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年9月18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国耻日,对张学良将军来说1931年9月18日是个殊非一般的大屈之日.九一八事变造成国土沦亡,山河破碎,激起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人们纷纷指责张学良的"不抵抗"行为.这一年,张学良成了千夫所指、万众责骂的"不抵抗将军".舆论界也把"欺诈"、"生活放荡"、"花花公子"之类的恶言秽语,一股脑儿抛向张学良,对张学良大肆讽刺和挖苦.对此,张学良内心十分痛苦,从1931年开始直至去世,张学良每本日记的开始日期都是9月18日,九一八成为他一生不能忘记的伤痛.  相似文献   

2.
1991年5月美国华美协进会为张学良九十寿诞举行祝寿宴,张学良的亲属、老部下和尊崇他的老朋友,纷纷赶到纽约参加这次寿宴。已经年迈的海伦.福斯特.斯诺闻讯,在5月29日写了一封贺信,派人送给张学良将军,回顾往事,重叙旧谊,并且特别指出,如果没有张学良的帮助,他们夫妇当年不可能试图冒险去延安,信中还讲到相关的其他一些趣事。同年8月16日,海伦.斯诺与王福时通信时,把这封信的复印件寄给了他。这两封信是王福时先生最近提供的,由我译成中文。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当年斯诺夫妇在华活动的一些情况。——魏龙泉注海伦.斯诺给张学良的信(199…  相似文献   

3.
一 1936年12月12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被张学良护送回南京.谁料张学良就此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 1937年初,张学良将军由南京被秘密转移到蒋介石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镇附近的雪窦山禁锢.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及其抗日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退军关内,致使日寇三月内占领东北全境,从此背负"不抵抗将军"的历史骂名.身怀国仇家恨的张学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在军事上仍坚决奉行着"保持克制,不予抵抗"的对日侵华政策,而另一方面,面对着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张学良却尽己所能,具有很强的民族气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秘密地支援着各地的抗日活动.一、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接管了东北的军政大权.张学良虽与日本人有血海深仇,有强烈的排日倾向,却没有逞匹夫之勇的条件,他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是很谨慎的.  相似文献   

5.
如今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窝堡屯的张学良幼年故居(出生地)被重新修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郭维城是此举的热心倡导者.郭公是张学良将军的机要秘书,当年他不知为汉公填写多少次"1901年6月3日出生台安"字样的履历表.为了印证张学良将军的出生地,郭维城于1987年和1990年曾两次来台安寻觅张将军的佚闻往事.  相似文献   

6.
1975年4月5日,清明节,中华民族祭祖的日子.晚11时50分,蒋介石在台北去世.次日凌晨丑时,鸡未鸣而大雨滂沱,电闪雷鸣,张群(曾任台湾“总统府”秘书长、资政)打电话将蒋介石逝去的消息告诉了张学良.此时的张学良思绪万千,无法平和,向张群表示要去吊唁蒋介石.宋美龄得悉张学良的意愿后,第二天特许秘书陪同张学良独往凭吊对不起他的人.那时,蒋介石的灵柩尚未移至正式设置的灵堂,警戒的森严令气氛显得紧张,只有很少的人员出入.张学良向蒋介石送挽联瞻仰遗容后,伫立在棺前,望着那仿佛沉睡的面容,心中哀思缠绕着逝去的岁月——关怀与情怨交织、合作与交恶对峙的往事,仿佛都浓缩在他撰写的16字私挽之中.  相似文献   

7.
1990年6月1日,是张学良的九十大寿。祝寿之后,张学良便争取到赴美国探亲的权利。于是,便有了吕正操赴美国探望张学良之秘事。一张学良赴美登机时,吕正操正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1991年4月10日,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又从美国回北京,向吕正操介绍了张学良的近况,并转达张学良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湖北档案》2001,(11):4-8
1989年6月1日,是张学良89岁大寿,王冀教授来看他,出乎意料,张学良谈起了他最讳谈的"西安事变"话题.  相似文献   

9.
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号毅庵,张作霖的长子。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日军制造的皇姑屯事件中遇害。28岁的张学良主政东北,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及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主政东北期间,张学良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将其体育理念在东北大学贯彻实施,为我国体育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一、张学良体育理念的形成张学良出生于1901年,正值晚清政府与德、奥、比、日、美、法、英、意、俄、西、荷兰等11国代表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彻底、精  相似文献   

