确的战争史观,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20.
素描教学在造型基础规律、原则之外更应注意学生审美意识的培育,引导学生认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基本素描造型规律的同时,更应发掘自身与描绘对象之间审美上的共鸣,没有这种共鸣我们也就谈不上进行有意味的素描练习和审美判断力的提高;也只有在这样的素描练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描审美意识,在素描造型规律和审美意识上同时进行目的明确的训练,素描的学习状态才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