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三十年代开始,以开罗为中心的埃及电影便一直雄霸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电影市场,在最高峰时期,当地有150家电影公司,每年制作三、四百部影片.  相似文献   

2.
业余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个肯定包括四个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巨大塑像和140英尺高的人面狮身像的失踪城市的遗址。不过,这一遗址不是在埃及而是在洛杉矶以北约170英里的加利福尼亚州瓜达卢佩附近沙丘上。这些建筑物和塑像显然是拍摄塞西尔·B·迪米利1923年的史诗《十诫》所用的大型道具。1000多名工人用了30吨石膏和50万英尺原木帮助建成这座埃及庙宇的复制品。但当电影停机后,这些道具也神秘地消失了。这些道具的命运如何?迪米利在他的自传中闪烁其词地提及道:“从现在开始的1000年内,  相似文献   

3.
在英国,新一代青年作家正在蓬勃崛起。尤其在小说界,他们辛勤耕耘,成绩斐然,逐渐确立了小说家的地位。这些文坛新秀主要有马丁·艾米斯(老一辈最负盛名的小说家金斯利·艾米斯之子)、A.N.威尔逊、萨蒙·拉什迪、格雷厄姆·斯威夫特、蒂莫西·默、威廉·博伊德、伊恩·麦克尤恩和朱利安·巴恩斯。他们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崭露头角,构成英国小说界中一股充满生机的创作群。马丁·艾米斯是这批年轻作家中的出类拔萃者。他最富激情  相似文献   

4.
德国电影在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曾红极一时,对世界电影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希特勒专政斩断了德国电影的翅膀,一些著名导演和演员被驱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使它无暇顾及电影事业,直到60年代中期德国电影才开始振兴。一批年轻导演大胆创新,拍摄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影片,如亚力山大·克鲁格的《告别昨天》。这些电影被称为“新德国电影”,以批判现实为主要特征,在世界影坛获得了很高荣誉。此后,一批艺术性很强的作品涌现出来:魏尔纳、赫尔措格的《上帝反  相似文献   

5.
一个受尽歧视的孤儿,他长着一头黑色的头发,戴着眼镜,每年都到霍格瓦兹魔法和巫术学校学习。之后,他便有了一边串充满幻想的奇遇。这个男孩就是英国童话故事作家罗林笔下的《哈里·波物》系列故事的主人公哈里·波特。《哈里·波特》一出版便受到读者们的欢迎,其中不仅有孩子,还有许多成年人。哈里系列的第一部1997年在英国首次出版发行后,随即风行世界,至今这套系列的前三部已经被翻译成31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售出了3000多万册。最近哈里系列的第四部《哈里·波特与魔幻炎杯》的出版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国家再次刮…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巴维尔·马尔可夫写的回忆录《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卫队长手记》的片断。作者从1918年至1920年任此卫队长要职。他原是波罗的海舰队的水手,是苏维埃政权成立前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参加者和见证人。他的回忆录中有不少生动有趣的事件鲜为人知。由于担任克里姆林宫卫队长职务,因此能经常见到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和其他著名的苏联国务活动家。《手记》于60年代初问世,后在各个年代都有再版。——编者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件既使罗伯特·格雷夫斯自由放纵,又使其受到束缚的风流韵事。这位诗人的侄子理查德·珀西瓦尔·格雷夫斯在一部新出版的传记中,记叙了罗伯特和他的妻子南希及情人劳拉·赖丁三人姘居的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8.
1972年的冬天,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已经几乎完全崩溃了,此前的几个年头,他和父亲的几乎所有作品都被永远地封存在克里姆林宫苏联文化部那幽深冷漠的档案库中,从《安德烈·卢布耶夫》到《镜子》,一切体现人性美好和俄罗斯古典风情的尝试都被认定是反动和教条的,于是,他想到了波兰作家斯坦尼斯劳·莱姆(StanislawLam)的经典科幻小说《索拉里斯》,1972年,他当时的心情仿佛正是坠入了索拉里斯海洋,他想:或许文化部不会对一部科幻片吹毛求疵……但事实是他错了,塔可夫斯基从《索拉里斯》的审片会上得不到任何该片能通过电检的信号,如同电影中的宿…  相似文献   

9.
张颖 《世界文化》2002,(2):31-32
曾几何时,在英国男性观众面前,法国女演员们很容易维持一种神秘的异域风情。操着法语的她们倾向于拍摄艺术影片,譬如“左岸派”电影。然而自从90年代初法国电影业开始走下坡路以来,你会有更多的机会在好莱坞大片中发现诸如苏非·玛索和艾玛努埃尔·贝阿尔之类的法国女影星的倩影。朱丽叶特·比诺什当然也没有固守法国影坛。早在1991年她便离开家乡巴黎,前往英国拍摄《呼啸山庄》和《毁灭》,为此在英格兰呆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那时,英国观众可没有张开双臂欢迎她。《呼啸山庄》里浓重的法国腔英语曾遭到猛烈抨击,而其在《毁灭》…  相似文献   

10.
200年前,1784年4月,魏玛出版了一本名为《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的书。其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它论述了地球和它作为行星的存在;从古老的中国和埃及、古欧洲的风俗习惯直至18世纪的“人类的发展”。就连那些在世界史上几乎不受重视的民族,如藏族,在书中也有所论及。该书的作者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当时年方40,却已经是一位有名望的作家和学者了。他出生于东普鲁士,父亲是一个家道中落的教师和教  相似文献   

