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化论从西方传入中国之后,成为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康有为和孙中山都把进化论作为他们社会政治纲领的理论基础,二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异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的历史进化论、博爱思想,自由人性论以及大同理想,都是“历史的中间物”,具有二重性特征,既有反封建的进步性,又有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贯通康有为一生的思想求你是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而不是改良主义和皇权主义。在哲学上以西方进化论,而不是以个文经学作为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在方法上继承龚、魏以经学议政的遗风,强调“实测”,反对“虚测”;在文风上由古渡今,交融中西,开创影响一代人的新学派新文风。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大同思想有三个渊源:《春秋》的“三世说”、《礼记》以及西方的科学、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其大同思想的理论前提是:大同苦乐观、大同平等观、大同仁爱观。康有为具体设计了大同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其大同思想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但它批判了剥削制度,具有极大的民主主义启蒙意义,为后来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思想条件。康有为大同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的书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提出“尊碑”、“体变”以及“缀法”诸学说,以“变”来求得事物的进步,推出《广艺舟双楫》书学体系,超越了晚清碑学之藩篱。与此同时,其身体力行的书法实践和书法艺术成就也是举世公认的。康氏的探索精神和开拓意识,给后人不尽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后人称他为南海先生。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早年受过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十八岁起受业于名儒朱九江。以后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认识到中国封建社会的落后,思想逐渐转变,要求中国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十七年(1891)在广州长兴里(现中山四路)开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开始时“徒侣不满二十人,齿率在十五至十八之间”,以后就学者日众,发展至一百多人。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的体育思想,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倡三育并重的主张,为中国近代体育教育开辟了先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将康有为体育思想分前期、后期,着重论述康有为体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以及产生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9.
康有为是我国近代变法维新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通过探求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他先后向皇帝上书、组织学会、兴办学校、设立报馆、著书并翻译西方文化教育著作。为了传播维新思想,培养人才,他致力于教育改革,提出废八股、兴学校、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主张。他的教育救国、普及教育、育德为先、尊重知识的教育思想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仅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乃至将来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救国图存,针对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并且身体力行创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其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教育思想中,不乏对现阶段中国教育改革有借鉴价值的成分。变科举、兴学校、学西学是其维新时期的主要教育思想;万木草堂办学是其教育实践的组成部分;《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则是其教育理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从封建科举仕途、转向“西学”,以求救国。一方面,他的改良主义的变法思想和维新理论,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新精神;一方面,此于出身、地位,又与封建主义思想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未能彻底决裂。虽然,却为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具有泛神论的倾向,这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把握这一点对于全面理解他的哲学体系和正确评价他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必要的,对于认识中国资产阶级哲学的发展,总结他们留下的理论思维教训也是有益的。康有为是否有泛神论倾向,目前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但是我们如果仔细检查他本人的著作,那就不难发现,他自己已经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他在《诸天讲》中写道:“泛神论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继承古典目录学考辨学术流变、经世致用的传统,以目录著作宣传托古改、制宣传以日本为样板维新变法,为学子荐书导读、指引门径,开启民智培养新国之才;参采中西构建书目分类新体系和著录新体例;预拟一整套弘远的世界性书目的构想。康有为是使古典目录学走向世界,走向社会化、平民化,向近代目录学转型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救国图存,针对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并且身体力行创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其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教育思想中,不乏对现阶段中国教育改革有借鉴价值的成分。变科举、兴学校、学西学是其维新时期的主要教育思想;万木草堂办学是其教育实践的组成部分;《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则是其教育理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5.
早年的康有为肯定愚民政策的合理性。在维新变法过程中,他认识到开发民智的重要作用,与传统意义上的愚民政策分道扬镳。随着晚清政局急转直下,他警惕并抵制民众的觉醒与抗争,倡导以改良后的孔教统摄民心,抑制革命。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故又称“南海先生”。康有为是我国近代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戊戍变法运动中,他以爱国之心,除了提出改革政治、挽救民族危机的主张外,还积极倡导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崭新的教育理论,成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不徒有教育家的精神而已,又备教育家之资格”(梁启超语),其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的一些教育主张至今仍有研究和借鉴的重要价值。一、教育是“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康有为…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在广泛吸收西学、佛学等儒学以外的思想资源,对公羊三世说进行了丰富和改造,形成康有为新的公羊三世的理论,创出"三世三重"之说。康有为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均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变迁的自然进程,他认为社会的变迁,只能是"进化有渐"式的循序渐进。他还对未来理想社会———大同太平世进行了描绘和设计。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揭起维新变法的旗帜、力主政治体制变革的同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也给予了诸多关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9.
窦娥所表现出的"有情义"、"敢反抗"、"重尊严"等品质与宿命论、封建孝道、封建礼教的成分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其贞节观的二重性,而后者起主导作用。窦娥贞节观的二重性来源于作者思想的二重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作者对故事原型的不彻底改编;二是作者借笔下人物表达企图恢复传统伦理观念的愿望。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潮的著名代表人物,戊戌时期变法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是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他的政治思想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