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当报纸编辑多年,对附稿件来的信起初不重视,认为信上无非说一些“关照”、“扶助”之类的客套话。一次,一位老编辑对我说:“附稿信疏忽不得,它是编辑了解通讯员和作者写作动机的重要渠道,是对来稿的有益的补充和旁证,是发现新的新闻线索的一个来源。”他的话使我开始注意阅读附稿信。  相似文献   

2.
编辑坐在办公室里,每天总有许多信笺飞来,其中为数最多的,要算那些附在稿件上的“百字信”了。这些热情洋溢的短信,倾注着作者对编辑的友谊和信任。每当(?)读这些附信,会使你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感和责任感, 如果把一件件来稿比作花朵,那么,这些随稿寄来的“百字信”,便是花朵下的片片绿叶了。然而,在我们的编辑工作中,却常常忽视这些不甚显  相似文献   

3.
不写关系稿     
记得刚投稿时,一些好心的同志劝我对编辑搞点“感情投资”,不要铁公鸡一毛不拔,否则难上稿”。这些活听起来顺耳,但细想起来确实是错误的。我觉得,一位初学写作的人,刚开始起步,不在勤学苦练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稿件质量,磨砺自己新闻触角。而钻歪门斜道,将来在新闻报道上也弄不出啥名堂。即使编辑照顾一篇稿件,你自己心里也有愧,不会多么光彩。另外,搞关系稿会扰乱编辑正常工作,影响报纸质量,实在不可取,但是,并不是说通讯员和编辑就不能一起商榷稿件,这也是不对的,通讯员和编辑、报社是鱼水关系,他们人不亲行亲,都是为着一个目标,互相联系大有好处。再说编辑都会从严把关,决不会抛优择劣。这几年,我常对一些熟悉的编辑说“你有一千遍看稿选稿编稿的权利,我有一千个写稿投稿的专利”。我先后给厂报、《澄城  相似文献   

4.
最近,和几位记者聊天,谈及稿件处理问题。有的说:“唉,真没办法。你费半天劲琢磨出点有意思的东西,往往见报时就被砍掉了。”有的说:“编辑的斧头可真厉害呀!吭哧一下,就给你定了型。”这些同志的感叹,引起了我的共鸣。编辑处理稿件,难免要作一些修改。所以对编辑砍稿。当记者的一般是没有非议的。但是,在如何“砍”这个问题上,却大有说头。这里我不揣浅陋,谈点看法,和编辑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5.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时常听到有的基层报道员发出这样的议论:“现在上稿难得很,跟编辑没有特殊关系稿件投了也白投”;有的甚至说:“某某人之所以能够上稿,就是因为跟某某编辑是亲戚”等等。听了这些议论,我真有些为编辑们抱不平,忍不住想议论几句。对上述说法究竟对不对,这里我暂且不说,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用稿情况就知道其真伪。一份报纸每天要用大量的稿子,一年用的稿子不计其数,难道编辑跟每个上稿的作者都有“特殊关系”?即使编辑认识的人再多,也不至于跟所有的都认识吧。那些不认识的,又是怎么上稿的?不用多说,上述说法就站不住脚。有些报道员之所以出现那…  相似文献   

7.
做编辑的最爱内容充实、文字流畅的稿件,对那些“瑕不掩瑜”或“瑕瑜互见”的稿件,我总开动脑筋,扬“瑜”弃“瑕”,让文稿露出光彩。这就是编辑的责任,也是编辑之所求。纠正论述中的片面性新闻中心在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节目中,分别开设了“大家谈”和“群言堂”两个言论栏目,播发了数以千计的小言论。言论稿中的瑕点往往表现在“片面性”上。说成绩。不说问题;谈问题,不谈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到底,这类稿  相似文献   

8.
渴望好稿     
好稿太少了,这几乎是所有编辑同事共有的感受。一些通讯员朋友可能不理解:我不是投了许多稿件,也没见编用,你怎么说“没粮没米”呢?确实,每天案头都有一大摞稿件等待处理,但有时候一天也难选出一篇象样的稿子。你说,能不让人心焦吗? 从大量被淘汰的稿件来看,不能用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类:  相似文献   

9.
去年11月30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头条广播了我和滕永键同志写的一篇稿件,并且配了短评。据说,这篇稿件播出后,受到了一些听众的好评。其实,我们自己有数,达稿与其说是我们采写的,不如说是编辑挖掘出来的。在我们寄出稿件不久,接到电台新闻部一位编辑打来的长途电话,说:“稿件题材不错,但内容太空,不好用,能不能补充些内容,重写一稿。”她说:“地委领导用了三个小时,当面解答了学生们提出的二十多个问题,不会没有一些生动场面吧?”她的话不多,却对我们很有启发。首先是这位编辑同志认真负责的强烈责任感。编辑,顾名思义,当然是编稿子。但是,这位编辑  相似文献   

10.
我赞成“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说法。当我翻阅今年上半年新华社记者报道北京的一些新闻稿件,特别是读了被评为新华社社级一等好稿、编辑部级二等好稿的稿件时,在我的脑海里总要跳出这四个字:新、实、活、短。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好稿无不是记者或记者、编辑共同精心经营,下了很深功夫的结果。选题求新题目,即主题,是新闻的灵魂。选准题目,对  相似文献   

