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怎样结尾     
结尾,在文章或报道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怎样结尾?清代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写道:“结有数法:或拍合,或宕开,或醒明本旨,或转入别意,或就眼前指点,或于题外借形。”文章或报道的结尾方法,自然不止上述这些。但是不管哪种方法,它都要求结得深刻、有力,都要求“有余不尽”,“余味无穷”。阿·托尔斯泰在谈结尾时说,应该使读者感到有一种那样的力量,读过之后还想把作品翻过来再读一遍。我想:文章或报道的结尾,如果能够达到阿·托尔斯泰所说的要求,就算是好的结尾了。文章或报道的结尾同开头一样,得因篇制宜,根据所写的具体情况和内容来定,万不可陷入固定的  相似文献   

2.
俗套者,陈旧的格调也,在新闻稿的题材、角度、格局、表达上都时有所见。且举数例——其一,报道某件动人事迹,爱在开头或结尾说:这件事已在当地“传为美谈”;或者说:“受到了干群的一致赞扬。”其二,一些人物通讯的开头常见到这些说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离退休人员或者别的什么人常年坚持义务做某件事,作者往往封之以“编外××”或者“不是××  相似文献   

3.
“一切进步人类都在广泛地纪念……”“很难找到一个不知道列夫·托尔斯泰名字的人……”“他的著作是亲切的、可爱的……”“……”1910年,当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逝世之后,苏联广播电台的记者争相使用这些现成的“规范化语言”写报道,致使本来使用一次还挺新鲜的语言因滥用而变得陈旧了。该台消息部总编辑“轻而易举地涂掉了这类句子”。事情发生之后,他们设置了一种特殊的“记过簿”——专门记载公式化词句的记录本,记下了诸如“以巨大的劳动热情……”、“举行了重大的会谈……”等“千篇一律的公式化语言”,并明确提  相似文献   

4.
大凡好的文章无不讲究开头,也无不重视结尾。因为漂亮的结尾能使文章增添光辉。关于文章结尾,古人有过很多好的看法。有的主张结尾要如“撞钟”,“清音有余”;有的主张要如“豹尾”,“响亮有力”;还有的说应如“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消魂欲绝”,等等,不一而足,这充分说明文章结尾之重要。新闻写作也应如此,美联社特派记者休·A·马利根就说过:“我常常在最后一段下的功夫比在第一段下的功夫大,因为我希望那真正动人的最后一行话将使编辑高抬贵手,不致砍杀我努力的成果。”通常新闻的结尾主要有这样几种写法:  相似文献   

5.
报 刊的通讯报道 ,在写结尾时往往被人忽视 ,以为有无结尾或临到结尾 ,随便勾划几句了事 ,无足轻重。其实不然 ,一个好的结尾 ,能使作品生辉 ,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我国元代学者陶宗仪曾经说 :“文章应是‘凤头、猪肚、豹尾’。”那么结尾采用何种方法为佳?通讯报道的结构不同 ,结尾方法也各异。我结合平素的实践体会和留心翻阅、浏览各家报刊 ,将结尾的方法做了以下探索归纳 :结尾的感召式即以赞叹、号召、召唤收尾 ,抒发感情 ,提倡人们去学习、行动。如 :“英模们亏了我一个 ,幸福十亿人的精神境界是多么高尚啊!”又如 :“多么好的青…  相似文献   

6.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西班牙当局9月5日在该国南部的格拉纳达逮捕了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著名战地记者泰西尔·阿卢尼,称怀疑此人属于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阿卢尼的妻子  相似文献   

7.
百炼钢化绕指柔,文章需经反复改。修改是撰写稿件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凡稿件写得好的通讯员,无不都在精心修改上下过工夫。世界文豪阿·托尔斯泰说得好:“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不好的地方的本领。”那么,怎样修改已经写好的稿件?“五个一”的方法对我们通讯员不无借鉴作用。“想一想”。写稿件要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时刻想到“假如我是读者”,这样写会引起读者的一些什么反应?读者对哪些问题最感兴趣?改动自己的稿件往往下不了手,这是写好稿件的一大忌。“放一放”。在稿件写好后不要急于寄出,最好学习果戈理的方法,将它先放上几天,等头脑冷…  相似文献   

8.
写作新闻,应该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现在国外提倡故事化新闻写作,本文想谈些读书思考的体会,供大家参考——一、什么叫新闻故事化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他还引用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体会:“我不去陈述,不去解释,我只是去表现,让我的主人公们替我说话。”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上,就是新闻故事化的写法。而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则说:“用故…  相似文献   

9.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的作品独树一帜,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更令人赞不绝口。人们把这类小说结尾手法称之为“欧·亨利式的艺术”。所谓“欧·亨利式的艺术”,首先是指,作者具有把小说情节中最重要的部分不露痕迹地隐藏起来的高超本领,在情节发展到最后笔锋一转,奇峰突起,在你完全不在意的状态下向你推出一个新颖  相似文献   

10.
大凡成功的艺术典型,作家都写了他们的心理变态. 鲁迅笔下的狂人、阿Q,曹禺笔下的繁漪,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吴敬梓笔下的范进,托尔斯泰笔下的玛丝洛娃……,都以其心理的变态,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一点上,所有的人  相似文献   

