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答:“照旧交粮纳税”和“着佃交粮”都是太平天国的土地政策。前者是国家允许地主向佃户收租,再由地主向国家完纳钱粮。后者是国家不通过地主而直接向佃户收取钱粮。“照旧交粮纳税”实际上是承认地主的存在,“着佃交粮”则是不承认地主的存在,太平天国同时实行这两种办法,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是互相补充的。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耕农并不多,大部分农民没有土地,要佃地主的田来耕种,被称为“佃户”。佃户每年要把所收获的农产品拿出一大部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土地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探讨“平均地权”思想的实质,并就“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两种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做了新的探索。文章认为,辛亥前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已经形成正式纲领。“平均地权”思想并非简单借用亨利·乔治单一地价税思想,而是企图以单一地价税的土地国有政策,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放农民,消灭地主。“耕者有其田”是“平均地权”的主旨和核心。“平均地权”并不单指城市土地,也包括了农村土地,广大农村的土地问题才是它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土地政策。如果把它同“土地国有”制度等同起来,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然而,从“耕者有其田”口号的产生和早期使用的情况来看却正是如此。相反,我们几十年来认为这个口号代表土地归农民私有的观点,却恰恰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由于我们对“耕者有其田”理解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已导致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继承了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思想,围绕着“平民政权”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土地政策。前期主张暂缓实行土地国有,后期积极投入“计口授田”活动。虽然这一政策在实践中失败了,但这个组织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探索解决中国农民土地问题上进行不屈斗争的精神及其理论成果,在今天依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平均地权纲领和耕者有其田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地把握孙中山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平均地权纲领,是否包含着耕者有其田思想?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不少分歧。有人认为,对“孙中山来说,‘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是一回事,是同时提出的”。有人认为,在20世纪初年,孙中山所宣传的平均地权,“实际上仅仅限于解决城市的土地问题,而没有提到解决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还有人认为:“孙中山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土地纲领中没有‘耕者有其田’的内容,在他的前期著作中也找不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具体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其后,中国的农村不断完善土地经营制度,实现耕者有其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进入崭新发展阶段,终结了2600年种粮纳税的历史,实现耕者有其利.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七大确定在抗战胜利后要以适当方式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五四指示》为了适应战后复杂的政治形势,开始探索解决土地问题的新方式。1946年7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行土地公债,征购地主土地的政策。但这一政策没有在解放区普遍推行就于1947年5月被废止。在解放战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最终放弃这一政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不应否定当时实施有偿赎买地主土地政策的合理内涵。  相似文献   

8.
课本第 2 2~ 2 3页有段文字说 :依仗太平天国政权的支持 ,广大农民纷纷起来反对封建地主剥削 ,进行抗租斗争。安徽桐城一个封建地主文人作诗哀叹 :“东庄有佃化为虎 ,司租人至撄其乳。西庄有佃狠如羊 ,掉头不顾角相当。”第 2 3页注释云 :“全诗意为 :东庄佃户由于得到太平天国政权的支持 ,变得像老虎一样凶 ,见到东家派去收租的人 ,就迎上去一把抓住收租人的胸襟。西庄佃户由于得到太平天国的政权的支持 ,变得像斗羊一样狠 ,见到东家派去收租的人 ,掉转头用尖角相抵。”每次读后总有一个疑问 ,羊是食草动物 ,一向以温顺出名。这个封建文人…  相似文献   

9.
土地問題,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內容,沒收封建地主阶級的土地分配給貧苦农民所有,实現“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基本任务,实現这个任务,將使工农联盟巩固,将使无产阶級聚集很大的力量,从而把革命引导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土地改革是党的确定不移的方針,但由于各个革命阶段上的主要打击目标和中心革命任务不同,土地改革的具体政策亦因之而有某些不同.抗日战爭期間,由于当前的主要打击目标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中心的革命任务,就是要集中一切可能爭取的力量打敗最兇恶的敌人日本  相似文献   

