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石恪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6):47-48,61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虽未专篇论及“味”,但对“味”这一范畴还是有多处零散论述。“味”在刘勰这里,是一种审美理想。刘勰所说的“味”与钟嵘有相似之处,重感官愉悦,还在于以溢于言外之“味”来论诗歌;“味”还有含蓄委婉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部“体大而虑周”(诗学诚《文史通义》语)的文学理论批评巨著,刘勰的《文心雕龙》至今仍有其重要借鉴作用。对于刘勰的创作理论体系,当代不少研究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①然而对于刘勰在创作心理学方面的开拓以及他所达到的深度,却很少有人涉及。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对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有关术语予以阐释,庶几对《文心雕龙》研究的进展有所补益。一、“玄解之宰”,“独照之匠”非“心”解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所提出的“玄解之宰”与“独照之匠”,各家《文心雕龙》注本均分别释以“心”或“功夫独到的匠人”。此实源于范文澜先生的《文心雕龙注》。范老谓: 《庄子·养生主》“古者谓是帝之县解”。《释文》:“县,音玄”。又《齐物  相似文献   

3.
“神思”与“白日梦”分别是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两个影响较大的文学理论概念。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差一千四百多年之久,在空间上相隔上万公里之遥,但正如美国学者韦克勒所说,世界各民族的“一切文学创作和经验是统一的”意大利的维柯也认为,按照人类事物的本质,必然有一种在一切民族中都共同的心理语言。因此,分别对“神思”与“白日梦”作一比较,通过寻觅其共同的心理语言及其差异,以求有所启迪,显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风骨”是《文心》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本文在广泛参阅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心》的理论体系,从艺术思维的角度对其“风骨论”提出一己之见。认为刘勰的“骨”实指凝结在作品中的艺术思维所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或力量;由于刘勰的“杂文学”观念的作用,“骨”尤指艺术思维中的理性因素所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或力量。由此出发,文章还以新的视点探讨了刘勰风骨论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周瘦鹃的小品文《杜鹃枝上杜鹃啼》第二自然段写花鸟同名之趣后 ,接着写“唐代大诗人白乐天诗曾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 ;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 ,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 ,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 ,句虽平凡 ,我觉得别有情味”。授课时我向学生质疑 :“平凡”指什么 ?“别有情味”是什么情味 ?学生议论之后 ,大体上得出这样的答案 :平凡是指马诗套用了白诗的格式 :“杜鹃”一名两冠在一句诗句中出现。别有情味 ,别于哀鹃的传统说法且与第一段“欢快之声”照应。写其是乐鹃。另一学生对上述答案却提出异议 :“别有情味”不仅…  相似文献   

6.
与曹魏、西晋文学相比,东晋文坛玄风弥漫,就显得沉寂了。檀道鸾说;“正始中,王弼、何晏好庄、老玄胜之谈而世遂贵焉。至过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询、绰并为一时文宗,自此作者悉体之,至义熙中,谢混始改。”(《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续晋阳秋》)沈约说:“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辞,义殚乎此。自建武暨乎义熙,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宋书·谢灵运传论》)萧子显说:“江左风味,盛道家言,郭璞举其灵变,许询极其名理。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情新,得名未盛。”(《南齐书·文学传论》)各家论述都简要地概括了东晋文学的基本情况,也都指出玄言诗充斥诗坛的现象。钟嵘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爱及江表,微彼尚传。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诗品·序》)钟氏认为玄言诗在东晋是“微波尚传”,与以上诸家论断不同,恐与史实不符,当以檀、沈、萧诸氏说为是。关于东晋文学,与以上各家比较,刘勰的论述,内容比较丰富,很值得我们研究。本文拟对刘勰有关东晋文学的论  相似文献   

7.
“风骨”是《文心》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本文在广泛参阅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心》的理论体系,从艺术思维的角度对其“风骨论”提出一己之见。认为刘鑫的“骨”实指凝结在作品中的艺术思维所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或力量;由于刘勰的“杂文学”观念的作用,“骨”尤指艺术思维中的理性因素所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或力量。由此出发,文章还以新的视点探讨了刘勰风骨论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声律》旨在实现对语言"声律"的探索,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提出"声律"的发生要有"血气"的介入。文章论述了刘勰养气的两种方式:对宇宙万物的观察与体悟;对文献典籍的认识与感悟,以此说明养气有利于"血气"生成,进而促进"声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及的“形”,虽然其基本意义与“形式”这一词是不相同的,但是其中却包含着对于“形式”的理解。本文从刘勰对“形”涵义的理解出发,探讨刘勰由此形成的“形式美”观念。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里,曾提出“神与物游”,比较精辟地论述了想象与客观外界的关系,指出想象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可能脱离现实而存在。“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可说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具有重大的意义。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受主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刘勰没有把想象加以神秘化,他认为想象不是来自凌虚蹈空的主观冥想,而是来自对客观物象的观察  相似文献   

