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力求从四个方面对人物装饰画创作的认识及理解进行浅要说明。其一,神话中人的形成及装饰人物程式化的艺术形象均证明艺术表现的主题是人;其二,人创造了艺术,同时艺术又创造了人,人与艺术存在着血与肉的关系;其三,将人物整体形象分离为基本元素,然后又进行“阿波罗”式的重新组合;其四,简与变在装饰人物画创作过程中至关重要,对人物形象简化提练而变形夸张是创作出优秀艺术作品所必要的艺术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任何思维活动又都离不开人的记忆。记忆这一心理元素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创造过程大致可分为准备阶段和创作阶段。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包括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的建构,创作个性、艺术才能的形成,独特的创作领域的开拓等,艺术的创作阶段又可分为创作动机的萌动、艺术灵感的突发,艺术构思的运转等。 首先我们看记忆在艺术创造准备阶段的作用。 艺术创造,从审美心理角度看可以说是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外化。而人的审美心理是一个不断与审美对象同化、顺应的双向运动建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始终与人的记忆中信息贮存丰啬有关。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对象同化,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主体记忆中贮存了相当量的与该审美对象结构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20世纪前期欧洲文坛上,茨威格是个既非离经叛道又不循规蹈矩的稳健人物.其创作深深根植于西方文化的沃土和现实生活,但又独树一帜,即着重通过人精神世界的激荡去探究人生.罗曼·罗兰称之为"灵魂的猎手".换句话说,他开创了一种心理现实主义的艺术.的确,在欧洲作家中,还没有哪一个像他那样在心理分析及其表现手法上达到高度完美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潘辉 《文教资料》2007,(25):89-90
中国门饰艺术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建筑装饰艺术遗产。"门"作为民居内部与外界的阻隔,在其装饰艺术上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其中中国门饰艺术中的铺首形象特征突出显示了"真"、"神"、"美"的气势,是民间艺术的一大创作,也是民间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形象载体。文中通过对徽州宏村的门饰装饰特征的分析,突出了这些门饰隐含的古老而又深沉的观念,体现了门饰艺术中民众朴素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人们的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陈老莲人物画艺术在造型上采用了特殊的表现形式,一是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夸张变形,是主观臆断"纵恣"的结果;二是在人物整体造型上、画面处理上大量运用装饰的手法来表现,是理性"敛约"的回归。本文特意对他人物画作品中装饰性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从中领悟出他人物画造型取得了一种"气敛神藏,力劲而不露"的艺术效果,其绘画与装饰造型完美结合的艺术手法,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创作"和"保存"两个角度来阐述艺术作品的被创作存在,是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创作作为对存在者无蔽状态的生产,将真理固置入形态,具有一种冲力.这种冲力改变人与世界的习惯性关联,使人进入到存在者的敞开领域中.人作为"保存者",投身、逗留于作品的真理发生过程中,通过"站立"到作品之敞开领域中来认识存在者及人自身.结合两者,进行"诗意创造"的艺术作品具有赠与、建基和开端的创建性力量.海德格尔这种艺术创作观破除了传统形而上学美学的主客二元对立模式,为我们更"本源"地探讨艺术作品提供了一条极富启示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田纳西·威廉斯的心理造型戏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纳西·威廉斯在其剧作中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造型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新戏剧.剧本人物的心理造型主要通过"隐形人"形象、次要人物的象征性安排、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以及对剧中人物的心理分析来实现的.这种创作方法是剧中人物心理外化,营造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因而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1930年代的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均出现繁荣的局面,而小说艺术形式理论的时代性演进,又是小说理论成熟与繁荣的重要表现.1930年代小说艺术形式理论的时代性演进主要在三大方面:一是强化了人物典型化理论和人物心理表现的理论;二是对人物与环境关系的探索,强化了小说的环境(背景)理论;三是出现向"故事"的回归,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论.  相似文献   

