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木 《成才之路》2011,(5):99-I0016
新闻出版总署下发通知:禁止在汉语出版物中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绰写等外国语言文字;同时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央视等媒体尽量屏蔽英语缩略词,转而使用中文全称或添加中文解释。  相似文献   

2.
少用“了”     
【例文】我开始生火。我先在炉膛里放了一块炭,接着在炭上放了两块煤,盖上火盖,最后在炉膛下塞了一些废纸,然后拿起火柴盒,抽出了一根火柴。我的手冻僵了,小小的火柴划了五下才"哧"地一声燃着了,我赶紧把它放在纸上,纸"呼"地烧了起来。烟囱刚冒烟,  相似文献   

3.
常军 《老年教育》2014,(2):26-26
去年早些时候,最高法院在通报6起工作作风不正的典型案例时,还是清一色的“某某”——习水县法院审判员余某某、袁某某擅离职守到茶楼打牌,被有关暗访组查获,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科教材编排讲求“文道结合”,以正面的形象对学生进行良好品质教育。因此,在语文课本中安排了许多正面的形象,目的是感受人物的品质,在学生道德认识中注入良好的道德内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我从多次听课中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把学生放在课文主人公的对立面,让学生与人物进行“反比”,我认为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降低了教育效果。犤案例一犦四年级课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通过课文了解了孩子在地震时的表现,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感知地震的危险场面。让学生模拟情境想象说话:如果是你,当时会怎样?…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爱用“不”这个字眼.像“×字不是×旁而是×旁”、“×字的×地方不要加一点”等等,随口而出。教师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是想“防患于未然”,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你不叫他加的一点,他偏偏要加上一点;你不要他写这个偏旁,他偏偏要写这个偏旁。于是许多教师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学生不听话,故意和老师捣乱。其实并非如此。其一,教师在教学生字词时,  相似文献   

6.
张帮群 《教育文汇》2011,(11):34-34
今年7月,在黄山市观摩了三天全国中语会主办的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发现16位执教老师都过度运用了“加式追问”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7.
事例:学校原来有个规定:每名教师每年必须发表一篇省级以上论文,否则从教师教研积分中扣20分,从动态奖金中扣30元,学期内不能评为"优秀"等级。许多教师对此牢骚满腹,纷纷想办法、找路子、托关系发表论文,部分教师甚至在某些不正规刊物上花钱买论文,发表论文成了教师的一块"心病",甚至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助长了一些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8.
学校原来有个规定:每名教师每年必须发表一篇省级以上论文,否则从教师教研积分中扣20分,从动态奖金中扣30元,学期内不能评为“优秀”等级。许多教师对此牢骚满腹,纷纷想办法、找路子、托关系发表论文,部分教师甚至在某些不正规刊物上花钱买论文,发表论文成了教师的一块“心病”,甚至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助长了一些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9.
孙远亮 《班主任》2009,(7):63-63
2009年《班主任》杂志第1期“工作艺术”栏目刊登了《我对学生的一次“体罚”》一文。文章大意是:早晨,作者到学校打算骑摩托车送女儿上学,发现轮胎被一枚鞋钉扎破了。当时有学生告诉他,是他班上的李天乐和高小明干的。作者十分生气,决定收拾那俩小子。于是,作者想出一个“妙招”。当天中午放学前,作者在班上说:“同学们,你们愿意帮老师一个小忙吗?”孩子们齐刷刷地举起了小手。  相似文献   

10.
南宋文学名家姜夔,终身布衣,通音律,善诗词。常借纪游咏物来咏叹生活际遇及感受,或在其中寄寓其身世感和命运感。诗作各体皆备,尤以七绝见长。词尤著名,形成宋词中新的美学境界:中和之美和刚柔相济的风格特征。“中和”是对豪放和婉约而言:“中和”偏刚则豪放,“中和”偏柔则婉约。他还在(诗说》中主张;诗贵含蓄、自然、高妙,简约古朴,情景交融,味外有味,……“具有一家之风味”等等。  相似文献   

