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明代中后期,建州女真势力渐强,严重威胁到辽东都司东南部地区的稳定。本文根据明代文献资料,梳理定辽右卫迁治凤凰城的原因及其作用,探讨定辽右卫迁治以后辽东边疆结构的变化,从而为明代辽东边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地认为明朝的都司(都指挥使司)和卫所皆为军事组织或军队编制,纯属军事活动的范畴。其实根据各种史料的记载可知,其时的都司、卫所,特别是辽东等九边的都司、卫所,除了具备军事性质之外,还兼有其他各地府、州、县等衙门的一般行政职能。本文就是要通过对明代辽东卫所的分析,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认识辽东镇之卫所的军、政合而为一的特殊性质。  相似文献   

3.
有明一代辽东建置屡经变革。洪武初年沿袭元代旧制,设府、州、县,未几即陆续罢府县,而改置卫所,且时有州县与卫所并行。至洪武来年,尽革府州县,以辽东都司及其所辖卫所统治辽东。永乐七年,又别设自在、安乐二州,以安置内迁的女真等少数民族。综明一代,辽东建置基本以辽东都司及其所辖二十五卫、另自在、安乐二州为常制。而辽东都司又总归山东布政使司统辖。其建置基本定型于洪武年间,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置辽东卫,为明在辽东置卫之始。同年七月,建定辽都卫,统辽东诸卫军马,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改定辽都卫为辽东都司。至是,辽东都司作为辽东的最高军事  相似文献   

4.
有明一代,教育比较发达,辽东虽属边疆地区,但各卫也都建有儒学。本文利用现存文献,对辽东都司儒学以及各卫城儒学的设置、管理和雏护进行考证,以期为边疆文化史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军民食盐问题,明朝辽东都司二十五卫在黄海和渤海沿岸分别设置了二十五个盐场百户所,进行海盐生产。关于这些盐场的位置,因为年代久远,多不能确指。本文根据田野调查和文献记载的资料,结合沿海滩涂、地名、遗迹、变迁等具体情况,对各卫盐场位置重新加以认定,从而绘制出明代辽东海盐生产布局大概轮廓。  相似文献   

6.
明代辽东地区确立了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儒学教育体系。清代该地为盛京将军辖区,其教育因袭明制,但又区别于前代衣同期关内地区。清朝进行新式教育改革前,其龙兴之地盛京地区的满汉教育均得到充分发展。本文通过梳理中外史料,介绍清代前、中期盛京地区的教育结构及内容,展现满汉教育发展的具体状况,以期有利于清代东北教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明代辽东的流人文化是明代辽东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明初,由内地将流人大批地谪戍辽东。流人进入辽东后的生产活动和文化活动,促进了辽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也为辽东地区的民族融合、边疆地区的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明代,在我国东北广袤的疆域内,居住着我国古代边疆少数民族之一的女真人。女真与明中央王朝的关系如何?始终是我国民族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略作钩稽和探索,并求教于诸位史家。自明朝代元之后,便立即着手加强对女真居住区的统治和经营。明太祖于1375年(洪武八年)设辽东都司,管辖先后设置的定辽中、左、右、前、后及广宁、东宁等二十五  相似文献   

9.
明代城乡,牌坊随处可见,辽东虽属边疆地区,但也是牌坊林立,形成一种特殊文化景观,只是因为年岁久远,昔日的存在早已湮没无闻,这个奇特的现象才没有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本文仅利用有限的资料,对明代辽东境内的牌坊进行考释,以期有助于明代辽东边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辽东镇是明朝九边重镇之一,一向被称为明代的“京师左臂”,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本文拟就辽东防御体系的建立作以简要的述论。  相似文献   

11.
辽宋天池之争是双方河东划界中的一个典型,天池位处北宋宁化军北,辽朔州之南,天池之争持续三十余年。辽宋天池之争,较全面地反映了辽宋河东地界之争的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入的“跨界民族”,关于中国境内的朝鲜族的起点,大体上存在三种看法,第一,认为应追溯至元代明代;第二,认为起于明末清初,第三,始于19世纪中叶迁入,本文根据史料进行分析,阐述了明代朝鲜族移民辽东的原因,迁徙途径及其开发辽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清代武进蒋氏家族杜诗学传承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前期武进蒋氏家族杜诗学可称繁盛,从蒋金式、蒋鸿翮到杨伦,杜诗家学绵延百余年不衰,且贡献出《杜诗镜铨》这样影响巨大的杜诗注本。勾勒出蒋氏家族杜诗学的传承链条,厘清其继承和发展情况,可以例证清代杜诗学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家族传承。  相似文献   

14.
辽代崇佛之势远胜同期的南方政权。作为一种文化,佛教曾对辽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后世却有“辽以佛亡”之语,认为崇佛加剧了阶级矛盾,使皇帝疏于政事,最终导致亡国。其实,辽亡与崇佛的关联,绝非简单的崇佛之故,而是几无限制的崇佛,其深层原因则是统治者及其制定的佛教政策使然。  相似文献   

15.
耶律羽之墓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辽代汉墓志中年代最早、墓主人地位是高、保存最完整的墓志。其志-《大契丹国东京太傅相公墓志铭并序》也是辽早期墓志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篇杰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志中关于契丹耶律氏族源,辽代职官制度,契丹与中原王朝关系的记载,对墓主人生平评价及其字应用等方面,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还具有学艺术价值,字学价值和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康熙《卯峒司志》的研究分析,指出:康熙《卯峒司志》编修于土司时期,作为记录土司社会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当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是两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经他改造后的儒学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董仲舒把自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的一些有关祥瑞灾异的思想系统化、政治化,形成了一套为统治者服务的祥瑞思想,成为董仲舒实现其“大一统”愿望的理论工具之一,对两汉时期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汉画像石上丰富的祥瑞图像正是这种影响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8.
辽泽:影响东北南部历史的重要地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泽是东北南部特定的地理区域,从史前到清初,一直对东北南部的历史变迁起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辽泽是史前时期不同类型文化的界限、统一时期是不同政区的界限、分裂时期是不同政治集团的界限等方面着手分析,从而探寻辽泽影响历史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杜预第一次建立了《左传》的经解系统。清儒集众矢于杜预对《左传》义理的阐发,并逐渐升级为对杜预的人身攻击。清儒用后世之价值判断评判《左传》义理的是非,并让杜预及杜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承担了《左传》义理之"谬"。直到晚清,学者方能正确对待《左传》的义理及杜预的义理阐释。  相似文献   

20.
匈奴在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两部。东汉政府对其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南匈奴在政治上承认并确立其藩属地位,经济上给予大量赏赐资助;对北匈奴则采取先羁縻、后攻伐的政策。东汉政府采取上述政策维护了其政治统治,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