9.
<乐府诗集>录傅绊、徐陵、江总数人<杂曲>共五首,皆为"美张贵妃之容色"的宫体诗,这些作品创作背景,体现了诗歌与陈代社会荒淫的关系;但从官体诗歌创作进程与写作模式来看,又有新趋向,即变以事件表现人物为以铺叙手法再现人物;对更为广阔的女性活动背景的注重;七言长篇的形式达到了铺张扬厉的效果.写作模式的新趋向已为宫体诗内容上的转换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指出:广义的诗,"适合美的一切类型,贯穿到一切类型里去,因为诗所有的因素是创造的想象,而创造的想象对于每一种美的创造都是必要的,不管那美属于哪一类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无疑是这种广义的诗,因为,它是巴尔扎克从他那最富诗意的心胸中掏出的一个创造.在这部巨著中,巴尔扎克塑造了一大批"恶魔"似的人物,但这些人物并不因其恶而让人望而生畏,相反倒叫人觉得他们"丑得精美"如诗似画"——恶的诗化,即生活丑在艺术中转化为诗意的美.因此我们可以说:巴尔扎克不仅是位颇具观察力的小说家,而且还是位极富想象力的诗人;《人间喜剧》不仅是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的"图画",而且也是巴尔扎克艺术审美的结晶.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以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为切入点,对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的差异及这种差异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由于西方文化认为人类的悲剧带有宿命性,人与自然之间是矛盾的、对抗的,主张人反抗自然、征服自然,在同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人类的命运带有悲剧性.我国传统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的、融合的,追求中和之美.这种文化的差异对东西方悲剧艺术中人物的塑造和艺术表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而产生侧重刻画忍从型悲剧人物或侧重刻画进攻型悲剧人物的差别.本文对一些东西方悲剧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较深入、细致地分析,揭示<雷雨>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谢海红 《时代教育》2012,(9):162-163
本文通过对现代装饰课程中的装饰写生进行深入的解析,引申出在现代装饰课程中写生到设计阶段思维转换的重要性",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没有写生就没有变化,在现代的装饰课程中",海市蜃楼""、空中楼阁"样的扭曲已经无法进行图案的变化以及创作,现代装饰课程的图案需要从日常写生素材中感知,而日常写生素材的演变与延伸无法缺少思维转换这一重要的媒介。  相似文献   

13.
吴媛 《运城学院学报》2004,22(2):107-108
“装饰图案”教学中变形图形的变化创造是初步学习设计图的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这一教学内容,既要传授给学生如何理解、观察自然形象,又要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变形、夸张、添加及理想化、拟人化等形式进行设计,激发想象力,并得到艺术的升华.最终创作出具有撞击视觉艺术效果的装饰作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宅第门饰艺术中的铺首装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居建筑大多具有"内敛"的特征."门"作为民居内部与外界的间隔,在其装饰艺术上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其中中国门饰艺术中的铺首形象特征,突出地显示了"真"、"神"、"美"的气势,是民间艺术的一大创作,也是民间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形象载体.这些门饰都隐含了某种古老而又深沉的观念,体现了民众朴素的思想情感,对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建筑艺术遗产.  相似文献   

15.
"肌理"是当代陶艺创作的装饰技法之一,恰当运用这一艺术语言,会给予作品无限的生命力.各种"肌理"形式经过陶艺家的手,借助陶艺作品呈现出来,就会更具有意味性.在陶艺创作中,"肌理"主要有人为肌理和自然肌理两种形式,运用肌理装饰手法,使陶瓷艺术形式更加丰富,更能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东晋画家顾恺之所提出的"迁想妙得"的审美观点,阐释了审美创造中"迁想妙得"的实质,即在创作中,审美主体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所见、所写、所画的对象进行联类想象,进行形象思维,并艺术而又创造性地表现出对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水浒传>宋江性格的"忠"、"孝"和"义"的不同侧面描写中,说明作者主观上极力要把宋江写成既"义胆包天"又"忠孝两全"的理想人物,客观上却成了迂腐、猥琐可笑的"伪君子".这就从正反两面说明了宋江性格艺术创造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博纳尔是19世纪末西方"纳比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绘画作品,色彩斑驳灿烂、构图别具匠心,画面把装饰与表现、感性与理性等因素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通过对博纳尔绘画艺术成就的再认识,可以使我们理清对博纳尔绘画艺术认识中的"含糊因素",揭示其绘画艺术语言形式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培田古民居是客家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笔者通过对培田古民居的实证考察、测绘、访谈等工作,探析培田古民居在环境艺术、建筑艺术、装饰艺术等方面的创作手法与特征.认为培田古民居建筑既有历代相承之处,又显时代鲜明个性;既有民族性,又实现池域性.对中国现代的建筑如何体现其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无疑是一个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公共美术教学中,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装饰艺术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将现代装饰设计与中国敦煌艺术两者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在现代装饰艺术中借鉴敦煌艺术元素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就构图形式、造型风格、线条样式、色彩构成等创作元素进行了教学分析,希望通过对比教学研究,挖掘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装饰设计在创作理念上的共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取向和创新精神,探讨符合时代要求和艺术规律的公共美术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