11.
名言集锦     
△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假装知道。——列·托尔斯泰△要想造就高深的学问,就得从字母学起。——谚语  相似文献   

12.
“忽然·突然·猛然·骤然”,这一组近义词都是副词(“突然”可兼作形容词),表示“事件或动作发生得异常迅速”的意思。但是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却存在着差别。“突然”作副词,说明“事件或动作发生得迅速,出乎意料”时,可与“忽然”换用。例如: 1.已经平复下去的疙瘩,这时忽然(突然)针刺似的痛起来了……(《鲁迅全集》二卷335页)  相似文献   

13.
对各种写作者而言,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似乎拥有更多的自由:他们不仅司以凭想象安排生活场面,创造故事情节,而且可以虚构出一个个人物来。然而,这种自由是有限度的。许多作家在谈到自己创作过程中的甘苦时曾表示,他们的创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譬如在塑造人物时,就受到自己笔下人物的限制,以致于常常不得不“跟着人物走”。——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在谈到自己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二、对待稿件的态度在文学史上,很难找出哪一位作家能象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那样,拿出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审读文艺作品的手稿,特别是在苏维埃时代。他读过上千篇有天赋的和平庸的,初学写作的或已跨入文学大门的作者的手稿。有的人说他白白浪费那么多时间去阅读“文学毛头”的手稿。作为对这种讥讽意见的回答,高尔基说这是他真正的工作,无论是普希金,还是托尔斯泰,都是从“文学毛头”过来的。 1928年,高尔基在给《西伯利亚火花》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写道:“……在我的道路上遇到许多极有  相似文献   

15.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部分里,对语言的表达,提出了“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语言的简明就是指“简洁明快”。是“繁冗罗嗦”的对立面。是比“基础等级”要求的“语言通顺”,更高一级的要求。“发展等级”中的“有文采”,离不开语言的简明,它常常能够反映考生思想明确、语言成熟的程度。许多著名的大作家欧阳修、杜牧、鲁迅、朱自清、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人都在语言简明上下功夫。语言简明也是一种文风,高考作文评定,常常表现我们这个时代对文风的导向。  相似文献   

16.
我起初是被这篇文章的题目所吸引:主题《火焰山·白开水·太阳灶》,好象是杂文或散文的题目,副题《新疆纪行之一》又分明是风貌通讯(又称旅途通讯)。再看题花上“旅游小札”四字,“小札”仍是采访札记,“旅游”则显然是写风光的通讯。我是研究新闻采访写作的,习惯于从文体等方面看报纸,读完全文,正好符合开初的印象,而且有进一步的发现。这篇文章,文字活泼流畅,风趣幽默。前面大都是写见闻写风光,富有知识性,基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天才作品自本世纪初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知识界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正如列宁同志一九一○年就已说过的那样:“甚至在俄国也只是极少数人知道艺术家托尔斯泰。为了使他的伟大作品真正为全体人民所共有,必须进行斗争。”社会主义的胜利实现了这一点,但是即便在中国,也往往有这样的时刻,圣桑、贝多芬没有邓丽君那么多的听众,托尔斯泰的读者也远远赶不上武侠、恋情小说的读者之众,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其实。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们还得作出不懈的努力。我想,在这样的时刻回顾一下托尔斯泰作品开始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率业吐设新年,向全省公共图书馆的同志们致t·“”一刘效炎l:3东北地区公共图书馆协作委员会第三次扩大 会议纪要····“”·“····“·““····”···”·…彭玉丰1:弓努力提高办馆质t和办馆效益 积极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一刘效炎3:l全国公共田书馆肖位堵训工作座谈会 在广西佳林召开“·”··”“·”·····”···“一康尔平3:6辽宁省乡、镇图书馆工作管理办法·一辽宁省文化厅5:l第二届省、自治区、直箱市、单列市图书馆馆长 联庸会翻记·····“·“·”·“·····”…。二本刊记者6:I…  相似文献   

19.
浅谈细节     
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细节,顾名思义,是细微或细小之节。或称之为作品的“血肉”,或称之为作品的“细胞”. 恩格斯在给哈克纳斯的信中,论及现实主义的特点时,曾指出应具备“细节的真实”这一重要前提. 谈及细节,人们常提到高尔基,列·托尔斯泰看了他写的小说《二十六个与一个》,说:“你写的炉灶安放得不对。”切莫小看这一个细节,面包炉子砌错了,那二十六个人脊背冲着窗户,瞧不见警察带走那个小女孩,这篇小说也就失真,或不能成立了. 高尔基对此引以为耻,他说:“这些好象很细小的错误,却有重大意义,因为它们破坏了艺术的真实性。”精彩的细节,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无定法,风格迎异。各种新闻文体,在写作上也有些不同的要求。“小论坛”因其小的特点,文章当以简洁明快为好。这里想通过一篇见报的编辑改稿,和原稿对照,来讨论一下与此有关的问题。请先看原稿,题目是:森林·文明·沙漠。文如下: 夜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其中一段史料,颇觉有味,又逢植树节之际,我想把它奉献给大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记载了如下事实,“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