11.
“通变”论是《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勰不但在《通变》篇集中阐发这一理论,而且将有关观点贯串于全书。要确切全面了解《文心》理论体系,不可不对“通变”论作认真的探讨。但是过去和现在的不少有关论著把“通变”解释成“继承与革新”;又有人把刘勰的“通变”论持为复古论。窃以为这两种说法有欠切当,值得再行斟酌,故特作此文,稍加辨析,请教方家。  相似文献   

12.
秦汉以下,包括刘勰在内的众多学者皆认为,只有“养气”,才可能使文章达到“声含宫商”的境界,而“养气”之道无外乎两方面: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对典籍的浸润与感悟。要实现声律的和谐,必须注重声律和字、词、方言的关系,即始终以“和”一以贯之,重视“声”与“心”的和谐,“声”与载体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隐秀》篇论述创作时要让作品既能有明显的主题表达,又能使读者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拥有独特的审美体验。刘知几作为一个史学家,从追求历史真实的角度出发,提出简晦的标准,要求简略精约。二者分别应用于文、史,但是却构成了一种发展与继承的关系,可在《史通·自叙》以及多处理论中得到验证。所以简晦在一定意义上,是隐秀于史传文学领域的变体。文章将通过对二者之间的联系比较,来说明古代文、史理论相通相连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首先被运用于诗学批评领域,后来又被运用于词学批评领域.宋代文章学正式成立,文人将“味”范畴移植到文章学领域中:他们以“味”作为品评文章的审美标准,对文章之“味”的创造与生成予以探讨,并提出了“玩味”的鉴赏方法.宋代文人将诗学“味”论移植到文章学,包含了对文章审美特质的肯定,同时也认识到“文味”与“诗味”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因此,诗歌的美学特点在中国文艺史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古代西方把对外物的模仿作为艺术的根本法则,中国诗论则强调作家要抒发内在的情志。魏晋南北朝的思想解放,促进了当时文学创作中人的自我意识的增长,也提高了人们对文艺表现情感这一美学法则的认识水平。抒写情感是此时“人的自觉”对文艺的美学要求。生活在齐梁时代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继承了魏晋以来重情的传统,始终把“情”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除  相似文献   

16.
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是在我国文学理论和批评史上,系统地论述文学创作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革新的第一个专篇,对于文学创作发展的理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刘勰的这一重要理论贡献,近代研究《文心雕龙》成就卓著的专家们已有许多阐发与评论。但仔细研读原著,我感到尚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这里仅就其“通变”的主要涵义以及对通变说的不同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自古而今,关于“象”的理解可谓是见仁见智,但是对于南朝山水画家宗炳的“澄怀味象”之“象”,论者甚少,而理解了这个“象”,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和鉴赏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为此,我将试着对“象”范畴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以理解“象”中蕴含的美学与哲学价值,具体分析“象”和“道”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宗炳的人生际遇,揭示“澄怀味象”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传统阅读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格局中,虽被诟病但又难以看破。如有些阅读教学杂乱无章,耗时低效,有些阅读教学则缺乏研读文本的意识和能力,反映在具体教学上则找不到很好的"切入点",抓不住"主线"。崔峦老师提出:"要和单纯地分析课文内容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要向实现得意、得言、得法的阅读教学美丽转身。"许多老师在他的影响下实行两手抓以切实改变现行阅读教学的诟病,一手就是抓课内阅读教学的  相似文献   

19.
“六义”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对写作文章提出的要求,其前提是为文应当“宗经”,直接目的是为了矫正当时“讹滥”的文弊.刘勰所说的“文”应该是包括文学类文体在内的各种文体,这是准确理解“六义”的前提.“六义”是刘勰在“宗经”的基础上提出的六条为文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它的具体内容涵盖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当社会上刮起新的“读书无用论”风时,我们的研究生应该持什么态度?华东师范大学87级研究生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他们在思想小结中对“读书无用论”进行了颇为尖锐的批驳,内容生动,颇有哲理,读后使人振奋。为此,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摘录了这些评述,并刊于1989年第5期简报。为了使更多的读者从中受到启迪,本刊决定予以转载(略有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