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老三很少跟人说起触雷经历,30年间他无数次在噩梦中惊醒,那一声声爆炸是伤残者的集体梦魇  相似文献   

2.
40岁之前就是觉得什么都可以玩嘛,一直以来做一种姿势,有时候按北京话来说"我就成心",但后来我觉得不能再玩了  相似文献   

3.
4.
5.
王学文 《青年记者》2010,(12):17-18
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进行转型改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由此将不但能够增强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完成自己所肩负的使命,还能够有效应对新兴媒体的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越位”本是足球术语,笔者在本文中借用,指的是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在空间位置和时间顺序上超越被采访者和超越记者权力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我喜欢读书看报,又酷爱写作,虽工作繁忙、家务繁多,但爬格子这门差事仍“壮心不已”。闲暇之时,我便手握笔杆,在方格田里耕耘,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自我感觉好的,便投寄各报刊,往往还真能变成“豆腐块”。当然,写稿有乐也有苦。为了深入采访,我不惜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跑”。一  相似文献   

8.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哲学命题,对今天的军事新闻工作者来说,多想一想大有裨益。其实,“三问”归根到底是一个问题,搞清了我是谁,何去何从也就不难了然于心。在反对“四风”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些思考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干了30多年记工作。采访的人和事不计其数,但有一件事至今使我难忘,也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0.
当一名记者,少不了要与新闻人物打交道。在众多的新闻人物当中,最易受到广大读者关注的就是那些知名人士。作为一名记者,如何站在历史的高度,去认识名人专访的意义,将一个个栩栩如生、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立体化地展现给读者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1月1日22点53分,一新浪微博名为“记者刘子瑜”的新快报记者发出一条求证微博:“刚刚听闻浙江绿城地产申请破产……真的假的啊?  相似文献   

12.
李楠 《记者摇篮》2005,(5):11-11
采访与写作是记者的两个基本功。西方的新闻传媒在挑选记者时,十分在意他的采访功底。相比之下,我国的新闻教育就不太重视采访的思维和技巧的培训。正因如此,在实际工作中,采访给年轻记者所带来的困惑可能要比写作所带来的苦恼多。笔者在采访实践中懂得,采访要有“放”有“收”。  相似文献   

13.
14.
我有个习惯,买菜时喜欢和庄稼人一起聊聊收成,逛街喜欢看时尚广告,笑称是抓住青春的尾巴。其实,这些举动是为了增加新闻稿中的“泥土味”。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这样的90后不是全部也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只有自己这一代才算上“正常人”,轻易地把环境的宽松和个性混为一谈,将手段的多元等同于自由;也因为年轻,他们不羞于炫耀自己的优越,除了自己,又看轻和蔑视一切  相似文献   

19.
看着稿件在编辑老师指导下刊发,感受到自己在报道路上成长的快乐,不由想起自己刚学报道时的一些往事来……  相似文献   

20.
“新闻靠跑”、“脚板底下出新闻”,这是写好新闻不容置疑的经验之谈。但是,“跑”只是深入一线的一个过程,一种下湖撒网的劳动,或者说采访所需的时间。一般说来,劳动的时间与收获应成正比,然而“跑”新闻则不尽相同,这是因为采访的对象是“人”。百人百“心”(心窍、水平),百人百“姓”(性格),“跑”新闻者能够得到多少“活鱼”,重要的就靠其撒网、收网的方式、方法等灵活而过硬的技术了。因此,如何“跑”新闻值得探讨。 采访时难以获取所需要的材料——要学“绕” 记者渴望获取某种素材,但是被采访者或因诺言在先,或因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