10.
对西晋课田的有关问题,在史学界已争论有日。目前较为公认的看法有两种,一是税制说,一是田制说。诚然,两说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仔细剖析史籍的有关记载,联系魏晋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呈现的特殊性,便会发现两说都有一些可疑之处。首先,《晋书·食货志》所载“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之语压根未涉及税额,于是又有人说它是劳役地租。可见,即使在晋代,这样的“税制”执行起来也会给统治者增添许多麻烦,因为它太费解了。幸而唐人辑《初学记》,给今人留下《晋故事》一则,十分清楚地写道:“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绢三匹,绵三斤”。既有赋税形式,又有税额,而且将“课田”与“收租”显然视为两个不同概念。见到这段记载,再持课田税制说就越发显得牵强。其次,从《晋书》的文字看,课田的对象是丁与次丁,即十三岁至六十五岁的那部分劳动人口。在封建隶属关系十分严格的魏晋时期,这部分人口也是国家地主与私家地主激烈争夺的对象。而且,西晋统一全国之前,在编人口总共五百多万,确实不过汉时一大郡,丁及次丁充其量占到半数。在土广民稀的经济条件下,政府仅作出将土地分配给占全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耕者有其田的实现方法,研究者们有的强调其革命性,有的强调其改良性。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辨正与分析,得出了“新三民主义的耕者有其田基本上是一个改良主义方案,但带有某种革命色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占领苏南地区以后,设立收租局,颁发田凭,“照旧收租”。作者认为,这一政策是太平天国“照旧交粮纳税”政策的延续,它标志着大平天国政权封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3.
清朝后期,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农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革命,但是关于这场起义的首发事件,即金田起义的具体日期,史书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记载,且出入很大,现代史学家对它的考订也不尽相同。本文从考辨各家“考”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以便于进一步研究太平天国革命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土地高度集中、地主残酷剥削的封建社会,太平天国平均分配土地制度是革命的、进步的,它不仅反映了农民渴望得到土地的根本要求,是向封建地主斗争的犀利武器,而且将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起助长作用。  相似文献   

15.
章通过对“耕有其田”从提出到推行进行纵论,通过对国共两党推行“耕有其田”的情况进行横向比较,一方面,从现实的角度看,能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农民问题,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农民问题,土地问题解决的好坏,是中国革命乃至中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从历史教学的角度看,能对教材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党的土地政策有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认识,对教材也是一个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三民主义的“平均地权”里是否包含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一直是孙中山土地思想研究中分歧较大的问题。本文通过讨论过去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代表性看法,论证了“耕者有其田”作为一种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一直存在于“平均地权”思想之中的观点;在论证中对孙中山主张的土地国有是“法律上”的土地国有,还是“事实上”的土地国有,“事实上”的土地国有同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关系,旧民主主义时期平均地权思想的缺陷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解释。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接受了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和西方经济学家的影响,提出了“平均地权”的理论,企图通过核定地价的办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结果失去了广大农民这一同盟军,导致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有了新的觉悟,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提出了扶助农工的政策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但终因他的阶级局限,最终未能解决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革命,是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所发生的是伟大的一次农民革命。由于所处时代的特点决定,这次革命不同于以前的历次农民起义,是一个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序幕性质的农民革命。它不仅提出了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并且,在它所解放的区域内,曾试图按着自己的愿望去解决城市工商业问题。在早期,太平天国根据“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  相似文献   

19.
在有关太平天国的史料中,偶有太平天国政府黜(间亦用“贬”、“罚”,为行文方便起见,本文采用较常见的用法“黜”)人为“奴”的记载。盖因语焉不详抑或“奴”本身对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不显等故,这一问题向为史家忽视。时至今日,“奴”作何解释,其内涵为何,仍届一桩学术疑案。笔者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反复琢磨,认为,“奴”无通常的“奴婢”、“奴仆”之义,乃太平天国政策加给犯罪员弁的一种耻辱性称  相似文献   

20.
邓演达的农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民党左派著名人物,邓演达非常重视农民问题。他认为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关键,井提出了实行“耕者有其田”的解决方案。为此他支持农民运动,主张开展农民教育,以促进农村发展。邓演达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