10.
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号毅庵,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日本关东军制造的皇姑屯事件中重伤不治身亡。年仅28岁的张学良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以及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正式主政东北。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改易旗帜,遵守三民主义,拥护国  相似文献   

11.
1936年2月26日,蒋介石自洛阳飞抵南京,党政军要员在机场迎接.接着张学良也乘飞机抵达南京,热闹场面不复存在,等待他的都是一批身穿蓝色中山服,佩戴二号左轮的军统特务了.当夜,蒋介石让宋子文告诉张学良应有认罪表示,张学良即给蒋写了一封亲笔信. 蒋介石收信后,当即批转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国民政府核查.  相似文献   

12.
1936年12月12日,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一发生,中国共产党即通电全国主张和平解决.南京国民政府却任命顾祝同为讨逆军西路军总司令(东路军总司令为刘峙),准备讨伐张学良、杨虎城.  相似文献   

13.
在北京某报看到一则新闻:"张学良副官之子涉嫌贪污挪用2500万受审". 仔细看下去,原来5月22日,沈阳凤祥集团原董事长孙凤祥因涉嫌贪污、挪用资金两个罪名在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接受审判,涉案金额高达2500万元.而孙凤祥是曾担任过张学良的一个副官之人的儿子.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因为他一时冲动,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近些年来,广大历史学者通过深入的研究与调查,发现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有诸多原因的.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 一、张学良的父亲是被日本人炸死的 张学良,字汉卿,奉天(今辽宁)海城人,人称张少帅.东北讲武堂毕业,历任奉军营、旅、军团长,参加过两次直奉战争.他的父亲张作霖是奉系军阀首领,人称张大帅,曾长期盘踞在东北.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系军阀打败直系,张作霖挥师入关,夺得北京政权.  相似文献   

15.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发动"西安事变".时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正在上海,当日下午3时许,军政部长何应钦从南京向他发来告急密电. 何应钦的电报说:西安有兵变,蒋委员长在何处,还未查明,现已派机前往侦察.孔祥熙阅电报后,愕然不知所措.随后,南京他家又给他打来了电话,向他报告张学良给他来电的内容,孔祥熙听后,才了解西安为抗日而发动兵谏的真意.特别使孔祥熙欣慰的是张学良表示对蒋介石的安全负责.深夜,孔复电张学良,请张"审慎"行事.并明确表示,愿为双方和解作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有关方面进行谈判与协商,以及在中共方面的帮助下,达成了协议.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不顾有关人员的劝阻,毅然决定亲自陪送蒋介石到南京.在临行前,张对同事们说,我亲自送蒋到南京,这一着是要抓住他的心.  相似文献   

17.
一笑泯恩仇     
《出版经济》2006,(2):62
1975年4月6日凌晨2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张学良从睡梦中惊醒.电话是时任总统府资政的张群打来的,他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蒋总统已于几个小时之前平静离世了.张学良听罢一愣,睡意全无,在电话中"啊"了一声,便再无言语.  相似文献   

18.
王春华 《湖南档案》2009,(11):25-27
1936年12月12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被张学良护送回南京。谁料张学良就此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1937年初,张学良将军由南京被秘密转移到蒋介石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镇附近的雪窦山禁锢。  相似文献   

19.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于2002年6月1日公开了张学良的口述历史。其中包括了张学良与蒋介石、宋美龄、孔祥熙等人的来往信件、1937年至1990年的日记,还有访客记录以及他撰写的章等,从中我们可以真切了解到张学良的幽禁生活。1990年对张学良访谈录音的整理稿。当年89岁的张学良向历史学家郭冠英和旅美学唐德刚亲口追述了西安事变的心境和缘由。这是张学良第一次就西安事变接受访问。张学良先生谈起了他最讳谈的“西安事变”话题,成为这场口述史访谈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已经过去了7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有关中共与"西安事变"的关系,史学界曾有许多猜测和谜团,其无法廓清的争论焦点是:张学良发动事变究竟是一时的冲动之举,还是有过艰难曲折的思想准备过程?中共在事变发生之前是否得到张学良的"通风报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