11.
唐诗盛美并臻,脍炙人口。而词以其变幻的形式、鲜明的节奏和多彩的音乐性深得文人喜爱重视。本文立足"唐五代词"和"北宋词"两个时期,抓住各自特点,浅析不同阶段词的魅力,学习技巧,以此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扬 《语文新圃》2010,(5):36-37
《史记·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这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言文课文。可是对于这一句话中的“劳苦倦极”,相关的解释却有两种。第一种是很多语文教师都经常使用的,即“困苦疲倦到极点”。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六册辑选的《史记·屈原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课本的注释中没有这句话的解释。笔者认为“极”字在这里应理解为“倦”的同义词,即“疲倦、劳累”的意思。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一书中,辑选了《三国志·华佗传》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便不当使极尔。’”华佗在这里讲的是人体的保健,意为:人的身体应当活动,只是不能过度,使身体劳累。由此可见,这里的“极”应当理解为“倦”即“劳累、疲倦”的意思。《汉…  相似文献   

14.
释“极”     
“极”在古代汉语里有“疲惫”和“穷困”义,人们多不知道,往往误用今义“极点”、“极限”、“极尽”去理解。例如:《史记·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其中“劳苦倦极”的“极”,很多选本都没有注释,不少人把“极”解释为“极点”,似乎也通,其实大错而特错。“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句式俪偶,“疾痛惨怛”是四字(词)并列,“劳苦倦极”应该同样如此。显而易见,“倦极”应该是并列结构而不是补充式,“极”不能解释为“极点”。“极”有“疲惫”之义,“倦极”应该是同义复词,“极”犹“…  相似文献   

15.
“倦极”     
《屈原列传》:“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极”课本没有加注。单从字面出发,容易当做“倦”的补语。但“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对应,“极”作为补语,就破坏了排偶结构。实际上  相似文献   

16.
释“极”     
“极”在古代汉语里有“疲惫”和“穷困”义,人们多不知道,往往误用今义“极点”、“极限”、“极尽”去理解。例如:  相似文献   

17.
“高级词”     
<正>“澴瀯((氵营))”是什么意思?绝大多数人都会一愣,甚至连它的发音都把握不准。高中时,我把它用在了自己的作文里。写下这两个字时,我可谓春风得意,这么生僻、高级的词语用出来,不得令老师狠狠惊艳一回,作文分数直接上升一个档次?说不定我还会被表扬一通。但是,我拿到试卷后一看,这个词被阅卷老师圈了起来,旁边打了问号,成绩还被特地减了两分。我气鼓鼓地冲到办公室,刚进门,老师就朝我招招手:“我们正在说你呢。你作文里用的那是个什么词啊?我们翻了字典都没看到,只找到澴是水名,指代澴河。‘澴瀯’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8.
说“词”     
通行的“词”实际上指两种词汇单位 :词位变体和词位。词位和词位变体处于词汇系统的不同层级上 ,前者是词汇基本单位 ,由词汇材料成分构成 ;后者由词位变体构成 ,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词场 ;在词汇系统中 ,后者位于前者的上一结构层次。弄清“词”的所指 ,对词位理论、词汇系统理论、词类理论的建立健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诗庄词媚”是清人李东琪对诗与词两种文体艺术风貌差异的高度概括。对此一说法,后人一般予以首肯,至多作一些修正。以“媚”界定词风,依今人的审美定势,似乎总带有某些贬斥、轻蔑的含义。然而,尽管词“媚”这一审美观念已提出了漫长岁月,但人们对“媚”的内涵及其创作意义的认识仍处于模糊或简单化的层次,还未能充分体认与领会词“媚”这一文体形式的丰  相似文献   

20.
记单词是每一个学习英语的人感到头疼的事。大家都希望找到一种神奇的方法,能够一学就会,一记就忘不了。其实,这是可以做到的。神奇从何而来?不从别的地方,就从你的大脑来。开动你的大脑,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就很神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