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空图提出了"思与境偕"的诗歌形象理论,这一理论是在总结唐代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古代"韵味说"的继承和发展,从追求"滋味说",再到追求"味外之味",这是古代诗人努力追求文学作品表达思想内容的最大化的工作不断深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这里首先非常简要地介绍了艺术意境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宗白华先生对“意境”的界定。接着,从“直观感象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和“最高灵境的启示”三个方面解读了宗白华先生意境理论层次创构,并认定宗白华意境理论不仅是艺术境界的理论,更是人生的境界。最后,从“舞”为例,阐释宗白华意境理论中律动生命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3.
意境理论是我国古代诗词学说中,作为对诗词作品艺术形象的创造和诗词艺术价值评价的最主要的理论依据之一。而司空图所著的《二十四诗品》相对于意境理论促成的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司空图意境论的内涵——"象外之象"。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核心范畴。它的形成是从原始先民的"象"思维逐步发展而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象"由表示具体事物的实象不断地虚化和突破,最终在"象外"产生了境。意境理论是意象理论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5.
艺术形象问题,古今中外,都是文艺创作及文艺理论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形象问题,理论的探讨与总结形成了“意象说”。它发端于先秦,继以魏晋的哲学理论,诞生于南北朝的文艺批评及理论研究,发展于唐宋且在创作实践上产生了丰硕成果,总结并完善于近代。“意象”说与西方有关艺术形象的理论相通而不相同,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掌握住中国古代诗歌创造艺术形象的基本要求及基本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周玲玲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1):21-23,76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核心范畴。它的形成是从原始先民的象思维逐步发展而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象由表示具体事物的实象不断地虚化和突破,最终在象外产生了境。意境理论是意象理论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词的创作讲究“虚实结合”。在一首诗中。一般地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纯粹的写景和抽象的抒情都缺少生气和韵味。所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便成为创造诗歌意境的重要方法。领会虚实结合,便成为品味诗词意境的一把金钥匙。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具有“象”(实)与“境”(虚)两个不同层次。欣赏者充分调动想象力.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于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领会“境”这一“象”外之旨.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8.
心理的落差、入仕的不遇,社会的黑暗,个人的原本性格,死亡的威胁等等一系列因素集中在一起交相肆虐,使李贺这位天才诗人短暂的一生时间浸泡于痛苦的深渊难以自拔,当他把一腔悲愤之情渲泄于诗中时,自然就会出现十分浓郁的幽冷意象。  相似文献   

9.
从"自伤说"的角度阐释了李商隐诗《锦瑟》的丰富艺术内涵,并分析了该诗在运用比喻和用典象征方面采用的独特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词语。一、阐释方式:从象思维说起。没有“象思维”之“思”就没有意境的创造。二、“象思维”与意境的渊源:(一)道家发端:大象无形是为萌芽。(二)庄子美学:与象罔说相关。庄子关于“象罔、有形和无形、虚实”的辩证解读,和老子的“大象无形”说一起构成中国意境理论赖以形成的哲学基础。而此哲学基础亦是古人“象思维”的萌芽、发展并最终定型的文化传统根基。(三)魏晋玄学:言意之辩的探讨。“言意之辩”的各个阶段皆有“象”的参与。而“辩”的本身又体现了“象思维”的动态整体的特征。三、“象思维”与意境的内涵。从根底上来说,此种与古人哲学智慧紧密缠绕的诗歌意境亦是华夏民族吲有的颇具原生态意味的“象思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词之根就在于其意境。只有探明意境才能真正体悟诗歌内在的情感和意蕴。而意象则是诗人为了抒发情感用意比兴寄寓的人、景、事。诗歌的意境正是借助这些意象凸显出来的。教学中,要紧扣"景"象体悟意境;紧扣"人"象丰盈意境;紧扣"事"象生成意境,从而借助意象上位,真正体悟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论意境的视域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视域理论的引入对中国的意境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此可以得出更符合中国艺术、美学之精神的结论。视域是有形成对象的趋向但还未特化的意义之源 ,从这一点入手 ,意境之魂 (道 )、意境之形 (象 )、意境之神(境 )的视域结构便能得到呈现 ,一些中国传统文艺理论问题便能得到更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司空图的意境理论前人多是经验式的评点,今人是局限性“味外之旨”或“象外之象”的研究上,对司空图美学思想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并没有谈清它们的关系性质,因此而也不能正确阐明句空图的意境理论。  相似文献   

14.
意境余论     
意境不仅是情景交融,而且要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而象外之象与言外之意有层次上的差异。言外之意体现意象之间的虚实关系。而象外之象是意象内部的虚实关系建立之后的结果,唐代诗歌的代表作是意境的完善体现。  相似文献   

15.
从王国维意境“深浅”说和宗白华意境“境层”说可以确认意境内涵结构应包括:情景交融、象外言外和“进乎道”等三个层次。情景交融是意境内涵结构的基础层次,象外言外为第二层次,最高层次为“进乎道”层次。在这一最高层次,文学艺术意境之道与哲学之道相通为一,从而文学与哲学也相通为一。这三个层次既表现为不同作品意境创造上存在的横的关系,又表现为一个逐级升华的纵的完整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16.
17.
意境理论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精华所在,并因此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但过去的研究由于片面地强调了意境理论的独立价值,以点掩盖了线的研究。本文试图在线的研究上对过去的研究进行一种补充,将纵向研究同横向研究进行统一性的思考,以便能够客观地评价意境理论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实际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18.
意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审美心理范畴。“意境”乃“意中之境”;境生象外、境缘于情、境赖于思为其主要的审美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19.
"诗豪"刘禹锡在其广泛而优秀的诗文创作外,更有独到的文学思想。他发展了"意境"理论,提倡想象,主张辞约义丰;强调内蕴,注重意在言外;重视意境,倾向境生象外。  相似文献   

20.
意境说早在唐代就出现了,若要溯源,还可从老庄美学中寻得根据.再加上佛教的传入,以及宋明理学对佛、道思想的吸收、融汇,都渗透进士大夫文人的心灵世界.意境说不可能没有儒、释、道哲学的烙印,尤其不能脱离老庄的哲学美学思想,同时中国文艺的特点就是哲理智慧和艺术体验、艺术表现不分家,呈现出浑然一体的风格.文章正是从意境的哲学根基来探讨老庄与其的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