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东明 《钓鱼》2013,(13):26-27
"盛夏到,鱼难钓",是钓界的口头禅,但我认为夏鱼不难钓,只要钓者遵循鱼类生息规律,下钩必有所获。一、选择适宜钓时1.择天气定钓日。要多选择晴朗风天、多云风天、细雨风天等天气出钓。因为人感觉风天凉爽,且风向水里注入大量氧气,鱼类格外活跃,是垂钓的好天气。  相似文献   

2.
春钓之傍晚,是钓鱼的黄金时刻。不少钓者认为天晚了,鱼不上钩了,于是早早收竿,实在可惜。  相似文献   

3.
于中海 《钓鱼》2010,(14):48-48
钓鱼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技术,任何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关乎成败。关于这一点,每个具有相当高钓技的人都有深切的感受;而那些不懂钓技、钓技平平者却认为这是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忽悠人。因此,当一个陌生的钓友或对钓技知之甚少者向我问及钓技时,我总是说:“钓鱼没什么玄妙,有鱼谁都会钓。”不是咱故意藏奸,而是说真话他们不但不信,反而要嘲讽我“绿得不上颜色”,何苦呢?  相似文献   

4.
冬钓夕拾     
马汉 《钓鱼》2009,(23):66-66
寒流来袭,一夜之间,雪花纷飞。俗语说:“九月九鱼封口,立冬莫往塘边走。”雪天钓鱼一向被认为是钓坛的一大难事。可所谓“渔者”,即“愚者”,往往就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着。要是在冬天钓出个名堂,钓出个情趣,钓出个神清气爽,就更能显示钓者的心境。  相似文献   

5.
在介绍、探讨台钓的文章中,常有调灵调钝、钓灵钓钝的提法,李维明钓友的《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下简称《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十一期)一文,进一步对这种提法给予了细密的考证。细读这些文章,联系自己的垂钓实践,总觉有关灵钝的提法似嫌牵强,不愿苟同,贸然陈疑,望诸钓友指正。 一、钓几目由谁定? 不少人认为调几目钓几目是由钓者自己的意愿决定的,钓者可以根据天气、水情等客观情况  相似文献   

6.
不少钓者在面饵制作方面十分投入,不仅费时费财,而且往往事倍功半,以至于出钓乘兴而去,扫兴而归。还有的钓者与别人使用同种面饵,眼见别人频频上鱼,自己的鱼漂如掉进水缸一般,纹丝不动,原因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认为,钓绩不佳,在不排除其他一些可能的因素外,应该找一找自己的面饵是否不洁净(被污染)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7.
“窝子”,是钓者在钓鱼活动中所居的地理位置和具体钓点。而对“新窝”和“老窝”的区分,是以“经常有人钓”和“从来没人钓”为条件来辨认确定的。至于按钓事中“七分钓位、三分钓技”这一理论学说,针对一些钓友提出“新窝”强,还是“老窝”好的争议问题,笔者认为,“新窝”和“老窝”都分别存在着以下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8.
陈中春 《钓鱼》2008,(17):28-29
“窝子”,是钓者在钓鱼活动中所居的地理位置和具体钓点。而对“新窝”和“老窝”的区分,是以“经常有人钓”和“从表没人钓”为条件来辨认确定的。至于按钓事中“七分钓位、三分钓技”这一理论学说,针对一些钓友提出“新窝”强,还是“老窝”好的争议问题。笔者认为,“新窝”和“老窝”都分别存在着以下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9.
雷鸣 《中国钓鱼》2007,(6):49-49
不久前,笔者来到大连市北部的蓉花山水库钓鱼。不一会儿,两位青年乘坐轻骑也来到这里垂钓。钓友发现他俩使用的钓坠竟然是一号废旧电池,当时大吃一惊,立即向他们指出,钓鱼应保护环境,电池当钓坠会给水库带来重污染,钓上来的鱼不能吃。可是这两位钓者听后不以为然,认为电池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台湾长脑线钓法的关键所在是采用了以饵(或以环)代坠,细线小钩,被钓对象在无意中上当受骗,中鱼率较高,这也许是它的独到之处。而传统钓法短脑线,鱼儿吸食见坠,弃而逃之,空钩率较高。长脑线钓法虽有其独到之外,但鱼儿吞钩后浮漂信息传导反映不规则,而对垂钓者则要求技艺娴熟,目光锐利,反应敏捷。对具一般钓技者难以掌握,更难持久,对中老年,视力偏弱者更不适应,同时也不适宜在混养池中使用。  相似文献   

