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课程管理理念需要因时因地的更新,以适应时代教育课程发展的需要。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是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管理的理念、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变革。然而,对于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理解的分歧,也影响了课程管理更新的步伐。理解和澄清课程管理、课程领导,也成为了课程理论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管理已经走向课程领导.在课程领导的理念之下,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使中小学校长角色陷入了困境,已不能满足甚至阻碍了教育和课程的发展.为此,校长角色的转换已成必然之势.要走出困境,中小学校长必须明确新课程领导理念,重新定位自己在学校发展中的角色,进而制定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校发展计划,健全学校的课程开发组织,组织合作、向上的教师团队以促进学校课程乃至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的转变,不是一种术语上的简单变迁,而是从理念到实践上的完全转变与更新。在课程领导理念下,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从观念到实践上都应该做出积极的应对:课程应当从控制走向参与,教师和学生应从滞后走向发展,学校应从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5.
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的转变,不是一种术语上的简单变迁,而是从理念到实践上的完全转变与更新.在课程领导理念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从观念到实践上都应该做出积极的应对:课程应当从控制走向参与,教师和学生应从滞后走向发展,学校应从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6.
以往人们在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的领导问题时,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行政的层面,着重于讨论学校的教务管理、教师管理、学校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等。学校教育的关键是课程,学校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表现为课程问题,所以学校领导工作的核心是对课程的领导。随着课程改革以及对课程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课程领导的理念、策略和方式已经开始渗透到我国的普通教育中。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课程领导的问题,不是课程管理概念的简单替换和延伸,而是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提升。从课程管理转向课程领导,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传统的职教课程管理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重大变革和发展,以人为本的先进管理理念的贯彻实施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比了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的区别和优缺点,分析了职校学生的特点、课程的特征,论述了课程领导的适应性及其对于提高职业教育课程质量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课程领导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课程领导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发端于美国后,逐渐成为各国研究课程改革问题的一个亮点。在我国,课程领导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话题。近些年,我国关于课程领导的研究正处于一种白热化的状态,研究者似乎想急于摆脱传统的课程管理思想。然而,笔者认为,"课程领导"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完全颠覆课程管理的理念,而是一种理念的更新与进步。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对课程创新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苏省太仓市教育局审时度势,结合本地课改实际,引入课改新理念,在课程建设中革新课程管理,实践课程领导,并以此作为课程改革再出发的新起点。他们将课程领导主体从学校校长延伸至教师、学生等,在多个层面上开展课程领导建设。本期着重关注他们在教师课程领导力建设上的实践与思考。下期聚焦学生如何成为课程领导者,县域如何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  相似文献   

10.
课程领导作为课程管理的一种新理念,与课程管理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课程领导通过引导学校课程愿景的建立、设计并管理学校课程开发、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再造学校组织结构、重塑学校课程文化等引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1.
"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都是"预期的"、"未完成的课程"。只有高等学校课程成为"学生课程",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扬弃"和"自我超越",它才成为"完成的课程"。当高等学校课程成为"学生课程",每一个大学生都不仅仅有自己的学科与专业,更重要的是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程体系,有了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文化视界、科学与人文精神、个人修养等。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注入新鲜活力。首先,校本课程赋予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利,老师从原来课程开发的旁观者走进课程的中心。教师在经历课程开发过程,实现课程观念的转变与课程境界的提升。其次,校本课程以其提供“菜单式”的课程内容,开放的课程实施空间为不同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学生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增长点”。第三,校本课程为学校重建校园文化,实现特色形成提供了课程空间,使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同时,教师们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做为“这一所学校”教师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13.
PROSPECTS - Education is going through a period of crisis related to the SARS-CoV-2 pandemic that most probably will follow a continuum organized into distinct phases: emergency, recovery,...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化,推进轻负高质的背景下,经历十年课改的农村教师,他们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利用全新的理念创造性地指导自己的教学,通过一个个案例的分析,找准自身定位,正朝着新课改的成功者迈进。  相似文献   

15.
课程意识及其向课程行为的转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课程意识支持下的课程行为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从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的区别中理解和强化课程意识,不断扩展学校和教师的课程能力和课程权力基础,促进课程意识向课程行为转化,使之成为推动课程改革向前发展的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6.
17.
2004年2月9日至12日,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组织下,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对2001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修订。现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有关问题做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8.
课程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课程论的萌芽""课程论的形成"和"课程学的创建"三个阶段。课程学产生的外因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社会发展对提高学校育人质量的客观要求、科学文化发展对革新学校教育的巨大影响以及受教育者对改革学校教育的新需要;其内因是,基于课程理论内部诸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促其理论结构逐步演进的规律。这一演进规律的主要表现是,在课程理论外部诸因素的作用下,课程论内在的理论结构与其理论的功能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即出现了由于课程论内在的理论结构不合理而导致其理论的功能不断变弱的问题。课程学之所以能超越原有的课程论,是因为它不断优化理论结构,不断提高科学水平,发挥出远远强于原有课程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学校课程变革的阻力不仅来自课程所处的社会生活、文化环境,还存在于学校内部的文化因素,与教师文化传统关系最为密切。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如何面对新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新课程犹如一位遮着神秘面纱的少女,在众多更新观念的呼声中姗姗来迟。而对于具体实施的各位教师来说,新课程在头脑中也许是一个出现频率最高,意义却并不清晰的词语。确切一点,新课程的内涵之广绝对不止于我们听几位专家的报告,看几本有关的书籍那般肤浅。应该说关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素等,几乎每个教师都能脱口而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维度的有机统一,等等。可是,具体到这些理念在实际中如何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