11.
本刊欢迎拥有电子信箱的朋友投递电邮稿件 ,使用电邮稿件可以较快收到处理结果 ,保证编发质量。本刊投稿信箱使用dasx @2 1cn .com ,sxda @chinajournal.net.cn两个电子信箱。主题注明 :“稿”字样 ,建议使用 :“稿 :(文章题目 )”格式 ,以便编辑检索。特别提醒 1 :投递电邮稿件前 ,万望认真、仔细、耐心地核校文稿。我们发现 ,不少电邮稿件错漏甚多 ,甚至有脱行现象 (一些打印稿件存在同样问题 ) ,给编辑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投寄翻译文章 ,请附寄原文 (或复印件 )。一般电邮稿不必另寄纸稿。特别提醒 2 :投寄…  相似文献   

12.
《山西档案》2005,(1):22-22
本刊欢迎拥有电子信箱的朋友投递电邮稿件 ,使用电邮稿件可以较快收到处理结果 ,保证编发质量。本刊投稿信箱使用dasx @2 1cn .com ,sxda @chinajournal.net.cn两个电子信箱。主题注明 :“稿”字样 ,建议使用“稿 :(文章题目 )”格式 ,以便编辑检索。特别提醒 1 :投递电邮稿件前 ,万望认真、仔细、耐心地核校文稿。我们发现 ,不少电邮稿件错漏甚多 ,甚至有脱行现象 (一些打印稿件存在同样问题 ) ,给编辑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投寄翻译文章 ,请附寄原文 (或复印件 )。一般电邮稿不必另寄纸稿。特别提醒 2 :投寄电邮稿前 ,请检查您机子的日期设置…  相似文献   

13.
我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新闻写作,至今已逾12年。其间,我在地、市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各种体裁的新闻稿件2400多篇,并有上百件作品获奖。1996年,平均每天都有一篇稿件被刊播。于是,一些通讯员朋友在向我探询上稿“秘诀”时,总是要求我为之介绍认识几位编辑先生。他们满以为我在新闻界结交了不少编辑,所以上起稿来便“路路通”。虽然我反复向他们说明:编辑认稿不认人,稿件便是介绍信。但他们大多半信半疑,以为我“保守”,不肯帮忙引见编辑,以至产生隔阂。无奈之际,我想到“稿件就是介绍信”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14.
《山西档案》2006,(1):15-15
本刊欢迎拥有电子信箱的朋友投递电邮稿件,使用电邮稿件可以较快收到处理结果,保证编发质量。本刊投稿信箱使用sxda@263.net,dasx@21cn.com,sxda@chinajournal.net.cn三个电子信箱。主题注明:“稿”字样,建议使用“稿:(文章题目)”格式,以便编辑检索。特别提醒1:投递电邮稿件前,万望认真、仔细、耐心地核校文稿。我们发现,不少电邮稿件错漏甚多,甚至有脱行现象(一些打印稿件存在同样问题),给编辑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投寄翻译文章,请附寄原文(或复印件)。一般电邮稿不必另寄纸稿。特别提醒2:投寄电邮稿前,请检查您机子的日期设置,如果日期错误…  相似文献   

15.
漫话不用稿的处理江苏东台报社朱亚龙今年5月下旬,我接到了盐阜大众报社刘广声同志的一封信函,信中说:“你在几年的的一篇稿子一直未能发表出来,现在寄给你,请作些补充后寄给我,这个经验对在职的同志是有帮助的。”来信把那篇稿子附在了后面。这篇稿件是我在199...  相似文献   

16.
《山西档案》2005,(3):15-15
本刊欢迎拥有电子信箱的朋友投递电邮稿件 ,使用电邮稿件可以较快收到处理结果 ,保证编发质量。本刊投稿信箱使用sxda @2 63 .net,sxda@chinajournal.net.cn两个电子信箱。主题注明 :“稿”字样 ,建议使用“稿 :(文章题目 )”格式 ,以便编辑检索。特别提醒 1 :投递电邮稿件前 ,万望认真、仔细、耐心地核校文稿。我们发现 ,不少电邮稿件错漏甚多 ,甚至有脱行现象 (一些打印稿件存在同样问题 ) ,给编辑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投寄翻译文章 ,请附寄原文 (或复印件 )。一般电邮稿不必另寄纸稿。特别提醒 2 :投寄电邮稿前 ,请检查您机子的日期设置 ,…  相似文献   

17.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总编室二版组近两个月的学习,在编辑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让我了解到编辑们选稿的原则,以及什么样的稿件被编辑看好,为什么说作者是把好稿件质量的第一关。一、好稿始终受编辑们的欢迎实习期间,我多次听总编室编辑们提到当前闹稿荒,催着编辑部编稿件过来,后来才知,所谓的稿荒就是缺少一些能上版面中心或能给版面增色的稿件。两个月中,被社领导评为好稿的仅有30多篇,原来编辑部闹的是好稿的荒。记得编辑们教我最多的一句话是:多写让编辑看好的稿件。每天编辑们为能在版面上安排一篇好稿感到高兴。好稿始终是编辑们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业余报道员,由于写稿的需要,经常求教于专职新闻干事和一些老报道员。他门有的对我说:“写稿要写得长一些,详细一些,文中引用的事例要多几个,便于编辑同志在改稿时选择,这样做稿件的命中率也高。”以这些话我将信将疑。后来,我采写的稿子见  相似文献   

20.
一位通讯员给编辑部写来一封信,信中说:“平时,我很喜欢写广播杂谈,但是写起来总有个毛病,通篇文字干巴巴的,往往连自己都不能满意。”信中问:一篇广播杂谈稿,怎样才能写得有文采有感情呢?作为一个编辑,我很愿意同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