11.
李根浩 《垂钓》2006,6(8):9-10
钓获大鱼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并存,在实际垂钓中,偶然性甚至要多于必然性。但我认为,一些必须的垂钓条件及钓者的综合素养,的确是钓获大鱼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化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必要条件。当你具备了这些基础与条件,钓大鱼的梦想就不再遥不可及。  相似文献   

12.
变心有理     
老唐  蔡迎红 《垂钓》2001,(5):76-76
早年没钓家鱼这一说,大家都是钓野鱼。谁发现了钓鱼好去处,都是钓友间互相转告,绝没人会保密。那时候谁能当头儿集合上一拨人集体骑自行车出钓,是件很荣耀的事儿,因为为人头儿者自然是钓技、人品俱佳。不消说,那时候鲫鱼上两、鲇鱼上尺会被认为是小鱼崽儿,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丰富多彩的垂钓文化,还反映在关于钓者、钓具的种种美妙称谓上。例如,对钓者的异名别称,突出钓字的有,唐末诗人郑谷“沧江负钓师”的钓师;元曲名家马致远“钓鱼人一蓑归去”的钓鱼人;清代范超“雪滩钓叟人不识”,王士稹“江干多是钓人居”的钓叟、钓人……  相似文献   

14.
柏胜 《中国钓鱼》2015,(1):32-32
三、“钓性”的确是学问 为什么不同的钓者,用相同的钓鱼竿,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钓点钓同样大小的鱼,会出现有的时间短,有的时间长;或者,有的人能钓上鱼,有的人钓不上鱼的情况?除去钓技的原因外,与钓者对这支钓鱼竿“钓性”的认知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毫无疑问,传统的手竿钓法也有灵敏与迟钝之分。是选用灵敏钓法还是迟钝钓法完全要依当时的水情和鱼情而定,固执地采用一种钓法不善于应变,对钓技的提高是没有益处的。钓者运用灵与钝的钓法得当与否,是衡量钓者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鱼的拒食是个普遍现象。拒食即拒绝接受食物,无食欲,停口,也是通常说的不咬钩。这种现象屡见不鲜,钓者遇到的事例不胜枚举。大家有这样的体验:某水体鱼的品种较多,而且密度较高,有时下钩频频得鱼,钓获甚丰,有时情况骤然不同,浮漂纹丝不动,无论怎样变换钓法、更换饵料,仍然旷日无甚收获。钓者疑惑不解,何故鱼儿有时食欲旺盛,有时又食欲减退。 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体验,认为以下几种情况,比较容易造成鱼的食欲减退,甚至拒食,垂钓往  相似文献   

17.
樵歌 《垂钓》2013,(10):33-37
串钩钓饵 海竿串钩钓法不仅钓组简单,钓饵也简洁方便,但是钓者常常面临这种情况——由于没有诱饵,施钓时容易形成“孤零零的几只钩,冷冷清清几粒料,茫茫水中撞大运”的状况。因此,钓者必须在钓饵上做足文章,才能有好的鱼获。  相似文献   

18.
台湾钓法采用小竿、灵敏的漂坠系统、易溶的钓饵,近点垂钓(钓点与钓者距离近)。在这众多因素中,我认为易溶钓饵是台湾钓法的关键。由于钓饵易溶,在垂钓过程中,钓饵散落在钓点,起着诱饵的作用,钓饵与诱饵一致,使钓饵对鱼的适应性增强。另外,由于钓饵入水即开始  相似文献   

19.
在北方地区,冬季长达150天左右,一般钓者往往在国庆节以后挂竿,除冰钓外,要到来年四五月间才开始执竿垂纶,重享户外钓鱼的乐趣。漫长的冬休,实在使钓技荒废,钓者厌烦。能否推迟秋钓,提前春钓?笔者在离休后的5年间,对此作了试钓和探索,回答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20.
王希连 《钓鱼》2004,(18):18-18
近几年来,“台钓”(悬坠钓)在我国很盛行,很多年轻人都鸟枪换炮,不惜投资武装自己。在垂钓中,尤其扬竿上鱼的一瞬间,真是心旷神怡。有人说,“台钓“是年轻人的“专利“,它需要钓者身体壮、视力好、反应灵敏,而老年人各方面都不适应。我认为“台钓”可以在年轻人中风行,同样也可以成为老年人的一种高尚的休闲享受。今年我60多岁了,不久前却迷上了“台钓”。平时,常和一些老同志外出钓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