11.
追踪小说人物的原型,对其探根寻底是一桩撩人的趣事。在掩饰一个真实人物时,小说家出于故事情节的需要不得不对人物做些调整。如果写作顺利,作家就退避三舍,在人物自行其事、发表个人见解、设计自己的生活时,他就会以一种越发惊诧的感觉站在一旁关注他们。如果一部小说流芳百世,那么对作品中人物真实性的探究也就无关紧要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们只记住了书中人物的名字而忘记了(如果知道的话)触发作者激情的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读者中有不少人可能知道凯瑟琳·巴克利的名字——《永别了,武器》中伤员弗雷德里克·亨利中尉在  相似文献   

12.
一部新问世的《玛丽莲·梦露传》对梦露之死另有新说,它洗清了肯尼迪兄弟多年蒙受的不白之冤,引起读者极大的反响,从而跻身于畅销书之林。该书作者唐纳德·斯波多曾为艾尔弗雷德·希契柯克、劳伦斯·奥利佛等世界名流作传。他在为梦露作传的过程中,研读了上千封属于梦露和她的密友的文件,采访了200多人次,对梦露的家属、病历、电影制作记录等进行多方面的调查,最后得出结论,梦露之死与肯尼迪兄弟无关。她与罗伯特·肯尼迪只见过四次面并  相似文献   

13.
印度的电影相当发达,已有近80年的历史,有“电影王国”之称。在电影生产兴旺的年代,它每年可生产900多部故事片和800多本  相似文献   

14.
三年一次的阿迦·汗建筑奖于 2004年11 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揭晓,包括埃及新亚历山大图书馆和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双塔在内的 7 个建筑获得本届伊斯兰建筑奖。阿迦·汗为获奖建筑师颁奖,并称赞这些建筑不仅保持了传统的伊斯兰建筑风格,且表现出现代的创新意识,堪称伊斯兰建筑的典范。印度总理曼莫汗·辛格出席颁奖仪式并为部分获奖者颁奖。 ——编者  相似文献   

15.
奥斯卡奖的全称叫做“电影科学学院奖”,最早起源于称为“喧嚣时代”的20年代。鉴于早期电影粗制滥造,格调低俗,对社会的道德与人们的观念产生不利影响,加之当时电影界丑闻频生,米高梅公司(MGM)总裁路易斯·B·梅耶于1927年5月4日提出设立这一奖项,旨在向电影业致敬并奖励其中的成功人士,用他的话说就是“提升电影的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水平。” 首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演员们第一次获得了一尊13英寸高,8磅重的人像,人像为男性,手持一把十字军长剑,呆呆地站在一卷电影胶片上面。雕像的形象是米高梅公司的美术指导,塞德里克·吉本斯在好莱坞的巴尔的摩旅馆中设计出来的。但直到1931年以前,这个小人儿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有一种  相似文献   

16.
第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降下帷幕,第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星光灿烂。电影节其中一个最大的闪光点则是由于法国籍国际影星苏菲·玛索的到来,使得本届精彩纷呈、内容丰富的电影节更加艳光四射,高潮迭起。这位从影20年的著名国际影星,13岁开始拍摄电影,16岁出演《初吻》即声誉鹊起。电影《芳芳》、《心火》、《路易十四的情妇》是苏菲·玛索的代表作。她在20余部影片中扮演了各个不同的角色:淑女、王妃、舞蹈演员、小女孩、教师、邦德女郎等,苏菲·玛索崇尚个性塑造,其饰演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崇拜其高超演技的世界影迷们为之怦然心动。…  相似文献   

17.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陆家齐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于1832年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日耳曼敦,是康科德先验论哲学家和教育家布朗森。奥尔科特的女儿。她和三个姊妹在贫困中度过了幼年时代,但她们却有一些这样的人作为朋友,甚至家庭教师,像亨利·大卫·梭罗①、拉...  相似文献   

18.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世界艺术发展的两大史册中,法国南部城市——里昂,始终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首先,它是法国乃至欧洲最早向中国和东方学习丝绸制造的城市,并逐步达到以“假”乱“真”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接着它成为世界电影诞生地,不仅孕育培养了卢米埃尔兄弟,且缔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电影制片厂。在世界舞蹈及其国际交流史册上,始自上世纪80年代,里昂再度书写下一页轰轰烈烈的篇章。1984年,“里昂国际舞蹈双年节”由里昂舞蹈宫主任居伊·达尔梅创办。从一开始,它便得到了里昂市、罗纳-阿尔卑斯大区和法国中央文化…  相似文献   

19.
现代建筑     
二十世纪中,许多建筑师继续承袭传统的建筑风格。但到了二十年代,欧美的一些建筑师就已经为真正的当代风格奠定了基础。这批建筑师中为首的包括美国的弗兰克·洛依德·赖特(1867—1959);勒科尔比西埃(1887—1965),出生于端士,后入法国籍;还有瓦尔特·格罗皮乌斯(1883—1969)及路德维格·米斯·范德罗赫(1886—1969),这两人都是在三十年代末来到美国的德国人。赖特强调“有机的建筑”。他说一座建筑就象活的有机体,必须从它的环境中“生长”出来。他所设计的宅邸,如宾夕法尼亚  相似文献   

20.
当地时间6月12日凌晨(北京时间2003年6月12日晚8时),一代好莱坞巨星、那个曾被全世界无数电影观众视为银幕偶像、甚至人生楷模的著名演员格利高里·派克不幸辞世,终年87岁。实际上,近20年来,格利高里·派克的名字在当代影坛充满高科技手段创造的形形色色的电影奇观中,似乎已逐渐淡去,但他的离去仍不禁使人们再次回想那个确实已离我们而去的经典电影的时代和昔日电影的传奇。事实上,那是一个不论你知道或喜欢与否,都无法抹去或跨越的年代。仿佛冥冥中有知,就在派克去世前两个星期,在美国电影协会组织评选的银幕上 “一百名英雄与坏蛋”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