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路秀明 《考试周刊》2015,(18):86-87
<正>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始,日本与中国的贸易往来逐年增加,中日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国内开始涌现大量的日语学习者。九十年代以后,日语学习者出现递增趋势,各年龄层的日语学习者逐渐涌现,这些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学习动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进入2008年后,世界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发达国家的经济,与此同时,对中日之间的经济关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随着日本动漫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日本文化悄然在中国年轻人中兴起,  相似文献   

2.
文化影响语言的表达形式、语音、语调以及语言所附带的肢体动作等方面。由于中日文化存在差异,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运用日语与日本人进行沟通时在某种程度会产生误解,导致很难把握语言负载的准确意义。日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有必要将日本民族的文化适度、适当地渗透在日语会话课堂上,提高学生准确地运用日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委婉语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孤立存在,要正确理解日本人的委婉表达,必须研究日语委婉的文化内涵和形成原因。日语的委婉表达根植于日本文化的土壤中,鲜明地反映出"以心传心"、"以和为贵"的文化特征。本文从日本文化的视角探讨和分析日语的委婉表现形式,让更多日语学习者进一步了解日本的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从而扩大接受、兼容外来文化的视野,有机地处理好异文化之间的碰撞。  相似文献   

4.
日本被誉为“动漫王国”,日本动漫作为日本文化的直接产物,发展由来已久.日本的动漫作品蕴含着广泛的教育性和知识性,各种文化要素常常体现在作品之中.日本动漫是了解日本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5.
日语教学中引入日本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熟练掌握日语和正确运用日语进行交流。多年来这一直是日语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强弱,不仅反映出日语学习者的语言天赋的高低,更能反映出其对日本社会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然而在学习中,由于母语所带来的传统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如果对日本的语言文化了解不多,那么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往往使人按照母语的思维方式,即本民族的文化思维方式来理解、分析问题,就容易造成意义上的偏差,不可避免地在交际过程中出现尴尬、费解和不快,引起…  相似文献   

6.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国家,但日本社会制度与我国不同,日本社会有其独特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文化使用习惯。文章归纳、分析了日语敬语、寒暄语等的运用与日本社会的内在联系,从日语语言运用的角度探讨了日本社会制度、文化生活、人们思想观念等问题,为日语学习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了解日本和日语的学习窗口。  相似文献   

7.
作为外语的一种,学习日语是我们了解日本,与日本人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怎样做可以提高会话能力呢?首先,掌握大量的单词和句型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除此以外,了解日语会话的特征也是不可忽略的.究其原因,正是因为省略表达在日语会话里的广泛存在.本文试图初步分析日语会话中省略表达广泛出现的原因并简单总结省略表达句子的中文翻译方法,以求帮助日语初学者对日语中的这一普遍语言现象进一步加深了解.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高学生们对于学习日语的兴趣是作为老师应当好好思考的问题。首先,应在课堂上使用适当的教具和模拟场景练习来引导学生对于日常会话的学习;其次,应让学生在业余时间里多听日语歌,多看日剧和日本新闻,或者登陆日本的网站和日本人进行实时交谈;最后,鼓励学生们多参与与日语有关的课外活动,特别是既有趣又能够很好地锻炼日语,并能够了解日本文化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随着日企在中国的增多及日本动漫的风靡,日语学习者与日俱增。日语已不单是语言技能的表现,而成为时尚一族追逐的潮流。公司白领为了与日本客户的沟通,学习日语商  相似文献   

10.
浅析高校日语专业一年级学生日语会话学习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揭开中国的本科教育日语专业学生日语会话能力欠缺的原因,必须要先了解这些学生的会话学习现状.本文将以浙南的W大学日语系一年级学生为例,通过笔者和学生的一对一的半构造化谈话调查,对高校日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日语会话课堂及课外日语会话、与日本人的交流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高校日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会话学习现状.  相似文献   

11.
姚维 《考试周刊》2010,(28):111-112
日语的拟声拟态词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出现在日本人的日常会话中,更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报纸标题、广告、商品名等各种场合。但是,在日语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拟声拟态词,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却是一大难题。我在日语教学中发现,当学生接触到生动鲜活的日语视听资料或其他读物时.对其中大量涌现的拟声拟态词显得束手无策。然而熟悉日语的人都知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拟声拟态词,会话才变得更生动,文章才能给读者带来更多身临其境的体验。那么在日语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拟声拟态词呢?本文从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于很多日语学习者来说,除了日语中敬语的使用方法之外对拟声拟态词的理解和运用也是一个难点。因为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种类繁多,而且具有丰富的描写力和表现力,所以在日语的各个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可谓是日语语言中的鲜明特色之一。所以拟声拟态词在日语学习中决非是无足轻重,微不足道的。通过对日语中拟声拟态词的定义、特征、性质等方面的讨论及研究进一步加深对它的了解和运用,更加贴切地理解并灵活地运用日语,从而也可以进一步了解日本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与日本的经济来往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日语。2012年中国大陆以105万的人数首次跃居日本国外日语学习者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很多高校都开设日语专业,培养日语人才。但是大部分高校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日本在文化、传统习惯、价值观及表达方式上与中国有着很大差别。因此,要培养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语言背后的日本文化尤为重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要我们了解日本文化及日本人的说话方式及习惯,就能够避免与日本人交流过程中出现障碍或误会。  相似文献   

14.
学习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过程,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与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因此,在日语教学中,不仅要讲解日语语言知识,训练日语的运用能力,而且还要重视有关日本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因为,尽管中日两国之间文化交流久远,但日本因其独特的民族性格、历史原因、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导入日本文化知识,对于日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现象总能反映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就日语授受动词而言,不单表示简单的授予与接受的关系,更反映了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深入理解这种文化内涵,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使用日语以及更顺畅的进行异文化间的交流。本文拟从日本人的恩惠意识、内外意识、上下意识三个方面对授受动词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周边文化相互作用才得以形成的,反映着特定的人类集团的社会生产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日语会话最讲究的是"言葉遣い",意思就是谈话时要照顾到对方的情绪,从而使对方与自己心意相通、关系融洽,达到"和"的目的.于是在日语的日常口语中有些词或句子被赋予了微妙的引申涵义,表现了日本文化含蓄的特点.本文从日语的"言葉遣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入手,通过对日语中常出现的"言葉遣い"的现象的分析,考察日本文化的传统思想和意识,以及日本人日常生活"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7.
吴双  王路 《华章》2010,(15)
现在越来越多的日语学习者开始关注流行语,在日语教学环节中适当引入流行语的内容无疑可以帮助日-语学习者了解日本社会及文化.本文主要通过对流行语的定义、分类、特征及其与文化的关联等方面的分析,强调日语流行语在高级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83):96-97
日本与我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交流不断。日语学习者是我国仅次于英语学习者的第二大群体,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日语课程。近些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日语教学方法逐步改革。本文主要探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定义、高职日语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意义、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途径,以期更好地构建高职日语文化体验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日语会话课在日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必要条件。新疆日语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日语会话教学与内地高校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笔者以日本南山大学宇田光教授的"BRD教学模式"为基础,从日语学科建设现状、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日语会话教学面临的问题、"BRD教学法"的应用等方面探索新疆日语会话课的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20.
日语复合名词的声调变化的规律性研究是很复杂的,但随着对于会话教育的重视不断加深,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论证结果可以有效地帮助日语学习者正确地道地掌握复合名词的音调,此研究将在日语教育中起到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